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窃听风暴
《窃听风暴》是32岁的年轻导演唐纳斯马克的第一部故事长片,该片讲述了一名东德国安局情报员由忠于职守转而对自己的工作失去热情,继而改变立场,开始保护上级要求他侦察的东德作家吉欧德瑞曼。
该片获2007年第79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
基本介绍
- 导演:弗洛里安·亨克尔·冯·多纳斯马
- 编剧:弗洛里安·亨克尔·冯·多纳斯马
- 主演:乌尔里希·穆埃,塞巴斯蒂安·考奇,马蒂娜·戈黛特
- 发行公司:Buena Vista International (Germany) GmbH
- 对白语言:德语
- 中文名:窃听风暴
- 外文名:Das Leben der Anderen
- 其它译名:他人的生活 / 别人的生活 / 窃听者 / 别样人生 / The Lives of Others
- 製片地区:德国
- 製片成本:$2,000,000/estimated
- 拍摄日期:2004年10月28日 - 2004年12月21日
- 类型:剧情 / 悬疑
- 片长:137分钟
- 上映时间:2006-03-23(德国)
- 分级:USA:R
- 色彩:彩色
- imdb编码:tt0405094
- 主要奖项:第79届奥斯卡金像奖 最佳外语片
剧情介绍
故事发生的时间是1984年,地点是在东德柏林,每一次的开头字幕出现的是“公开化无处不在”。全东德百姓被十万史塔西秘密警察控制着,还有二十万名告密者,他们的目地就是要知道别人生活的任何一个细枝末节。
在这些最敬业的史塔西军官中,有一个名叫戈德·维斯勒Gerd Wiesler上尉(乌尔里希·穆埃饰演)。他是波茨坦秘密警察学校的教员。他有着深陷的眼窝,他的眼睛永远都是面无表情地注视着任何人。他可以在千里之外嗅到意见不同者的味道,并且他除了工作之外没有自己的任何私生活。
在最近的一次演出中他观看了乔治·德莱曼Georg Dreyman(塞巴斯蒂安·考奇饰演)的演出——“我们唯一不具危险性的作家正在被西方阅读着”。此时他决定,几乎完全是个人的一次挑战,要去调查这个作家。维斯勒丝毫不相信他会像表面上那样清白。
得到老同事古比兹Grubitz(乌尔里希·土库尔饰演)残忍而温厚的支持,并且东德文化部的最高长官、前史塔西军官调动大臣赫姆夫Hempf(Thomas Thieme饰演)也意欲实施对乔治德莱曼的窃听活动。维斯勒就在上级的命令下在德莱曼的公寓里安装了电线及窃听设备。
维斯勒本身是一位尽职尽责的STASI(东德秘密警察机构)军官,总是天真地认定东德的社会制度最是完美的。但是,影片出现了戏剧化的一面,维斯勒开始被德莱曼的生活吸引着,特别是关于德莱曼与女演员克里斯塔-玛丽娅·西兰德Christa-Maria Sieland(马蒂娜·戈黛特饰演)的感情问题。
当时赫姆夫也对克里斯塔-玛丽娅非常着迷,他命令维斯勒用些手段牵制住德莱曼,以扫除这个障碍。这名忠实的东德史塔西“僕人”,第一次在他的职业生涯中碰到了难题:保护作家,或执行命令?。与此同时,德莱曼因为一位好友的自杀,自己的信念也渐渐发生了动摇。
演职员表
演员表
角色 | 演员 | 配音 | 备注 |
---|---|---|---|
Hauptmann Gerd Wiesler "HGW XX | 乌尔里希·穆埃Ulrich Mühe | ---- | ---- |
Georg Dreyman | 塞巴斯蒂安·考奇Sebastian Koch | ---- | ---- |
Christa-Maria Sieland | 马蒂娜·戈黛特Martina Gedeck | ---- | ---- |
Oberstleutnant Anton Grubitz | 乌尔里奇·图克尔Ulrich Tukur | ---- | ---- |
Minister Bruno Hempf | 托马斯·席尔梅Thomas Thieme | ---- | ---- |
Nowack | Thomas Arnold | ---- | ---- |
Paul Hauser | Hans-Uwe Bauer | ---- | ---- |
Benedikt Lehmann | 路德韦格·布洛克伯格Ludwig Blochberger | ---- | ---- |
Karl Wallner | Matthias Brenner | ---- | ---- |
Udo | Charly Hübner | ---- | ---- |
Albert Jerska | Volkmar Kleinert | ---- | ---- |
