窑白瓷
福建德化窑是明代颇负盛名的地方窑,它生产出的优质而风格独特的白瓷,可与永乐时景德镇创烧的甜白釉瓷相婉美。景德镇的甜白釉白中微微泛青,德化窑则是一种纯白釉器,瓷釉非常纯净,釉色白如凝脂,在光照下隐现出肉红或乳白的色调,故德化窑白瓷也称之为“象牙白”。
基本介绍
- 中文名:窑白瓷
- 别称:象牙白
- 年代:宋、金时代
- 特点:瓷釉非常纯净,釉色白如凝脂
德化窑白瓷

定窑是我国宋、金时代的五大名窑之一。它是继唐代邢窑白瓷之后兴起的一大瓷窑体系。主要产地在河北曲阳涧磁村一带。考古资料显示,山西平定、阳城、介休等地也烧制定窑风格白瓷,产品质量不逊于河北曲阳。定窑盛行于北宋中后期,由于瓷质精良、色泽淡雅,纹饰秀美,被宋朝政府选为宫廷用瓷,使其身价大增,产品风靡一时。据《归潜志》记载,定州花瓷瓯,颜色天下白”。可见,定窑器在当时不仅深受人们喜爱,而且产量较大。金王朝统治中国北方地区后,定窑瓷业很快得到了恢复,有些产品的製作水平不亚于北宋时期。从有龙凤纹饰的一些器物上看,定窑产品也是金代统治者喜爱的瓷器品种。
定窑白釉瓷器的装饰技法主要有划花、刻花、印花三种。
划花是宋代定窑瓷器的主要装饰方法之一,通常以篦状工具划出简单花纹,线条钢劲流畅、富于动感。莲瓣纹是定窑器上最常见的划花纹饰。有一花独放、双花并开、莲花荷叶交错而出、有的还配有鸭纹,纹饰简洁富于变化。立件器物的纹饰大都採用划花装饰,(图1),刻花的比较少见。早期定窑器物中,有的划花纹饰在莲瓣纹外又加上缠枝菊纹,总体布局显得不很谐调,这应看成是当时尚处于初级阶段的一种新装饰手法,也给定窑器断代提供了一个依据。
刻花是在划花装饰工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有时与划花工艺一起运用。如在盘、碗中心部位刻出折枝或缠枝花卉轮廓线,然后在花叶轮廓线内以篦状工具划刻複线纹。纹饰中较常见的有双花图案,通常是对称的。定窑刻花器还常常在花果、莲、鸭、云龙等纹饰轮廓线一侧划以细线相衬,以增强纹饰立体感。
定窑纹饰中最富表现力的是印花纹饰。这一工艺始于北宋中期,成熟于北宋晚期。最精美的定窑器物纹饰在盘、碗等器物中心,这类器型内外都有纹饰的较少。定窑器物纹饰的特点是层次分明,最外圈或中间,常用回纹把图案隔开。纹饰总体布局线条清晰,繁而不乱,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平。定窑印花题材以花卉纹最为常见,其次是动物纹饰。动物纹饰中主要有牛、鹿、麒麟和飞龙等。定窑飞龙纹一般装饰在盘、碟、碗等卧件上。(图2)飞龙纹位于器物中心,祥云围绕,独龙为多,尚未见有对称的双龙纹饰。飞龙身形矫健,昂首腾飞于祥云之间,龙尾与后腿缠绕,龙嘴露齿,欲吞火球,背有鳍,身刻鱼鳞纹,龙鬚飘动,龙肘有毛,三爪尖利,栩栩如生。而定窑立件上只装饰有变形龙纹,其装饰水平与盘、碟上的龙纹相去甚远。禽鸟纹饰中主要有凤凰、孔雀、鹭鸶、鸳鸯、雁、鸭等,做工精美的飞凤比较少见。花卉纹以牡丹、莲花最常见,菊花次之。花卉纹布局多採用缠枝、折枝等方法,讲求对称。定窑瓷器最精美的纹饰大都集中在盘、碟上,纹饰多者可达四层。每层纹饰富于变化,外圈纹饰多为几何纹或变形莲瓣纹,中心为动物、花卉结合纹饰,充满浮雕感,艺术气息浓郁。而这件宋代定窑孩儿枕更是该窑名品,其造型神态及纹饰的装饰工艺等皆为上乘之作。
宋代定窑瓷器的主要特徵一是胎体轻薄,胎质洁白。二是釉面多为乳白色,白中闪浅米黄色。积釉处常有泪痕状流釉,呈黄绿色。器物外壁釉薄处可见胎上旋坯痕。三是北宋早期定窑产品口沿有釉,到了晚期口沿则多不施釉,俗称芒口”,芒口处常常镶金、银、铜质边圈以掩饰芒口缺陷,此为定窑一大特色。四是官府所用瓷器底部有官”、尚食局”等。五是定窑器物釉面通常有气泡。用放大镜观察,一般可见大小不等的气泡,一些较大气泡疏散排布于密集小气泡区域的周围,这种现象类似宋影青瓷器特徵。金代定窑器的上乘之作与北宋定窑器没有什幺差别。而金代中低档次的定窑器在装饰技法上明显劣于北宋定窑器。部分产品採用砂圈叠烧法,器物内底有一圈露胎。这是金定与北宋定窑器的明显区别。
