竭长光
1997、09—2001、07 就读于北华大学人文学院政法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 获法学士学位;2001、09—2004、07 就读于东北师範大学国际关係学院,获哲学硕士学位;
基本介绍
- 中文名:竭长光
- 国籍:中国
- 毕业院校:北华大学
- 性别:男
基本信息

性别:男
职称:副教授
专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学习工作简历
2004、09—2007、12就读于东北师範大学国马克思主义研究院; 获法学博士学位;
2008、04到现在,为东北师範大学国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研室讲师。
教学工作
本科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科研方向
马克思主义哲学、德育哲学、辩证法
科研成果
(1)试论唯物辩证法的本体[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8,(1). 第二作者.
该文被人大複印资料2008年第5期“哲学原理”专栏全文转载,并获得2008年12月的“吉林省纪年改革开放30周年理论研讨会暨首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一等奖。
(2)文化视野中德育生存和发展合理性的阐释[J].吉林师範大学学报,200,(4).第二作者.
(3)马克思主义人学观视阈下的“以人为本”[J].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10月专刊.唯一作者.
(4)论实事求是的根本特徵和根本方法[J].理论界,2007,(1). 唯一作者.
(5)马克思的人性论与当代主体性德育研究[J].当代教育论坛,2007,(10).唯一作者.
(6)马克思哲学中的主体性问题之我见[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 第一作者.
(7)论德育事业发展的逻辑[J].思想教育研究,2007,(9). 第二作者.
(8)转换主体性的解释模式[J].理论探讨,2007,(4). 第一作者.
(9)辩证法的人文关怀[J].学习与探索,2007,(1). 唯一作者.
(10)“不可公度”的理论与“殊途同归”的旨趣——亚里士多德、儒家“德性幸福论”之比较与当代价值[J].理论观察,2006,(5). 唯一作者.
(11)从哲学“基本问题”看“实践转向”——马克思实践哲学对德国古典哲学的扬弃[J].学术交流,2003,(9). 第二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