空间望远镜列表
这是一个空间望远镜列表。这里列表是按电磁波谱的主要频段分类的,即自高频至低频分为伽玛射线区、X射线区、紫外线区、可见光区、红外线区、微波区和无线电区。有些望远镜工作在上述中的多个频段,它们会在每一个频段中都被列出。对于採集粒子(如宇宙射线原子核、电子等)的空间望远镜,以及探测引力波的空间望远镜(主要是LISA)也在这个表中列出。对于探测任务仅局限于太阳系,包括太阳、地球以及太阳系中其他行星的探测器则被排除在外,关于这些探测器请参见太阳系探测器列表。
基本介绍
- 中文名:空间望远镜列表
- 外文名:List of space telescopes
简介
当望远镜处在地心轨道上时,关于它的高度的两个参数会以千米为单位给出,分别为初始轨道的近地点和远地点,即望远镜与地球质心(準确说是望远镜与地球构成的两体系统的质心)距离的最大值和最小值。类似的,如果望远镜处在日心轨道上,这两个参数也会相应地给出,但此时的单位是天文单位(AU)。
伽玛射线
伽玛射线望远镜採集并测量宇宙中独立的高能伽玛射线源。伽玛射线会被大气层吸收,因此对伽玛射线的观测需要依靠高纬度的气球或太空中的探测器。伽玛射线可以来自超新星、中子星、脉冲星和黑洞;而具有极高能量的伽玛射线暴也已经被探测到,但还未能被识别。
名称 | 空间局 | 发射日期 | 任务结束日期 | 轨道 |
---|---|---|---|---|
第3代高能天文学天文台(HEAO 3) |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 | 1979年9月20日 | 1981年5月29日 | 地心轨道 (486.4–504.9千米) |
伽玛射线轻型探测器(AGILE) | 义大利空间局 | 2007年4月23日 | — | 地心轨道 (524–553千米) |
康普顿伽玛射线天文台(CGRO) |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 | 1991年4月5日 | 2000年6月4日 | 地心轨道 (362–457千米) |
Cos-B卫星 | 欧洲空间局 | 1975年8月9日 | 1982年4月25日 | 地心轨道 (339.6–99,876千米) |
伽玛卫星 | 俄罗斯联邦航天局 | 1990年7月1日 | 1992年 | 地心轨道 (375千米) |
费米伽玛射线空间望远镜 |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 | 2008年6月11日 | — | 地心轨道 (555千米) |
国际天体物理天文台(Granat) | 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和俄罗斯空间研究所 | 1989年12月1日 | 1999年5月25日 | 地心轨道 (2,000–200,000千米) |
高能瞬态探测器2(HETE 2) |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 | 2000年10月9日 | — | 地心轨道 (590–650千米) |
国际伽玛射线天体物理实验室(INTEGRAL) | 欧洲空间局 | 2002年10月17日 | — | 地心轨道 (639–153,000千米) |
低能伽玛射线成像仪(LEGRI) | 西班牙国家航天技术所 | 1997年5月19日 | — | 地心轨道 (600千米) |
小型天文卫星2号(SAS 2) |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 | 1972年11月15日 | 1973年6月8日 | 地心轨道 (443–632千米) |
伽玛射线暴快速反应探测器(SWIFT) |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 | 2004年11月20日 | — | 地心轨道 (585–604千米) |
X射线
参见:X射线天文学
X射线望远镜用于测量高能的X射线。与伽玛射线类似,在大气层中X射线会被大幅吸收,因此观测它们需要在高空或太空中进行。发射X射线的天体有很多种,星系团可以通过活动星系核中的超大质量黑洞来发射X射线,而星系中的天体如超新星遗蹟、恆星、带有一颗白矮星的双星(激变变星)、中子星或黑洞(X射线双星)。有些太阳系中的天体也会发射X射线,而月球不仅能够反射来自太阳的X射线,太阳风中的高能粒子(主要是质子)高速撞击到月球表面后还会激发月球表面的物质粒子,从而产生X射线。宇宙还存在有很多无法一一辨认的X射线源,一般认为它们发射出的X射线集体形成了观测到的X射线背景。
名称 | 空间局 | 发射日期 | 任务结束日期 | 轨道 |
---|---|---|---|---|
第1代高能天文学天文台(HEAO 1) |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 | 1977年8月12日 | 1979年1月9日 | 地心轨道 (445千米) |
第3代高能天文学天文台(HEAO 3) |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 | 1979年9月20日 | 1981年5月29日 | 地心轨道 (486.4–504.9千米) |
宽频成像X射线全天巡天(ABRIXAS) | 德国航天中心 | 1999年4月28日 | 1999年7月1日 | 地心轨道 (549–598千米) |