Gregor Hessenstein | 赫伯特·奈普Herbert Knaup | ---- | ---- |
Frau Meineke | Marie Gruber | ---- | ---- |
Schriftexperte | Volker Michalowski | ---- | ---- |
Erich Mielke | ---- | Klaus Münster | ---- |
Junge mit Ball | Paul Maximilian Schüller | ---- | ---- |
Mann in der Kantine (uncredited) | Ralf Ehrlich | ---- | ---- |
Einsatzleiter Meyer | 马丁·布拉姆巴赫Martin Brambach | ---- | ---- |
Egon Schwalber | Hubertus Hartmann | ---- | ---- |
Andrea | Susanna Kraus | ---- | ---- |
Prostituierte 'Ute' | Gabi Fleming | ---- | ---- |
Zahnarzt Dr. Czimmy | Michael Gerber | ---- | ---- |
Tagesschausprecher | Fabian von Klitzing | ---- | ---- |
'Martha' 1991 | Sheri Hagen | ---- | ---- |
'Anja' 1991 | Elja-Dusa Kedves | ---- | ---- |
'Elena' 1984 | Hildegard Schroedter | ---- | ---- |
'Elena' 1991 | Inga Birkenfeld | ---- | ---- |
BStU-Mitarbeiterin | Inga Birkenfeld | ---- | ---- |
Christas Verhafter | Philipp Kewenig | ---- | ---- |
'Rolf' Andi Wenzke-Falkenau | Jens Wassermann | ---- | ---- |
Bandleader | Ernst-Ludwig Petrowsky | ---- | ---- |
Band | Manfred Ludwig Sextett | ---- | ---- |
Theatre Actress (uncredited) | Anabelle Munro | ---- | ---- |
职员表
出品人 | 製作人 | 监製 | 原着 | 导演 | 副导演(助理) | 编剧 | 摄影 | 配乐 | 剪辑 | 道具 | 选角导演 | 配音导演 | 艺术指导 | 美术设计 | 动作指导 | 造型设计 | 服装设计 | 视觉特效 | 灯光 | 录音 | 剧务 | 场记 | 布景师 | 发行 |
---|---|---|---|---|---|---|---|---|---|---|---|---|---|---|---|---|---|---|---|---|---|---|---|---|
---- | 弗洛里安·亨克尔·冯·多纳斯马Florian Henckel von Donnersmarck Quirin Berg Dirk Hamm Max Wiedemann Claudia Gladziejewski | ---- | ---- | 弗洛里安·亨克尔·冯·多纳斯马Florian Henckel von Donnersmarck | Claudia Beewen Katharina Hofmann | 弗洛里安·亨克尔·冯·多纳斯马Florian Henckel von Donnersmarck | 哈根·鲍格丹斯基Hagen Bogdanski | Stéphane Moucha 盖布瑞·雅德Gabriel Yared | Patricia Rommel | ---- | Simone Baer | ---- | Silke Buhr | Christiane Rothe | ---- | ---- | Gabriele Binder | ---- | ---- | ---- | ---- | ---- | Frank Noack | ---- |
资料来自:
角色演员介绍
- HGW XX/7演员:乌尔里希·穆埃一个生活在阴暗和寂寞之中(窃听专家),虽然高度职业化,却依然有着人所有的向善的、美好的心灵品质。根本上是因为他的职业敏感才奉命投入窃听工作,却不想在工作中被原本的被窃听对象——剧作家的才华、行动和良知所打动。
