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笈多王朝

笈多王朝

笈多王朝

笈多王朝(Gupta Dynasty,约320年~约540年)是中世纪统一印度的第一个封建王朝。疆域包括印度北部、中部及西部部分地区。首都为华氏城(今巴特那)。

公元4世纪初,北印度小国林立,摩揭陀国王旃陀罗笈多一世据华氏城建立笈多王朝。沙摩陀罗笈多採取武力征服政策,统一了北印度。此外,海陆并进南下征服奥里萨、德乾高原东部。旃陀罗笈多二世(超日王)时期北印度尽入笈多王朝版图,笈多王朝至此达到鼎盛时期。佛陀笈多以后(约500年)发生经济危机。嚈哒托拉马纳和米西拉库拉捲土重来,吞併笈多王朝大部分领土,严重破坏北印度政治经济文化,促使其瓦解为许多封建小国,北印度再度处于政治分裂局面,笈多王朝灭亡。

笈多王朝是中世纪印度的黄金时代笈多王朝时期,大乘佛教盛行,印度教兴起。信仰毗湿奴、湿婆和梵天等三大主神的三大教派广泛流行。笈多诸王虽都信奉印度教,但为缓和民族及教派之间的矛盾,採取宗教兼容政策,放任各派宗教自由发展。大乘佛教中心那烂陀寺,成为印度中世纪前期的宗教和学术文化中心。

笈多时期农业生产有了相当的发展。手工业的进步表现在炼铁、棉纺织业和造船上。对外贸易比较活跃。另外,在梵文文学、绘画、雕刻、建筑艺术等方面取得显着成就。

基本介绍

  • 中文名称:笈多王朝
  • 英文名称:Gupta Dynasty
  • 所属洲:亚洲
  • 首都:华氏城
  • 政治体制:君主制
  • 主要宗教:佛教
  • 开国君主:旃陀罗笈多一世

简介

公元4世纪初,北印度小国林立,摩揭陀国王旃陀罗·笈多一世(约320~330在位)据华氏城为首都,建立笈多王朝。
沙摩陀罗·笈多(海护王,约330~380在位)採取武力征服政策,统一了北印度。此外,海陆并进南下征服奥里萨、德乾高原东部,直抵帕拉瓦王国首都建志。
旃陀罗·笈多二世(超日王,380~415在位 )征服乌闍衍那的塞种州长国,夺取马尔瓦、卡提阿瓦和信德。除西旁遮普和克什米尔外,北印度尽入笈多王朝版图,笈多王朝至此达到鼎盛时期,但在印度中南部扩张有限,南部德乾高原诸国大都只是名义上的臣属性质,笈多帝国没有实际性统治,这点不及之前的孔雀王朝和之后的莫卧儿帝国。
鸠摩罗·笈多一世(415~455在位)时代,笈多王朝尚能保持北印度安定局面。塞建陀·笈多在位期间(455~467在位),嚈哒人首次南侵笈多,他调集兵力击退敌人,保卫印度免于灭亡。但佛陀·笈多以后(约500)发生经济危机,各地封臣叛离中央,国家陷于分裂。嚈哒王托拉马纳和米西拉库拉捲土重来,吞併笈多王朝大部分领土,严重破坏了北印度政治经济文化,促使其瓦解为许多封建小国,北印度再度处于政治分裂局面,笈多王朝名存实亡,退缩回摩揭陀成为地方小国,苟延残喘,史称后笈多帝国。

历史

建立

公元三世纪以后,贵霜帝国逐渐衰落,南亚次大陆的西北部和北部地区分裂成许多小国。这些小国一部分被笈多王朝统一,另一部分则被北方的嚈哒人(白匈奴人)所灭。当时恆河上游地区一个小国君主室利笈多(Śri-Gupta)家族逐渐强盛,制服附近小国并自称“摩诃罗闍”(Mahārāja),意为众王之王。
室利笈多之孙,旃陀罗笈多一世时,势力更盛,约在308年,旃陀罗笈多娶当地着名部族离车公主鸠摩罗提毗为妻,离车族统治华氏城及附近地区,旃陀罗笈多因婚姻关係继承了华氏城,令笈多家族实力大增。320年,旃陀罗笈多一世建立笈多王朝,定都吠舍离(今巴塞尔城)。

兴盛

五世纪初月护二世超日王在位时,是笈多王朝经济文化最发达的时期,不过,这种繁荣,仅延续了二十年左右,此后,国势便处于守成的局面。
沙摩陀罗·笈多在位时期的笈多王朝(绿色)沙摩陀罗·笈多在位时期的笈多王朝(绿色)
旃陀罗·笈多一世(Candragupta I)在位十六年(320-335年),为新兴王国奠定牢固基础,使附近一些小君主国逐渐臣服,以致今比哈尔邦的大部分、北方邦、孟加拉邦都处于王朝之统治下。
旃陀罗笈多一世之子沙摩陀罗·笈多(Samudragupta)(335-380年)开始大规模向外扩张,征服恆河上游地区及印度河流域东部地区,然后回师东进,征服恆河下游及三角洲,最后挥师南下,进抵奥里萨及德乾高原东部,甚至南印大国帕拉瓦王国也臣服于笈多王朝并纳贡,势力直抵苏门答腊及爪哇。沙摩陀罗笈多文武全才,被称为“卡维罗闍”,即诗人国王。
沙摩陀罗笈多之子旃陀罗笈多二世(Candragupta II)(380-413年),笈多王朝达到极盛期,他被称为“毗克罗摩阿迭多”,即“超日王”(Vikramāditya),纳伽人(贵霜人后裔)势力被征服。在西方面对三大势力,分别是西北印度河流域以东地区的马拉瓦人及卡提阿瓦人(卡提阿瓦半岛),他们臣服于笈多王朝。西部沿海地区古吉拉特的塞种人,与笈多王朝敌对。西南部德乾地区的伐迦陀迦王国,超日王以自己的公主普拉巴瓦蒂笈多下嫁其国王楼陀罗西那二世,两国同盟。超日王在西方主要与南北修好,集中攻打塞种人的国家。388年起,超日王先后征服马尔瓦、古吉拉特及卡提阿瓦,领土扩至阿拉伯沿岸,控制北印度东西海岸的城市及港口。另把首都迁至华氏城(今巴特那),并在马尔瓦建立行宫。

