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章康新区
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要支持江西建设赣州综合交通枢纽,建设昌吉赣铁路客运专线,规划研究赣州至深圳铁路客运专线;住建部等部委要支持赣州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调整行政区划,增设市辖区……江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日前转发《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重点工作部门分工方案的通知》,国家数十个部门各自领到了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的任务。
基本介绍
- 中文名:章康新区
- 所处位置:江西赣州
- 产业发展:红色旅游等
- 城市建设:赣州调整行政区划增设市辖区
- 教育规划:扩大部属师範大学在赣州招生规模
- 新区包括:章贡、南康、赣县、上犹
民生工程
2014年底前解决农村饮水安全
住建部等部委加大对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农村危旧土坯房改造支持力度,重点支持赣州市加快完成改造任务。大力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设,加大对赣州市城市棚户区改造支持力度,加快国有工矿棚户区和国有农林场危房改造,“十二五”末基本完成改造任务。国家发改委等部委加大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实施力度,2014年底前解决赣州市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十二五”末全面完成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农村饮水安全任务。
民政部等部委要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将居住在农村和城镇无工作单位、18周岁之前没有享受过定期抚恤金待遇且年满60周岁的烈士子女,以及试行义务兵役制后至《退役士兵安置条例》实施前入伍、年龄在60周岁以上(含60周岁)、未享受到国家定期抚恤补助的农村籍退役士兵等人员纳入抚恤补助範围,落实相关待遇。积极研究在乡退伍红军老战士、失散红军等人员遗孀定期生活补助政策。
基础设施
昌吉赣客专规划延至深圳
江西提出要在“十二五”开建昌吉赣客专,我省的全国人大代表提出将昌吉赣客专延至深圳,这一点在国务院对中央各部门支持赣南苏区振兴发展的分工方案中得到了明确。
国家发展改革委、铁道路、民航局、海关总署、台办、质检总局支持江西建设赣州综合交通枢纽。改造扩建赣州黄金机场,研究建设航空口岸。适时将赣州黄金机场列为两岸空中直航航点。同时,规划研究吉安至建宁铁路,研究瑞金火车站升级改造,加快赣(州)井(冈山)铁路前期工作。民航局、国家发改委要支持扩建吉安井冈山机场,研究建设赣东南机场和瑞金通勤机场。
产业发展
稀土、钨产品计画指标倾斜赣州
赣州的产业发展能得到国家各部委哪些支持呢?工业和信息化部等部委将支持赣州建设稀土产业基地和稀土产学研合作创新示範基地,享受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和新型工业化产业示範基地扶持政策。在赣州组建大型稀土企业集团。国家稀土、钨矿产品生产计画指标向赣州倾斜。科技部研究支持建设南方离子型稀土与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证监会则研究论证建立稀有金属期货交易中心。
红色旅游
以瑞金为核心建经典线路
赣南有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国务院提出,国家文物局等部门要编制赣南等原中央苏区革命遗址保护规划,加大对革命旧居旧址保护和修缮力度。支持中央苏区历史博物馆建设。民政部等部门支持中央苏区烈士陵园、东固革命烈士陵园等红色文化教育基地建设。
国家旅游局等部委将赣南等原中央苏区红色旅游列入国家旅游发展战略,支持红色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以瑞金为核心高起点建设一批精品景区和经典线路,支持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城市建设
赣州调整行政区划增设市辖区
住建部等部委支持赣州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调整行政区划,增设市辖区,扶持瑞金、龙南次中心城市建设。加快吉泰走廊城镇体系建设。国家发改委、住建部要科学规划建设章康新区。
教育规划
扩大部属师範大学在赣州招生规模
教育部等部委要加快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画。支持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边远艰苦地区农村学校教师周转宿舍建设,到2013年全面完成赣州市校舍危房改造,到2015年基本解决国小、国中寄宿生住宿问题。面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画向赣州等市倾斜,扩大部属师範大学的招生规模,支持免费师範毕业生到赣州等市中国小任教。
财政部等部门则要负责逐步提高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费补助标準,在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全面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画。
医疗卫生
中心城区增设三级综合医院
卫生部等部门要健全农村县、乡、村三级和城市社区医疗卫生服务网路,加快重大疾病防控等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建设。加强赣州市市级医院建设,支持中心城区增设三级综合医院,建设儿童、肿瘤等专科医院和市县两级中医院、妇幼保健院,支持人口大县建设三级综合医院,到2015年千人口床位数达到江西省平均水平,2020年达到全国平均水平。
规划
章贡、南康、赣县、上犹形成章康新区
