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窑洞民居
窑洞是黄土高原的产物,是独特的民居形式,具有浓厚的民俗风情和乡土气息。西峰黄土同整个黄土高原一样,是在地质年代的第四纪早更新世晚期形成的风成土状堆积物,距今已120万年。黄土层厚度一般为50至100米,最厚处可达200米。因黄土层深厚,土质密实,极适宜于挖洞建窑,数百年至千年不易倒塌。千百年来,窑洞一直是西峰人民的重要居所。
基本介绍
- 中文名:窑洞民居
- 起源地:黄土高原
- 用途:居所
- 记载:《说文》
解释
窑俗作“洞”,同。“穴”“窨”同义。说文穴部云:“烧制陶器的灶,俗作窑。”窑从穴,穴,土室也,其义同“”。东汉《说文》记载:窑,“北方叫作地孔,凭藉地孔用作土室,用作洞窟。这就是说先民们在早期与自然斗争中,为了求生存,凭藉自然形成的岩洞和地孔而居住,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受烧陶窑的启发,再将其加以改造和利用,便成为人们赖以生活的居所,即所谓“土室、土屋”也,也就是早期的窑洞。

分类
窑洞类型很多,但按大类分基本上有三种:

一是明庄窑洞。也叫崖庄窑。它一般是在山畔、沟边利用崖势,先将崖面削齐,然后修庄挖窑洞,有一庄三窑和五窑的,也有五窑以上的。在董志原上,还有利用胡同修庄的,由于崖势不高,不得不挖进几米再挖窑洞,往往形成三面高,一面低,这种庄子被称为半明半暗庄。
二是下沉式地坑院窑洞。这种窑洞都在平塬大坳上修建。先将平地挖一个长方形的大坑,一般深5至8米,将坑内四面削成崖面,然后在四面崖上挖窑洞。并在一边修一个长坡道或斜洞子,直通塬面,作为人行道。这种窑洞实际是地下室,冬暖夏凉的特点更为明显。
三是箍窑。箍窑一般是用土坯和麦草黄泥浆砌成基墙,拱卷窑顶而成。窑顶上填土成双面坡形,远看象房,近看是窑。许多人还在箍窑上面撒了瓦,以保护窑顶不被雨淋,使箍窑的寿命更长。近年又出现了砖面箍窑,比泥土箍窑更坚固耐用。
窑洞按用途细分还有很多。如为了防盗,在正面窑上面再打个小窑,名曰高窑;在窑内一侧再打个能藏东西的小窑名叫拐窑;若因窑小,在盘炕的地方再掘一小窑叫炕窑;为了躲避战乱,在庄附近另挖一长道深洞,叫地窨子。住家院落中的窑洞因用途不同,名称也有所不同,有客屋窑、厨窑、畜圈窑、柴草窑、粮窑、井窑、磨窑、车窑等等。
千百年来,庆阳人以窑洞为居室,视窑洞为保护神。窑洞代表了富有,代表了文明。20世纪60年代,有几位日本专家来陇东黄土高原考察,被这里古老的黄土窑洞所吸引。他们不无感慨地说:“这些窑洞除了丰富的文化积澱外,还是养生保健的理想境地。因为土窑中空气湿润,湿度宜人,一年四季变化不大;况且空气新鲜,无任何环境污染;更重要的是能防御放射性元素的侵害,这真是养身长寿的绝佳之地”。

窑洞是农民生活的摇篮。它对黄土高原人民的繁衍生息曾起过极其重要的作用。
意义
窑洞是中华民族的重要文化遗产,是中国建筑工艺的伟大创举,是人类居住史的“活化石”。西峰因其所在的地理环境成为庆阳窑洞民居文化的代表。

庆阳地处典型的陇东黄土高原区,当地居民完整保留了传统黄土窑洞的居住形式,已成为今天庆阳民俗之旅的重要参观内容。
据《甘肃通志》载:庆阳府人“好稼穑务本业,有先王遗风,陶复陶穴以为居,于貉为裘以御寒”。这就是古代周人根据不同的地理环境条件挖掘的两种不同形式的窑洞。
今天,在庆阳各地,随处可见这种古老的居落形式。人们靠沟坡就崖壁之势,掘洞筑室,叫“崖庄”;从塬面上向上掘出一个两三丈深,方方正正的大坑,再在四壁向里挖出一孔孔窑洞,好像一个地下四合院,叫“地坑庄”。这种独特的居落及人民的生活方式自有妙处。
有诗讚曰:远来君子到此庄,休笑土窑无厦房,虽然不是神仙洞,可爱冬暖夏天凉。
文化
陇东黄土高原是天下黄土最深厚的地方,境内董志原号称天下黄土第一原,是民居窑洞最多最稠密的地方。这里村庄鳞次栉比,窑洞密密层层,如挂在云霓中的洞天神府,似镶嵌在黄土高原上的颗颗明珠。

