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竹桥古村

竹桥古村

竹桥古村

竹桥古村,位于江西省抚州市金谿县县城北十公里双塘镇,建村距今约800年,竹桥古村旅游景区面积约2.8平方公里,北距龙虎山景区30公里、南接大觉山景区40公里,济广、抚吉高速和206、316国道穿境而过。

竹桥古村保存有明清时期风格、格局比较完整、古建筑成片的传统村落150余个、古祠堂100余座、明代牌坊8座、清代牌坊30余座、古民居1万余幢,为赣派建筑典型的代表。

2010年,村桥古村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2018年1月3日,竹桥古村正式跨入4A景区行列。

基本介绍

  • 中文名称:竹桥古村
  • 外文名称:Zhuqiao Village
  • 地理位置:江西省金谿县
  • 气候类型:亚热带季风气候
  • 占地面积:约2.8平方公里
  • 开放时间:全天
  • 景点级别:AAAA级
  • 门票价格:免费
  • 着名景点:文隆公祠、余大文堂、步云公祠

历史沿革

五代南唐时(961年),唐代吏部尚书余褐的长子、福建人余克忠被封为敦武校尉 ,驻扎在江西上幕镇,后来,余克忠又把家眷从福建绍武兰田迁到了金溪。到了元代末年,社会动荡,民不聊生,余克中第13代孙余文隆带着家眷四处奔波,希望可以找个安定的地方落脚。偶然经过祝乔,便在祝乔安了家,后人尊余克忠为竹桥余氏始祖。
连心巷连心巷
清朝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余氏家族人丁兴旺,余氏后人余恆在当时主持修整家谱时,建议用祝乔的谐音,将村子的名字改成竹桥。此想法一是为了纪念村前那座几百年历史的竹桥,二是为了寄希望于余氏后人要像竹子一样,刚正虚心。余恆的提议在当时得到村里人的认同,于是新的村名竹桥就沿用。
几百年来,余氏后人做官的不多,经商的却不少,这些经商的余氏后人们,谨记祖先“做人要以德为本”的训导。竹桥古村还有200多户人家,近千人,且一直维持着单一的姓氏——余姓。

建筑格局

竹桥古村形似一柄巨扇,存有109幢明清建筑,其中明代祠堂1幢,明代民居8幢,其余为清代建筑,均为清一色的青砖灰瓦,山字墙有防火防风的实用功能。民居多为上下两堂,仅有一幢明代所建民居分上下四堂。厅堂居中,左右为卧室,中间是一方天井,上露天光,厅堂採光全赖于此。下为石砌的泄水池,天井四周檐水如四柱珠帘流入池中,随即排出而不四溢。明代及清初住宅大门开在东侧,其他宅第的大门则开在正中。门楣、屋檐、雨檐及屋内墙壁、门柱、窗欞、柱磉、坊头、揎板、天花板等多有雕绘装饰。
竹桥古村全景导览图竹桥古村全景导览图
竹桥古村有总门楼远案崇麓岭,近案黄婆岗,始建于元末明初,为风水师廖禹先生后人所定,总门楼前有“品”字形排列,而周围都有石栏桿围成的多边形古井三口,寓意喝了这“品”字井的井水,不管是为人、为学、经商都要讲究品德,户近两百,从超千丁,村内有水塘七方,全由石块砌成,中间为一月塘,形成七星伴月之象,俯瞰全村,形似一柄巨扇。