宇宙和天体物理先进卫星(ASCA) |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和日本宇宙科学研究所 | 1993年2月20日 | 2001年3月2日 | 地心轨道 (523.6–615.3千米) |
伽玛射线轻型探测器(AGILE) | 义大利空间局 | 2007年4月23日 | — | 地心轨道 (524–553千米) |
Ariel V | 英国科学与工程研究会和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 | 1974年10月15日 | 1980年3月14日 | 地心轨道 (520千米) |
低能X射线成像感测阵列(Alexis) | 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 | 1993年3月25日 | 2005年 | 地心轨道 (749–844千米) |
阿耶波多卫星 | 印度空间研究组织 | 1975年4月19日 | 1975年4月23日 | 地心轨道 (563–619千米) |
Astron卫星 | 俄罗斯空间研究所 | 1983年3月23日 | 1989年6月 | 地心轨道 (2,000—200,000千米) |
荷兰天文卫星(ANS) | 荷兰空间研究所 | 1974年8月30日 | 1976年6月 | 地心轨道 (266–1176千米) |
Astrosat卫星 | 印度空间研究组织 | 2009年4月 | — | 地心轨道 (650千米) |
BeppoSAX卫星 | 义大利空间局 | 1996年4月30日 | 2002年4月30日 | 地心轨道 (575–594千米) |
宽频X射线望远镜/ Astro 1 |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 | 1990年12月2日 | 1990年12月11日 | 地心轨道 (500千米) |
钱德拉X射线天文台 |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 | 1999年7月23日 | — | 地心轨道 (9,942–140,000千米) |
星座-X天文台 |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 | 待定 | — | — |
Cos-B卫星 | 欧洲空间局 | 1975年8月9日 | 1982年4月25日 | 地心轨道 (339.6–99,876千米) |
宇宙辐射卫星(CORSA) | 日本宇宙科学研究所 | 1976年2月6日 | 1976年2月6日 | 发射失败 |
暗物质天文台 |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 | 待定 | — | 地心轨道 (600千米) |
爱因斯坦卫星(HEAO 2) |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 | 1978年11月13日 | 1981年4月26日 | 地心轨道 (465–476千米) |
EXOSAT卫星 | 欧洲空间局 | 1983年5月26日 | 1986年4月8日 | 地心轨道 (347–191,709千米) |
银河卫星(Astro-C) | 日本宇宙科学研究所 | 1987年2月5日 | 1991年11月1日 | 地心轨道 (517–708千米) |
国际天体物理天文台(Granat) | 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和俄罗斯空间研究所 | 1989年12月1日 | 1999年5月25日 | 地心轨道 (2,000–200,000千米) |
白鸟卫星 | 日本宇宙科学研究所 | 1979年2月21日 | 1985年4月16日 | 地心轨道 (421–433千米) |
高能瞬态探测器2号(HETE 2) |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 | 2000年10月9日 | — | 地心轨道 (590–650千米) |
硬X射线调製望远镜(HXMT) | 中国国家航天局 | 暂定2015年 | 地心轨道 (550千米) | |
国际伽玛射线天体物理天文台(INTEGRAL) | 欧洲空间局 | 2002年10月17日 | — | 地心轨道 (639–153,000千米) |
核光谱望远镜阵列(NuSTAR) |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 | 2010年8月 | — | 地心轨道 (525千米) |
伦琴卫星 |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和德国航天中心 | 1990年6月1日 | 1999年2月12日 | 地心轨道 (580千米) |
罗西X射线计时探测器 |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 | 1995年12月30日 | — | 地心轨道 (409千米) |
光谱-X-伽玛卫星 | 俄罗斯空间研究所和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 | 2010年 | — | — |
朱雀卫星(ASTRO-E2) | 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和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 | 2005年6月10日 | — | 地心轨道 (550千米) |
