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空间资料库

空间资料库

空间资料库

空间资料库是指地理信息系统在计算机物理存储介质上存储的与套用相关的地理空间数据的总和,一般是以一系列特定结构的档案的形式组织在存储介质之上的。空间资料库的研究始于20 世纪 70年代的地图製图与遥感图像处理领域,其目的是为了有效地利用卫星遥感资源迅速绘製出各种经济专题地图。由于传统的关係资料库在空间数据的表示、存储、管理、检索上存在许多缺陷,从而形成了空间资料库这一资料库研究领域。而传统资料库系统只针对简单对象,无法有效的支持複杂对象(如图形、图像)。空间资料库是某区域内关于一定空间要素特徵的数据集合,是GIS在物理介质上存储的与套用相关的空间数据总和。

基本介绍

  • 中文名:空间资料库
  • 外文名:Spatial Database
  • 类别:地理空间数据的总和
  • 特点:数据量庞大
  • 设计:确定最优的数据模型、处理模式

空间资料库的特点

1、数据量庞大。
空间资料库面向的是地理学及其相关对象,而在客观世界中它们所涉及的往往都是地球表面信息、地质信息、大气信息等及其複杂的现象和信息,所以描述这些信息的数据容量很大,容量通常达到 GB级。
2、具有高可访问性 。
空间信息系统要求具有强大的信息检索和分析能力, 这是建立在空间资料库基础上的,需要高效访问大量数据。
3、空间数据模型複杂
空间资料库存储的不是单一性质的数据,而是涵盖了几乎所有与地理相关的数据类型,这些数据类型主要可以分为 3 类:
(1)属性数据:与通用资料库基本一致,主要用来描述地学现象的各种属性,一般包括数字、文本、日期类型。
(2)图形图像数据:与通用资料库不同,空间资料库系统中大量的数据藉助于图形图像来描述。
(3)空间关係数据:存储拓扑关係的数据,通常与图形数据是合二为一的。
4、属性数据和空间数据联合管理。
5、空间实体的属性数据和空间数据可随时间而发生相应变化。
6、空间数据的数据项长度可变,包含一个或多个对象,需要嵌套记录。
7、一种地物类型对应一个属性数据表档案。多种地物类型共用一个属性数据表档案。
8、具有空间多尺度性和时间多尺度性。
9、套用範围广泛。
空间资料库的设计