- Georg Dreyman演员:赛巴斯汀‧柯赫一个生活在闪光灯和掌声之中的剧作家。在翻阅了STASI档案,惊悉窃听者所为之后,他非常感激那个窃听专家——那个人不仅是在暗暗地帮助与保护他,而且是在暗暗地帮助与保护帮助良知和道义。他投入艺术创作,写出了《好人奏鸣曲》并出版——书的扉页上写着:感谢窃听人员XX/7(维斯勒的代号),用他觉得最恰当的方式来纪念这个好人。
资料来自:
获奖记录
获奖时间 | 届次 | 奖项名称 | 获奖作品 | 备注 |
---|---|---|---|---|
2007 | 第79届 | 最佳外语片 | 弗洛里安·亨克尔·冯·多纳斯马/Florian Henckel von Donnersmarck | 获奖 |
获奖时间 | 届次 | 奖项名称 | 获奖作品 | 备注 |
---|---|---|---|---|
2007 | 第64届 | 最佳外语片 | 弗洛里安·亨克尔·冯·多纳斯马/Florian Henckel von Donnersmarck | 提名 |
获奖时间 | 届次 | 奖项名称 | 获奖作品 | 备注 |
---|---|---|---|---|
2006 | 第19届 | 最佳男演员 | 乌尔里希·穆埃/Ulrich Mühe | 获奖 |
2006 | 第19届 | 最佳导演 | 弗洛里安·亨克尔·冯·多纳斯马/Florian Henckel von Donnersmarck | 提名 |
2006 | 第19届 | 最佳女演员 | 马蒂娜·戈黛特/Martina Gedeck | 提名 |
2006 | 第19届 | 最佳影片 | Max Wiedemann、Quirin Berg | 获奖 |
2006 | 第19届 | 最佳编剧 | 弗洛里安·亨克尔·冯·多纳斯马/Florian Henckel von Donnersmarck | 获奖 |
2006 | 第19届 | 最佳作曲 | 盖布瑞·雅德/Gabriel Yared、Stéphane Moucha | 提名 |
获奖时间 | 届次 | 奖项名称 | 获奖作品 | 备注 |
---|---|---|---|---|
2008 | 第61届 | 最佳男主角 | 乌尔里希·穆埃/Ulrich Mühe | 提名 |
2008 | 第61届 | 最佳剧本-原创 | 弗洛里安·亨克尔·冯·多纳斯马 Florian Henckel von Donnersmarck | 提名 |
2008 | 第61届 | 最佳非英语片 | ·弗洛里安亨克尔·冯·多纳斯马 /Florian Henckel von Donnersmarck | 获奖 |
2008 | 第61届 | 最佳影片 | Quirin Berg、Max Wiedemann | 提名 |
2008 | 第61届 | 最佳导演 | 弗洛里安·亨克尔·冯·多纳斯马/Florian Henckel von Donnersmarck | 提名 |
获奖时间 | 届次 | 奖项名称 | 获奖作品 | 备注 |
---|---|---|---|---|
2008 | 第33届 | 最佳外国电影 | 弗洛里安·亨克尔·冯·多纳斯马/Florian Henckel von Donnersmarck | 获奖 |
获奖时间 | 届次 | 奖项名称 | 获奖作品 | 备注 |
---|---|---|---|---|
2006 | 第56届 | 最佳男主角 | 乌尔里希·穆埃/Ulrich Mühe | 获奖 |
2006 | 第56届 | 最佳服装设计 | Gabriele Binder | 提名 |
2006 | 第56届 | 最佳电影配乐 | Stéphane Moucha | 提名 |
2006 | 第56届 | 最佳製作设计 | Silke Buhr | 获奖 |
2006 | 第56届 | 最佳导演 | 弗洛里安·亨克尔·冯·多纳斯马/Florian Henckel von Donnersmarck | 获奖 |
2006 | 第56届 | 最佳声效 | Hubertus Rath | 提名 |
2006 | 第56届 | 最佳男配角 | 乌尔里奇·图克尔/Ulrich Tukur | 获奖 |
2006 | 第56届 | 最佳剪辑 | Patricia Rommel | 提名 |
2006 | 第56届 | 最佳摄影 | 哈根·鲍格丹斯基/Hagen Bogdanski | 获奖 |
2006 | 第56届 | 杰出故事片 | Quirin Berg、Max Wiedemann | 获奖 |
2006 | 第56届 | 最佳剧本 | 弗洛里安·亨克尔·冯·多纳斯马/Florian Henckel von Donnersmarck | 获奖 |
获奖时间 | 届次 | 奖项名称 | 获奖作品 | 备注 |
---|---|---|---|---|