伽玛射线暴快速反应探测器 |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 | 2004年11月20日 | — | 地心轨道 (585–604千米) |
天马卫星 | 日本宇宙科学研究所 | 1983年2月20日 | 1989年1月19日 | 地心轨道 (489–503千米) |
小型天文卫星3号(SAS-C) |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 | 1975年5月7日 | 1979年4月 | 地心轨道 (509–516千米) |
乌呼鲁卫星 |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 | 1970年12月12日 | 1973年3月 | 地心轨道 (531–572千米) |
X射线宇宙演化光谱任务(XEUS) | 欧洲空间局 | 2018年 | — | — |
XMM-牛顿卫星 | 欧洲空间局 | 1999年12月10日 | — | 地心轨道 (7,365–114,000千米) |
紫外线
紫外望远镜用于观测波长範围约为100埃至3200埃的紫外线。波长在这一範围的电磁波同样会被地球大气层大量吸收,因此观测也要在高层大气或太空中进行。发出紫外辐射的天体包括太阳以及其他恆星和星系。
名称 | 空间局 | 发射日期 | 任务结束日期 | 轨道 |
---|---|---|---|---|
Astro 2 |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 | 1993年3月2日 | 1993年3月18日 | 地心轨道 (349–363千米) |
Astron卫星 | 俄罗斯空间研究所 | 1983年3月23日 | 1989年6月 | 地心轨道 (2,000–200,000千米) |
荷兰天文卫星(ANS) | 荷兰空间研究所 | 1974年8月30日 | 1976年6月 | 地心轨道 (266–1176千米) |
Astrosat卫星 | 印度空间研究组织 | 2009年4月 | — | 地心轨道 (650千米) |
宽频X射线望远镜/ Astro 1 |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 | 1990年12月2日 | 1990年12月11日 | 地心轨道 (500千米) |
哥白尼天文台 |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 | 1972年8月21日 | 1980年 | 地心轨道 (713–724千米) |
宇宙热星际等离子光谱仪(CHIPS) |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 | 2003年1月13日 | — | 地心轨道 (578–594千米) |
极紫外探测器(EUVE) |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 | 1992年6月7日 | 2002年1月30日 | 地心轨道 (515–527千米) |
远紫外分光探测器(FUSE) |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法国国家太空研究中心和加拿大空间局 | 1999年6月24日 | 2007年7月12日 | 地心轨道 (752–767千米) |
星系演化探测器(GALEX) |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 | 2003年4月28日 | — | 地心轨道 (691–697千米) |
哈勃太空望远镜 |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 | 1990年4月24日 | — | 地心轨道 (586.47–610.44千米) |
国际紫外探测器(IUE) | 欧洲空间局、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和英国科学和工程研究会 | 1978年1月26日 | 1996年9月30日 | 地心轨道 (32,050–52,254千米) |
韩国科学技术高等研究所卫星4号(Kaistsat 4) | 韩国航天研究所 | 2003年9月27日 | — | 地心轨道 (675–695千米) |
轨道天文台2号 |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 | 1968年12月7日 | 1973年1月 | 地心轨道 (749–758千米) |
伽玛射线暴快速反应探测器 |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 | 2004年11月20日 | — | 地心轨道 (585–604千米) |
特拉维夫大学紫外探测器(TAUVEX) | 以色列空间局 | 2008年 | — | — |
引力波
探测引力波的望远镜是一类新兴的空间望远镜,引力波天文学的出现标誌着打开了一扇有别于传统电磁天文学的探索宇宙的新的视窗。引力波是质量产生的时空涟漪,空间望远镜所能探测到的引力波来自银河系中的双星以及河外星系的超大质量黑洞合併等天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