定窑白瓷的辨别
宋金时期定窑白瓷质量高、销路好,引来很多窑场仿烧,诸窑仿品各有特点,有些足以乱真。
井陉窑窑址在今河北井陉天长镇等地,宋金时期井陉窑白瓷质量比较高,产品外观特徵与定窑很相似,特别是印花装饰与定窑几无二致。可以肯定,以往断定为定窑的产品,有些应该是出自井陉窑。
磁州窑窑址在今河北磁县观台镇、东西艾口村、冶子村、彭城镇等处,该窑仿定白瓷从造型、装饰到仰、覆支圈烧的装烧方法皆仿定窑,胎釉都比较细,不施化妆土。二者主要区别在于:定瓷胎体细白而密度大,磁州仿定瓷胎体白而泛黄,瓷胎髮糠,细度白度皆不及定瓷;釉比定瓷略黄,有些显粗,光洁度不及定瓷,有些釉质细润者有宋金定瓷所少见的开片,但无垂釉(泪痕)现象。
山下窑窑址在河北临城城南山下村,属于广义的邢窑窑址之一。与定窑产品相比,山下窑白瓷製作稍嫌粗糙,划花、印花均不如定窑同类器物精美,图案亦不如定器清晰,胎釉的颜色明显泛青灰,胎的石质感较强。该窑的装饰技法和烧造方法明显受到定窑的影响,特别是烧造方法与定窑几乎是同步发展的。
龙泉务窑窑址在北京市门头沟区,这是一处辽金窑址,产品以白瓷为主。胎色纯白,釉色白中泛黄,与定器相似,但胎的硬度高于定器,石质感较强,有些瓷胎呈灰白色,刻划花刀法不如定窑熟练,有的花纹粗糙,釉的亮度较大。
介休窑窑址在山西介休县洪山镇。介休窑白瓷以碗、盘最多见,宋初器物胎壁较厚,晚期受定窑影响生产印花白瓷,胎、釉均较细,比较典型的图案有婴戏牡丹、婴孩蕩舟等。
霍窑霍窑与彭窑实为一窑,一以窑主姓命名,一以地名命名,为元代窑场。明初曹昭《格古要沦》云:“霍器出山西平阳府霍州。”“元朝戗金匠彭均宝效古定器,制折腰样者甚整齐,故名曰彭窑。土脉细白者与定器相似,比青口欠滋润,极脆不甚值钱,卖骨董者称为新定器。”彭窑窑址在山西霍县陈村发现,产品胎土细白,薄胎,釉色洁白,有素麵,亦有一些印花器,胎质比较鬆脆,极易碎。烧造方法有与定窑相同的涩圈叠烧,还有定窑所不见的支钉叠烧,支钉胎质很细,碗盘一类器内底多留有支钉痕迹,甚至有支钉粘连,一般是4至6个支钉,以5个最为多见。
繁昌窑窑址在安徽繁昌柯家沖和城西骆沖,繁昌窑是宋元青白瓷系中的一个重要窑场,其产品主要是青白瓷。但骆沖窑产品在外观上很容易与定器相混淆,粗看几乎没有差别。这类器物胎色纯白,但比定瓷稍粗,釉的质感与定器相仿,白中泛青,有些积釉处近乎水绿色。碗类多为圈足,口沿作成仿定式唇口,有些器物外壁雕刻莲花瓣。这类东西应当是仿定产品,不宜名之曰青白瓷。
景德镇窑该窑两宋时期以烧造青白瓷着称,窑址在今江西景德镇市郊,五代时期景德镇窑白瓷白色纯正,釉白中透青,胎透光,胎质较软,常有变型器物;採用支钉烧法,碗底留有支钉痕迹。南宋景德镇窑有一种近乎于白釉的器物,从装饰手法到烧造工艺都模仿定窑,这类器物不应该再属于青白瓷,很可能就是文献{己载中的“南定”。它们的胎色白于真定,但色泽柔和,而且透光性好,胎质细;釉的玻璃质较强,多为白中透青,也有些略呈黄白色,除芒口或底足外施满釉,工艺精细,无泪痕。支圈覆烧器胎壁较薄,支圈很细。盘、碗多见划花装饰,南宋至元也有一些印花。
吉州窑窑址在今江西吉安永和镇,印花白瓷胎质与定瓷相似,但胎呈灰白色,釉质稍粗,比定瓷略显稀薄,呈乳白色,比定瓷显青灰,无泪痕。印花图案多见凤凰牡丹,图案部位凸起较薄,施釉后纹饰略有含混,不如定器图案层次清晰。印花白瓷的烧造方法有两种,一是仿定瓷覆烧,再一种是摞烧,摞烧器外底处理较粗,施釉不到底,无釉处刀痕、气孔、杂质清晰可见。内底无涩圈,但有一周以细砂间隔的叠烧痕迹,这类器物的时代可能已属于元初。
彭州窑窑址在四川彭州市磁峰,产品精者釉色洁白,粗者釉色白中泛灰。装饰有刻花、划花和印花,刻花多见双鱼纹,也有花叶、折枝莲、莲花瓣、缠枝牡丹、萱草等,在技法上往往是刻、划并用。印花图案多见花鸟,有飞鸟衔草、凤穿牡丹、莲池鱼鹅、孔雀、鹰和各种折枝花卉等。装饰题材和图案布局都模拟定窑。彭州窑的製作工艺是先拉坯成型,坯件半乾时刻划或模印纹饰全乾后再施釉,製作工艺颇有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