“一个区域的发展一般是通过工业化和城镇化两条腿走路,这也是相辅相成的。赣州所辖面积大,人口多,城镇化率在全省是最低的,2011年时只有39.34%,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赣州发展。”省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麻智辉作为省内研究城市经济的知名专家,长期以来一直关注着赣州发展。他认为,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规划中已明确赣州可调整行政区划,建设章康新区将给赣州的发展带来新契机。
“章康新区的建设可分三步走。”麻智辉告诉记者,南康市与赣县和赣州市现中心城区章贡区距离近,且经济基础好,可以先将作为县级市的南康撤市设区,并将赣县的梅林镇併入章康新区,使城市向南迁移。第二步将赣县整建制併入,第三步将上犹县撤县併入,从而使赣州的中心城区迅速扩大,成为人口超200万,中心城区建成面积达200平方公里的特大城市。
在对赣州市中心城区进行调整的同时,设立瑞金和龙南两个副中心城市。通过建设瑞(金)于(都)兴(国)试验区,加速区域中心城的发展,以龙南为中心的“三南”(龙南、全南、定南)则作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中心区。从而形成一个特大城市加两个区域副中心的赣南地区城镇化发展的总体布局。
规划实施
应实行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管理制度
“要加快章康新区的建设,户籍制度改革势在必行。”麻智辉认为,二元次的户籍管理制度会制约新区的发展。其实,在推进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户籍制度改革方面,国务院分配中央各部委的任务中已明确给了公安部和国家发改委。要求推进户籍管理制度改革,把有合法稳定职业和稳定住所的农村人口逐步转为城镇居民。
在具体实施上,麻智辉认为,应实行以实际居住地登记户口的政策,实行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管理制度。在城镇只要有合法固定的住所,并在此居住的居民,均可根据个人意愿在居住地登记为城镇居民户口,根据国家和当地有关规定,逐步使其在就业创业、劳动保障、子女就学等方面享受当地城镇居民的同等待遇。
我省规定在设区市市辖区有合法稳定职业满三年(设区市可根据当地实际适当放宽职业年限要求)和具有合法稳定住所(含租赁)同时按照国家规定缴纳社会保险达到一定年限的人员,本人及其共同居住生活的配偶、未婚子女、父母,可在当地申请登记常住户口;在县级市市区、县人民政府驻地镇和其他建制镇有合法稳定职业和合法稳定住所(含租赁)的人员,可在当地申请登记常住户口。“这个政策在赣州实施时还可进一步放宽,比如放宽缴纳社会保险的限制。同时,为吸引人才,对大中专毕业生、中级以上技术职称人员,没有就业的根据个人意愿可先入户后就业,已结婚的,配偶子女可随迁。没有合法固定住所的,户口可入单位集体户口或亲朋好友家中。”
应保障进城农民享有土地流转收益
一些农民不愿进城,原因是不捨得在土地上所获的收益。在中央各单位所领的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的任务中,农业部、中央农办、国土资源部等部门被要求支持赣南稳步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探索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制度改革。发展改革委要支持赣州开展统筹城乡发展综合改革试验。
我省已提出,对落户城镇的农民是否放弃宅基地使用权和土地承包经营权,必须完全尊重农民本人意愿,不得强制或变相强制收回。在具体实施上,麻智辉提出,对进城农民全家或部分成员迁入城市、小城镇落户的,根据农民意愿,在一定时期内依法依规保留其原有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及农房收益权或使用权,其享有原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对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收益的分配权利。并且对进入城镇从事二、三产业的农民,其原有宅基地可按一定比例折算成城镇建设用地,置换到城镇,降低进城成本。还可探索建立宅基地拆旧建新制度,让更多的农民能够让宅基地、承包地经营权、林地经营权变为增加自身收入的资本,使死地变为活钱,为自己的社会保障与进入城镇解决住房问题提供保证,以消除农民离乡进城的各种顾虑。同时,探索建立公共租赁住房、职工公寓、进城务工人员住房保障制度,在确保资金安全的前提下,加大公积金对保障住房建设的支持力度,逐步构建起多层次住房保障体系。
产业配套让进城人员可创业就业
根据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城市必须有一定的承载量,让进城人员可以创业就业,才能使他们真正在城市中安家落户,因此产业配套必须跟上城镇化的脚步。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重点工作部门分工方案的通知》中对赣州产业的发展有明确的规定。商务部等部门要推动赣州“三南”(全南、龙南、定南)建设加工贸易重点承接地,推动瑞金、龙南省级开发区加快发展,支持符合条件的省级开发区升级,在科学规划布局的基础上有序推进未设立开发区的县(区、市)设立产业集聚区。科技部等部门则支持在赣南设立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海关总署等部门支持在赣州出口加工区的基础上按程式申请设立赣州综合保税区,建设成为内陆开放型经济示範区。还要建设赣闽、赣粤产业合作区。鼓励与沿海地区加强铁海联运等合作。深化与台港澳地区在农业、环保、电子信息及服务贸易等领域的合作交流。支持省级出口基地升级为国家级外贸转型升级专业型示範基地。
“一系列的政策支持,必然会在赣南地区,尤其是章康新区和瑞(金)兴(国)于(都)和三南(龙南、定南、全南)形成一大批二产和三产的发展,从而推进赣州特大城市和两个区域副中心的城镇化进程。”麻智辉认为,让进城人员实现创业就业,还要鼓励发展吸纳就业能力强的劳动密集型企业、中小企业、民营经济和服务业,从资金、信贷、市场等方面给予适当倾斜。并设立就业培训专项资金,动员各方力量,全面开展农民工技能培训。建立农村劳动力输出地与输入地对接合作机制,促进农村劳动力加速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