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窦文涛(“见义勇为”道德模範)

窦文涛(“见义勇为”道德模範)

窦文涛(“见义勇为”道德模範)

窦文涛,男,汉族,1994年出生,章丘市相公庄镇郝二村人,章丘七中2011级三班学生。一位勤奋、真诚、朴实的高中学生,在危难之时,不顾自己的生命安危,从车轮下勇救两岁幼童,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弘扬着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传递着道德正能量,展示出一位普通90后的崇高的责任感。

基本介绍

  • 中文名:窦文涛 
  • 民族:汉 
  • 出生地:章丘市相公庄镇郝二村 
  • 出生日期:1994年 
  • 职业:高中学生 

基本信息

2013年3月22日晚7时左右,窦文涛放学后,在相公庄镇曹孟路口附近,等候父亲来车接回家,当时天已经擦黑,路上行人也渐渐少了。不远处,两位50岁左右的妇女说着话,一个两岁左右的孩子蹒跚地走着,相距五六米左右。不一会儿,小孩子竟跑到了马路上,而粗心的奶奶并未觉察。恰在此时,一辆白色麵包车从路口由东向南急速拐了过来。由于路边的大树影响着视线,再加上天已渐黑,孩子又小,司机也未发现马路上的孩子。危急时刻,窦文涛一个箭步窜上去,一把将孩子拉入怀中,接着一个急转身……由于惯性的影响,车子离他又近,他还是被疾驰而过的车子蹭倒在地,而孩子却被他稳稳地抱在怀里。幸而没产生恶劣的后果,他只是扭伤了腰部。不远处的奶奶听到刺耳的剎车声,看到拐弯的麵包车已经吓得脸色惨白,不知所措,当看到抱着孩子的窦文涛时才慢慢回过神来。她快走两步,来到窦文涛面前,一个劲地向表示感谢。而窦文涛的脸上只是露出羞涩的、憨憨的笑容,还告诉对方以后看孩子千万要远离路口,实在太危险了。
事后,窦文涛表现得十分平静。或许是怕父亲担心,又或许他并没有把这当回儿事,他并没有对前来接他回家的父亲讲这件事。回家后,看到自己姐姐家的孩子家门口跑来跑去,他提醒母亲给姐姐看孩子一定要注意安全,才讲了刚刚发生的一幕。回到学校后,由于救人时的扭伤,他走路总是一瘸一拐。一开始,同宿舍的同学问他,他就说是不小心扭了一下,不要紧。后来,在几个要好的同学一再追问下,他才把救人的事说了出来。而对于老师他更是只字未提, 4月初,学校艺术节文艺演出时,几个同学悄悄议论这件事,被前来观看文艺表演的校领导听到后,这件事才被更多人知道。此后,《山东商报》、《今日章丘》、《章丘晨报》、舜网等各大媒体纷纷刊登、转载了窦文涛的事迹,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影响。
瞬间的选择缘于道德的积澱,窦文涛用自己的勇敢诠释了他对善良和责任的深刻理解。据和他同村的李国梁同学说:“他从小就很听话,在村里上学时,每次找他玩的时候,经常看到他帮助父母干这乾那的。他爸爸前几年出了车祸,不幸伤到了双腿,到现在弯腰还有些吃力,他每次回家,都会给爸爸洗脚。农忙时,他总是努力把那些重活、累活儘快干完。”同学王超也说,“他非常热心,走在路上,看到有人需要帮忙,他会赶紧跑上前去,儘自己所能,帮助对方。”
窦文涛
在家里他是个好儿子,在邻居眼中他是个好孩子,在学校他更是个好学生。来到七中后,他学习刻苦认真,用他自己的话说,我是把别人买饭的时间都用在了学习上。早晨我会买好一天的饭,午饭和晚饭都在教室吃,这样就能节省出不少时间学习。在班里,他还是同学们的“知心大哥”,不管在学习上还是生活上,不管谁遇到困难,他总会及时伸出援助之手,尽最大努力帮助他们。儘管他不是班长,却自发组织了许多班级活动,如:“英语一帮一”“篮球赛”“桌球比赛”等,深得学生拥护,也极大增强了班级的凝聚力,同学们都亲切地称他为“涛哥”。学校组织“课间操比赛”,看到自己班级训练效果不理想,主动提出自己做体育委员,并加强日常训练,一举夺得“课间操比赛第二名”。对此,班主任李老师说:“窦文涛同学的责任心很强,在班里很有威信,安排他做工作,没有乾不好,对他我很放心!就像这次救孩子,我一点也不感到吃惊,他平时就是一个十分热心的学生,有着极强的集体荣誉感,老师和同学对他评价都很高。”
窦文涛同学多次获得学校、章丘教育局、济南市教育局颁发的“优秀班干部” “学习标兵”、“三好学生”等称号。
一个平凡的高中生,一名质朴的农村孩子,为了一个陌生人,在危险面前展现了“侠义大者”的气概!面对这个“侠义大者”,任何的语言都是苍白的,任何豪言壮语都诠释不了“侠义大者”的气概。
危急和灾难往往是一个人道德品质的试金石。捨己救人的瞬间行为,正是窦文涛高尚品质的集中体现。

荣获荣誉

在由章丘市宣传部、章丘市文明办、章丘市总工会、共青团章丘市委、章丘市妇联联合举办的章丘市第四届道德模範评选活动中,章丘七中高三三班学生窦文涛荣获“见义勇为” 道德模範荣誉称号。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窦文涛(“见义勇为”道德模範)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ailianmeng1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