2006 | 第59届 | 观众奖 | 弗洛里安·亨克尔·冯·多纳斯马/Florian Henckel von Donnersmarck | 获奖 |
获奖时间 | 届次 | 奖项名称 | 获奖作品 | 备注 |
---|---|---|---|---|
2007 | 第51届 | 最佳欧洲电影 | 弗洛里安·亨克尔·冯·多纳斯马/Florian Henckel von Donnersmarck | 获奖 |
资料来自:
幕后製作
关于影片
自从三月中旬在德国本土上映以来,该片11周时间内就轻鬆有超过1千1百万的票房入帐,同时还带来巨大的声誉——巴伐利亚电影节获得4项大奖;德国国家电影节打破历史记录的11项提名并最终获得7项大奖(其中包括最佳影片、导演、男演员和编剧);欧洲电影节公布的入围名单中,以6项提名成为最大的赢家。
虽然影片并不是基于真实事件改编,但也从近来的历史和高超的德国戏剧传统中获益不少。影片的基调以及处理剧情的手法,都遵循着冷静而客观的惯例,因而可以说《窃听风暴》与去年的《希望与反抗》Sophie Scholl-Die letzten Tage(2005)在风格上非常接近,都同样有着一个强大震撼力的结局。
关于演员
通过大量的细微动作传递感情,穆埃在与他的老谋深算的上级二人的对手戏十分精彩。剧本的黑色喜剧张力十足——特别是在其中一场委员会的段落中,其中有个史塔西军人无意中开起了东德领导人Erich Honecker的玩笑。
宽屏技术的套用使得画面乾净而紧凑,只是影片风格稍显程式化,即使是在拍摄真实场景例如史塔西过去的指挥部,整个色调还是以灰色和暗绿为主。时代细节看起来没有任何差错,加上世界乐坛的着名电影配乐大师盖布瑞·雅德(Gabriel Yared)为全片创作的背景交响音乐,也增添了不少氛围和情绪在其中。
穿帮镜头
1、时代错误:在片尾,德莱曼发现维斯勒的时候,在背景里出现的汽车,都是当前的而不是1991年的。
2、时代错误:影片中在1984年展示的汽车瓦特古堡1.3的款式,这些车的实际发行时间是在1988年。
3、时代错误:维斯勒在为自己做早餐的时候,他把一根吸管放进土豆浓汤里。虽然演员极力在用自己的手遮住它,可是还是很清楚可以看出这根吸管是从现在的超市里买来的,而不可能是东德製造出来的商品。
影片评价
《窃听风暴》与三年前的《再见列宁》有点相似,时间背景都是东德末期,故事将前民主德国国家安全局不为人知的大规模窃听行径公布于众,同时以一丝温暖打破同类电影的俗套。《窃听风暴》在德国引起骚动,除了电影本身的艺术品质之外,一个很关键的原因是,这大概是两德统一十六年来第一部不加糖加奶的,认真刻画东德秘密警察恐怖统治的影片。(南方都市报:龙应台)
近年来最成功的德语电影,反应了特殊时期人与人之间的美好真挚。影片最后5分钟的情节设定尤为感人。(新浪娱乐)
电影《窃听风暴》曲折跌宕,紧抓人心,给观众呈现了一个好故事。(新闻人刘书芳)
《窃听风暴》:一个黑暗时代的神话,一曲人性向善的凡人之歌。
这部严肃的反省式影片,延续着新世纪以来德国电影强烈的思辨气质和毫不含糊的批判精神。颇为取巧的故事框架,使132分钟的影片能时刻保持观看注意力的高度集中。《窃听风暴》能将观赏性与严肃的题材有机融合,在时下绝非易事。直到那个高度克制却撩得人难以自持的结尾来到,才令我慨然感佩作者的匠心独运,并由此贯通了影片中的所有细节。(葛颖)
《窃听风暴》是一部关于自我救赎的电影。作家在反抗中找回了自己,窃听者在光荣背叛中获得了拯救。今天,网际网路的发展使人们渐渐熟悉了远程教育,事实上,《窃听风暴》也向人们展示了柏林围墙时代远程教育的另一种形态——只要相信人的良知未泯,那幺就有可能让被窃听的书斋变成课堂,让窃听者变成了入室弟子,让监控记录变成了课堂笔记。(记者熊培云)
发行信息
国家/地区 | 时间 | 备注 |
---|---|---|
德国Germany | 2006年3月23日 | |
中国台湾Taiwan | 2007年2月9日 | |
中国香港Hong Kong | 2007年2月1日 | |
德国Germany | 2006年3月15日 | Berlin premiere |
瑞士Switzerland | 2006年8月6日 | Locarno Film Festival |
瑞士Switzerland | 2006年8月17日 | German speaking region |
奥地利Austria | 2006年8月17日 | |
美国USA | 2006年9月3日 | Telluride Film Festival |
加拿大Canada | 2006年9月7日 | Toronto Film Festival |
芬兰Finland | 2006年9月17日 | Helsinki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