人文始祖轩辕皇帝,在这里留下了衣冠冢、轩辕洞;祖国的医圣岐伯留下了老洞、药王洞,周先祖10多代人在这里创业,开闢农耕,留下了“陶复陶穴”的史迹。窑洞作为民居之宅,从上古直传了数千年,至今庆阳人还住着窑洞,是中国着名的窑洞民居之乡。历史上曾有窑洞住室、窑洞庙宇、窑洞机关、窑洞客店、窑洞驿站、窑洞学校、窑洞商店、窑洞仓库等,就连皮影戏和小型文艺演出也在窑洞里举行。百姓家家住着窑洞,男女结婚的新房布置在窑洞里,所以庆阳人就把结婚叫“入洞房”。人死了,墓葬时要先在地上挖个地穴,还要在地穴里挖个小窑洞,或用砖箍个小箍窑,然后才将棺椁安放在地下的窑洞里。庆阳人一生,从生到死与窑洞结下了不解之缘。
窑洞的历史至少可追溯到四千年前,它和黄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係。远在周先祖时期,土窑洞就遍布山原谷地。《诗经》称为“陶复陶穴”。陶穴,即下沉式地坑庄;复穴,即坡崖半敞式窑洞庄。西汉,窑洞造型发展,内部设定更适合人居住,比如烟洞、灶台等都很讲究。唐宋时期,窑洞种类增多,每个窑洞的作用有了明确分工,每家分为客屋窑、灶房窑、牲畜窑等,有暗庄、明庄和四合院庄。修窑庄一般以山形走向,避湿就乾,避低就高,避阴就阳,使窑洞居室大有改进,此后,数百户、数千口的窑洞村落大量出现。明清时代,窑洞以安全、文明为目标向前发展,大原上出现了小城堡。高大土墙将一组窑洞或地坑院围起来,以防御兵荒和盗贼,民众把这些建筑群称为堡子,有城门,有高楼子,还有通向外界的地道。民国时期,出现了窑洞城市。据地方史志记载,合水县老城1947年全城有房屋162间,而窑洞却有296孔。正宁县城东、西两关在50年代初,有厦房404间,窑洞却有429孔。庆阳市所在地西峰城区,清代城内窑洞星罗棋布,多达数千孔,其中地坑院占60%以上。民国时期,西峰城里还有窑洞1992孔,占居民住室总数的70%。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口的大量增加,人们从窑洞里走出来,开始零星的修建厦房,于是民居也开始起了变化。新中国成立后,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土、木、砖混结构的房屋逐渐增多,以房屋或楼房为主的小城镇不断出现,但是广大农村农民居住仍然以窑洞为主。据上世纪80年代后期调查摸底,全市农村土窑洞仍占民居建筑的70%以上。

四千多年来,虽然历经风风雨雨,沧桑巨变,一批批旧窑洞在风雨中倒塌,一批批新窑洞又在生活中诞生,但是庆阳人民就像天上的星星没有离开过月亮一样,从来没有离开过窑洞。他们像热爱自己的父母兄弟姐妹一样,热爱着窑洞,迷恋着窑洞。
新貌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窑洞开始被机关和部分居民废弃。20世纪90年代,告别窑洞的学校全部搬进了新建的楼房式学校,富起来的农民也离开了祖传的窑洞,走进了新瓦房、新楼房。部分农民虽仍然住着祖辈们留下来的窑洞庄院,但窑洞的面貌在发生着变化,一是门面窗户增加,并且装上了玻璃,使窑内光线更充足,更明亮;二是窑口外圈或崖面用青砖砌衬,使窑洞更加坚固;三是窑内墙壁、窑掌用白灰刷新,地面用砖或地板砖砌衬,防潮防鼠,清洁明亮;四是一些新式高档家具如电视机、录音机等搬进了窑洞,给古朴的黄土窑洞增添了现代化的气息。

在新时期,窑洞不但继续发挥着民宅、住宿作用,而且在旅游、文化、娱乐、商贸等方面更显示出它独有的作用。过去革命战争时期,抗大七分校学员修建的石窑洞,邓小平住过的正宁县宫河镇王录村土窑洞和刘志丹、习仲勛当年住过南梁苏维埃政府土窑洞,已成为革命遗址,受到国家的保护。近年,为了发展旅游业,地方政府和人民民众还修建了专门为文化旅游业服务的旅游窑洞。庆城县在药王山修建岐伯祠时,一次就修建了我国扁鹊、华佗、李时珍等十大名医祠,祠庙修成了窑洞,成为全国之最,即最大最集中的药王洞,招来四海游客。西峰区还在小崆峒修建了窑洞民俗博物馆和窑洞宾馆,集民俗、古朴与现代化为一体,窑洞在文化旅游中也展现了它独特的作用。
特点
窑洞是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之一,有其独特的建筑结构和特点。其结构基本是直壁拱顶,外高内低,墙壁附以草泥来加固。它承袭了中国古代形成的特有的建筑观念,并由此而决定了它的建筑格局。