空间资料库的设计

资料库因不同的套用要求会有各种各样的组织形式。资料库的设计就是根据不同的套用目的和用户要求,在一个给定的套用环境中,确定最优的数据模型、处理模式、存贮结构、存取方法,建立能反映现实世界的地理实体间信息之间的联繫,满足用户要求,又能被一定的DBMS接受,同时能实现系统目标并有效地存取、管理数据的资料库。简言之,资料库设计就是把现实世界中一定範围记忆体在着的套用数据抽象成一个资料库的具体结构的过程。
空间资料库的设计是指在现在资料库管理系统的基础上建立空间资料库的整个过程。主要包括需求分析、结构设计、和数据层设计三部分。
1、需求分析
需求分析是整个空间资料库设计与建立的基础,主要进行以下工作:
1)调查用户需求
了解用户特点和要求,取得设计者与用户对需求的一致看法。
2)需求数据的收集和分析
包括信息需求(信息内容、特徵、需要存储的数据)、信息加工处理要求(如回响时间)、完整性与安全性要求等。
3)编制用户需求说明书
包括需求分析的目标、任务、具体需求说明、系统功能与性能、运行环境等,是需求分析的最终成果。
需求分析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应该由有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完成,同时用户的积极参与也是十分重要的。
在需求分析阶段完成数据源的选择和对各种数据集的评价
2、结构设计
指空间数据结构设计,结果是得到一个合理的空间数据模型,是空间资料库设计的关键。空间数据模型越能反映现实世界,在此基础上生成的套用系统就越能较好地满足用户对数据处理的要求。
空间资料库设计的实质是将地理空间实体以一定的组织形式在资料库系统中加以表达的过程,也就是地理信息系统中空间实体的模型化问题。
1)概念设计
概念设计是通过对错综複杂的现实世界的认识与抽象,最终形成空间资料库系统及其套用系统所需的模型。
具体是对需求分析阶段所收集的信息和数据进行分析、整理,确定地理实体、属性及它们之间的联繫,将各用户的局部视图合併成一个总的全局视图,形成独立于计算机的反映用户观点的概念模式。概念模式与具体的DBMS无关,结构稳定,能较好地反映用户的信息需求。
表示概念模型最有力的工具是E-R模型,即实体-联繫模型,包括实体、联繫和属性三个基本成分。用它来描述现实地理世界,不必考虑信息的存储结构、存取路径及存取效率等与计算机有关的问题,比一般的数据模型更接近于现实地理世界,具有直观、自然、语义较丰富等特点,在地理资料库设计中得到了广泛套用。
2)逻辑设计
在概念设计的基础上,按照不同的转换规则将概念模型转换为具体DBMS支持的数据模型的过程,即导出具体DBMS可处理的地理资料库的逻辑结构(或外模式),包括确定数据项、记录及记录间的联繫、安全性、完整性和一致性约束等。导出的逻辑结构是否与概念模式一致,能否满足用户要求,还要对其功能和性能进行评价,并予以最佳化。
从E—R模型向关係模型转换的主要过程为:
①确定各实体的主关键字;
②确定并写出实体内部属性之间的数据关係表达式,即某一数据项决定另外的数据项;
③把经过消冗处理的数据关係表达式中的实体作为相应的主关键字
④根据②、③形成新的关係。
⑤完成转换后,进行分析、评价和最佳化。
3)物理设计
物理设计是指有效地将空间资料库的逻辑结构在物理存储器上实现,确定数据在介质上的物理存储结构,其结果是导出地理资料库的存储模式(内模式)。主要内容包括确定记录存储格式,选择档案存储结构,决定存取路径,分配存储空间。
物理设计的好坏将对地理资料库的性能影响很大,一个好的物理存储结构必须满足两个条件:一是地理数据占有较小的存储空间;二是对资料库的操作具有儘可能高的处理速度。在完成物理设计后,要进行性能分析和测试。
数据的物理表示分两类:数值数据和字元数据。数值数据可用十进制或二进制形式表示。通常二进制形式所占用的存贮空间较少。字元数据可以用字元串的方式表示,有时也可利用代码值的存贮代替字元串的存储。为了节约存贮空间,常常採用数据压缩技术。
物理设计在很大程度上与选用的资料库管理系统有关。设计中应根据需要,选用系统所提供的功能。
4)数据层设计
大多数GIS都将数据按逻辑类型分成不同的数据层进行组织。数据层是GIS中的一个重要概念。GIS的数据可以按照空间数据的逻辑关係或专业属性分为各种逻辑数据层或专业数据层,原理上类似于图片的叠置。例如,地形图数据可分为地貌、水系、道路、植被、控制点、居民地等诸层分别存贮。将各层叠加起来就合成了地形图的数据。在进行空间分析、数据处理、图形显示时,往往只需要若干相应图层的数据。
数据层的设计一般是按照数据的专业内容和类型进行的。数据的专业内容的类型通常是数据分层的主要依据,同时也要考虑数据之间的关係。如需考虑两类物体共享边界(道路与行政边界重合、河流与地块边界的重合)等,这些数据间的关係在数据分层设计时应体现出来。
不同类型的数据由于其套用功能相同,在分析和套用时往往会同时用到,因此在设计时应反映出这样的需求,即可将这些数据作为一层。例如,多边形的湖泊、水库,线状的河流、沟渠,点状的井、泉等,在GIS的运用中往往同时用到,因此,可作为一个数据层。
5)数据字典设计
数据字典用于描述资料库的整体结构、数据内容和定义等。   数据字典的内容包括:   1)资料库的总体组织结构、 资料库总体设计的框架 。  2)各数据层详细内容的定义及结构、 数据命名的定义 。  3)元数据(有关数据的数据,是对一个数据集的内容、质量条件及操作过程等的描述) 。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空间资料库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ailianmeng1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