阿根廷Argentina | 2006年9月29日 | German Film Festival |
捷克Czech Republic | 2006年10月4日 | German Language Film Festival |
丹麦Denmark | 2006年10月13日 | |
芬兰Finland | 2006年10月27日 | |
西班牙Spain | 2006年11月5日 | Seville Film Festival |
瑞典Sweden | 2006年11月10日 | |
美国USA | 2006年11月12日 | Denver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
德国Germany | 2006年11月16日 | DVD premiere |
法国France | 2006年11月19日 | Arras Film Festival |
美国USA | 2006年12月1日 | Los Angeles, California |
印度尼西亚Indonesia | 2006年12月10日 | Jakarta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
希腊Greece | 2006年12月14日 | Thessaloniki |
捷克Czech Republic | 2007年1月4日 | |
波兰Poland | 2007年1月26日 | |
比利时Belgium | 2007年1月31日 | |
法国France | 2007年1月31日 | |
葡萄牙Portugal | 2007年2月8日 | Lisbon |
美国USA | 2007年2月9日 | limited |
日本Japan | 2007年2月10日 | |
德国Germany | 2007年2月13日 | Berlin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
以色列Israel | 2007年2月15日 | |
西班牙Spain | 2007年2月16日 | |
英国UK | 2007年2月18日 | Keswick Film Festival |
匈牙利Hungary | 2007年2月22日 | |
泰国Thailand | 2007年3月1日 | |
新加坡Singapore | 2007年3月1日 | |
荷兰Netherlands | 2007年3月1日 | |
保加利亚Bulgaria | 2007年3月5日 | Sofia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
土耳其Turkey | 2007年3月9日 | |
墨西哥Mexico | 2007年3月16日 | |
韩国South Korea | 2007年3月22日 | |
斯洛伐克Slovakia | 2007年3月22日 | |
英国UK | 2007年3月23日 | Human Rights Watch Film Festival |
斯洛维尼亚Slovenia | 2007年3月29日 | |
澳大利亚Australia | 2007年3月29日 | |
义大利Italy | 2007年4月6日 | |
爱尔兰Ireland | 2007年4月13日 | |
哥伦比亚Colombia | 2007年4月13日 | |
英国UK | 2007年4月13日 | |
阿根廷Argentina | 2007年4月19日 | |
冰岛Iceland | 2007年5月4日 | |
乌拉圭Uruguay | 2007年5月11日 | Montevideo |
俄罗斯Russia | 2007年7月19日 | |
秘鲁Peru | 2007年8月23日 | |
爱沙尼亚Estonia | 2007年9月14日 | |
巴西Brazil | 2007年11月30日 | |
巴拿马Panama | 2008年3月7日 | |
印度India | 2008年5月9日 | Chennai |
黎巴嫩Lebanon | 2008年6月5日 | |
捷克Czech Republic | 2009年3月5日 | Zlín Student Film Festival |
捷克Czech Republic | 2009年7月 | Karlovy Vary Film Festival |
韩国South Korea | 2013年1月17日 | 重映 |
资料来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