窑洞民居的建筑特点有二:一是封闭和内向的特点,以窑洞为主体的居民住宅常以院为中心,院的正面挖三孔或五孔窑洞,中间为主窑两侧为边窑,民众称之为“一主二仆”或“一主四仆”。院左侧为左膀,右侧为右膀,左右膀能挖窑洞的则挖窑洞,不能挖的就建偏房。前面为高围墙,只留一道门供出入。窑房均面向院内,如同北京的四合院。窑洞庄院的院子是整个建筑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庄院也有几进院的,由外到内,把主窑围在最里层,高墙深院,重重屏障,带有十分明显的封闭性和防卫性,正如《易·繫辞》所云:“重门击柝,以待暴客”。有些古老的民宅,这种属性就表现得十分明显,主窑之上再挖小窑,名曰高窑,从主窑内修暗道,筑台阶而上,在高窑可以凭窗鸟瞰整个庄院全貌,也可以登高远眺,观察外界情况。
各窑之间还有修穿栏的,连线整个庄院,也有通向庄外的暗道,俗语窨子。临泾乡段咀村段氏老庄则是这种防卫功能较全的典型。长期的封建私有制,自给自足,自我满足的自然经济,决定了人们在修建宅第时,除封闭性外,还力求在自身範围内造成一个无所不能,于外界无所求的小天地。其内,不仅吃饭(厨房、仓库、庖廄)、睡觉、还包括待客,迎宾等等。就现在看似乎荒诞,然而,目前窑庄民居建设的格局,仍带有其封建的属性,以至影响到公共场所的建筑风格,如学校、医院、食堂、商店,国家机关,先筑围墙圈好一块地,然后慢慢建成设施齐全的房舍。二是以面南为尊,以阳为上的特点。《老子》云“万物负阴而抱阳”。
维护封建社会的最高伦理道德“三纲五常”,从董仲舒到宋代理学,都讲究“阳尊阴卑”,这对建筑物布局有明显的影响。背阴向阳,以面南为正的观念,在民宅建设上表现突出。从废启的古庄到新建的崖庄,在阳山的,大多背北而面南;在阴山的,人们多选背阴而向阳。有尊则有卑。在一庄之内,居于中间的为尊位,是一家之主或长辈的居所,是待客的地方,居于两旁的则是卑位,是晚辈子媳之住所,和堆放他物之处。灶为上多在阳面,畜廄、厕所为次,多在阴面。建筑上尺度、高低、形制乃至色彩、图案等等,也有等级差别,如主窑其高度必须高于边窑,厢房之房脊不能高于主窑之高度。主窑天窗的建筑图案或为八卦太极图,或为“吉星高照”图,边窑则不能有此图饰。连主窑门窗用料也有规定,窗欞图案为“富贵不断头”、“一贯钱”、“车串梅”,主窑的门框、窗框必须用椿木,其他边窑的门框则不能用椿木,要用其他木头,如杨木,松木等,窗欞则用井字欞或田字欞。为何要用椿木作主窑门框,俗说椿为树中王。
相传某人皇,一年夏天巡查暗访途中,酷热难熬,饑渴难忍。忽然遇见一片椿树林,高大笔直的树干,浓郁茂密的树冠,遮天蔽日,为其提供了乘凉歇脚的地方,人皇顺口封椿为树中之王。走不多远,又遇见一片桑树林,紫红硕大,甜美可口的桑椹、桂满枝头,点缀于绿叶之间,人皇摘而食之,饑渴顿解,精神抖擞而去,桑树未得任何封赏。由是椿树十分高兴,跳下了山崖,桑树气郁异常,气破了肚皮。因此椿树多生于崖边沟畔,桑树挂果不久,则树干破裂而流水。

窑洞是孕育人类的摇篮,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史的组成部分。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而不断发展变化。今天的民居土窑洞,随着建筑材料和建筑技术的提高,已今非昔比。昔日的连肩子窑,土坯窑,已换成了一砖到顶、钢门铝窗、装潢美观的现代窑。但其经久耐用,经济实惠的特点,仍被人们津津乐道,正如一首民谣所云:“贵客来到我家堂,休笑我家无瓦房,土窑好似神仙洞,冬天暖来夏天凉”。
相关景点
莫高窟

炳灵寺
石窟大佛寺
马蹄寺
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伏羲庙
雷台汉墓
雁滩公园

白塔山公园
炳灵寺石窟
灞凌桥
莲峰山
崆峒山
会宁红军会师旧址
大云寺
钟楼圣容寺
嘉峪关
关城
鸣沙山
月牙泉
雅丹魔鬼城
阳关博物馆
酒泉公园
莲花山
景泰黄河石林

铁木山
甘谷大象山
卦台山
石门山
2.
3.@126/blog/static/1936702520079151148436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