主要景点

综述
竹桥古村的13条巷道,如同扇骨支撑起整个村子,在这些扇骨上分布着一条古驿道、两处雕版印刷遗址、三口古井、三个晒场、四座门楼、五座祠堂、六条街道、八方水塘。保存完好的十家弄和八家弄建筑群组、六座祠堂以及养正山房、公和堂、怀仁书院、赐福庙等古建筑物集合成为封建社会农商并重的人文历史信息标本。
竹桥古村竹桥古村
竹桥村建筑群中有三组建筑群,一为“文林第”,一为“十家弄”,一为“八家弄”。建筑群中均设有三门,即总门、巷门、大门,各有并排四栋或三栋式样相同的房屋由耳门相通。
七星伴月塘
七星伴月塘,是位于竹桥古村西侧的一口水塘,全部由石块砌成的,全村总共有八方这样的水塘,七星伴月塘构成了古村先进完善的排水系统。
品字三井
品字三井位于村口不远处,三口水井分别修于康熙、乾隆、道光年间,并呈品字排列。井周饰有多边形石栏桿,外圆内方,形似铜钱,寓意是金钱如流水,没有钱不行,但千金散尽还复来,唯有人品到任何时候都不能丢。
总门楼,位于竹桥古村西侧入口处,建于明朝初年,相传为着名风水师廖瑀先生后人定的方向。门楼在鹹丰和道光年间被毁过两次,后于道光二年(1822年)遵照原貌重修。
总门楼
总门楼,位于竹桥古村西侧入口处,始建于明朝初年,相传为着名风水师廖瑀先生后人定的方向。现址于道光二年(1822年)遵照原貌重修。
上门楼
上门楼,位于竹桥古村中心,也叫谏草传芳门楼,是为了纪念南宋先贤余昌言,相传他在任时曾多次上书为民请命,并被皇帝採纳,后人视为荣耀便将这四字刻在门楼上。
文隆公祠
文隆公祠,位于竹桥古村西侧,建于明朝嘉靖年间,现上下堂已倒塌,只有中堂尚存,村东的镇川公祠与其他祠堂不同,两侧为“培兰”、“植桂”门,“培兰”、“植桂”意即培植人才,里面为竹桥人延师教子之所在。两边建有裙屋,三栋一排,连成一体,建筑面积达600余平方米,内有大小10个天井,其结构之複杂可见一斑。祠堂前一块空地,面积约300余平方米,对面一门洞开,直达花园,门楣上石刻“对云”二字,上下落款为“乾隆丁丑年”、“曹秀先书”。
文隆公祠文隆公祠
养正山房
养正山房,位于竹桥古村东南侧、仲和公祠右侧,村中第二处雕版印刷遗址,进门为一大庭院,上堂及后堂为印书之所,乾嘉时期书板盈架,直到解放初期保留的刻版才焚之于尽。在康乾时期竹桥就有人在全国做卖书生意,余德昭在北京开书肆,收罗古籍,兼理金溪嘉会试馆中,其家谱有明确记载。后来余仰峰又回乡里自开印书房,“刊书牌置局于里门,昼则躬耕于南亩,暮则肆力于书局。以刻书鬻书为业。
养正山房养正山房
苍岚山房
苍岚山房,位于竹桥古村东北侧,是竹桥的大房书院,始建于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是培育村中学子的学堂,又是雕版印刷作坊。
芋头胖子土胚房
芋头胖子土胚房位于竹桥古村正南、中门楼东侧、步云公祠西侧,该建筑是明嘉靖早期村中一位财主所有,芋头胖子是这位财主的绰号。
步云公祠
步云公祠位于竹桥古村南侧,是村中保存最好的一个祠堂,民国初期,红军军长周建屏当时曾在此作为召开扩大红军大会的会堂。
大夫第建筑群
大夫第建筑群位于竹桥古村北侧,为一幢四栋连体古建筑群,由竹桥村余钟祥所建,始建于道光四年(1824年),竣工于道光八年(1828年),该建筑群格局完整,设有专供晒养银钱的“晒银楼”。

所获荣誉

2009年,竹桥古村被江西省人民政府评为江西省历史文化名村。
2010年,竹桥古村被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文物局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2016年,第六届全国生态旅游文化产业发展高峰论坛发布了《最美古村落》公益榜单,江西省有8个古村落入选。竹桥古村榜上有名。
2017年12月28日,竹桥古村通过国家创4A景区验收。
2018年1月3日,竹桥古村正式跨入4A景区行列。

历史文化

耕读文化

竹桥古村有国家级非物质遗产雕版印刷,为金溪书的发祥地和主要承印地,村内保存着古雕版印刷作坊遗址两处,《三字经》、《百家姓》、《四书集注》等雕版数十套。在古村,可直接印刷装订线装古籍。
竹桥古村自然景观与人文风貌、涵盖了考古、社会学、人类学、人文学、民俗学。

名人文化

金谿县61个立传人物,竹桥村占了3人;250个着书立说的学者,竹桥村也有3人;194名革命烈士,竹桥有2名;新中国成立后至1985年的11名县团级干部中,竹桥又有2人。
竹桥古村竹桥古村
竹桥村有重商传统,弃农经商,竹桥村长期从事商业贸易的生意人经商致富后,大多向朝廷捐款,热心村中的公益事业,如修祠、建庙、修砌道路、捐资办学等。其代表人物是清朝时期的余为霖、余壁恆、余钟祥等。
余钟祥发财后在湖南曾市创建了一条商业街,在浒湾镇书铺街创办了余大文堂刻书房,还在竹桥村建起十家弄和镇川公祠。
余为霖,康熙时任山东齐东(今邹城市)知县,任期抗旱救灾革除弊政,治声大振。后归养老母,亦勤于读书着述,着有《石松堂集》等。
余壁恆,幼有才名,师徒李绂(临川文化名人),但久考不中,教书40余年,学生多考中为官,壁恆到73岁时,犹和诸生共应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乡试,后受聘于省城南昌朱氏书馆授课,卒于书馆。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竹桥古村位于江西省抚州市金谿县双塘镇,距金谿县县城北十公里。
自驾线路
1、抚州站—金谿县城—竹桥古村。
2、抚州东站—双塘镇—竹桥古村。
3、鹰潭北站—陆坊乡—竹桥古村。
4、南昌西站—金谿县城—竹桥古村。
公交线路
从抚州汽车站出发坐城际1路公交做到底站锦绣华城车站即可,然后在锦绣华城车站搭去双塘的班车。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竹桥古村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ailianmeng1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