衰落

超日王之子鸠摩罗·笈多一世(Kumāragupta I)(415-455年)在位期间,国内矛盾激发,那马达河(讷尔默达河)流域的普士亚密多罗人叛乱,国王派太子塞建陀笈多(Skandagupta)率军镇压,几乎被败。
战争间,鸠摩罗笈多一世逝世,塞建陀笈多(455-467年)继位并成功镇压叛乱。未几,嚈哒人来袭,由西北印侵入,塞建陀笈多再率兵击退敌人。开头还能抵抗一阵,后来就无法抵御,国势日颓,民穷财尽,以致不得不藉改革货币来维持现状。
塞建陀笈多死后,内部分化及外族入侵更盛,当时嚈哒人灭了印度河上游残余的贵霜势力,嚈哒国王头罗曼成以犍陀罗为据点大举入侵印度,笈多的地方统治者反与嚈哒人结盟,嚈喡人在500年前后进占朱木拿河(亚穆纳河)及恆河流域。丧失西印,宣告笈多王朝的实际终结。最后,仅在摩揭陀、阿逾陀一带,保持残局,是为后笈多王朝。
517年,头罗曼成出征回朝中死去,其子摩醯逻矩罗(即密希拉古拉,517-542年)继位,再侵印度,531年抵瓜廖尔城,在那里建太阳神庙,并立石歌功颂德,但不久被马尔瓦的耶输陀曼击败,退至印度河以西地区。摩醯逻矩罗死后,嚈哒人对印度的统治瓦解,567年,萨珊波斯与突厥人夹击下更灭了嚈哒国。
嚈哒国的入侵对印度经济政治造成严重破坏,后笈多王朝的地方长官自我称王,印度又再次分成诸多小国。

政治

笈多王朝时期的印度社会组织仍以农村公社为主,而长期建立的奴隶制度正走到尽头并被封建制度取代。在公元最初几世纪的《政事论》中已提及不要把自由民变为奴隶的要求,并制定释放奴隶的条件,包括能够交回赎金的奴隶应被释放,以出租地他人耕种徵收一部分收成取代奴隶制度。
中国赴印度求法的高僧法显在《佛国记》中透露印度封建系统,指明国王、长者及居士皆拥有大量土地,而他们又把土地及动产捐予寺院僧侣,这种行为为合法手续,从而产生宗教地主。值得注意的是,法显提到依附土地上的民户皆随土地转移,这有别于一般奴隶,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具有封建因素。另有自由农民,他们耕种王地,缴纳租税,欲去便去,欲往便往,与随土地转移的民户形成对比。
在政治制度方面,笈多王朝实行中央集权制,最高统治者是大王,皇亲贵族及婆罗门高僧做重臣及王室顾问。全国分若干省,省下设县,省总督多由大王任命王子或其他亲属出任,县级地方官由总督任命及管辖,协助国王进行统治顾问大臣及各级官吏,都从国王处领薪。
笈多王朝是封建制的完成时期。笈多王朝时期国王赐给官吏、贵族、寺院的封地逐渐演变为世袭的私有领地,封建采邑制度至此形成。封地领有者往往将君主封赐的领地再分封赏赐给自己的臣属。封地的层层再分封形成等级制的附庸臣属关係。
在封建化的过程中,印度的种姓制度也发生变化。原属吠舍下层的村社自由农民地位下降,与首陀罗日益接近。他们与首陀罗和不可接触者是封建依附农民的主要来源。社会制度从种姓制逐渐分化,形成为类似中国的门阀制。即在原来的种姓中,依据职业的不同,又分出许多姓阶来,并且是世袭的,所谓‘工之子恆为工,商之子恆为商’。每一姓阶之间,不得互通婚媾,从而使姓阶制度更为巩固。而且姓阶愈分愈多,数以千计,这就使得农村公社的残余,长期不能改变。因为每一公社都是一个自给自足的经济单位,附属有一整套手工业行业。这一制度,即使到了后来变化也是不大的。
以上的变化,对当时的文化,如宗教、哲学等等,都发生了一定的影响。

经济

超日王重视水利灌溉,特别加强水利工程建设.促使北印度农业发展,推动铁农具使用,穀物种植包括大麦、小麦、水稻、黍米、豆类、芝麻等。经济作物包括棉花、大麻、甘蔗、亚麻、生姜,另有蔬果培植,家畜业包括黄牛、水牛、骆驼、驴、绵羊及山羊,并且把着名的棉花种植引入其他邻近国家。
笈多王朝的手工业同样发达,包括棉织、丝织、毛织、武器製造、金属製造、珠宝首饰、採矿冶金等、另造船业极盛,以产多桨帆船着名。贸易交换多为贵族之奢侈品,与亚欧非多国有来往。在印度发现大量罗马、大夏(巴克特里亚)及萨珊波斯之货币。超日王主力向西发展,这与争夺西方出海口及控制西北商路有直接关係。
印度处于欧亚大陆中间。东方以恆河口的耽摩粟底港(今西孟加拉的米德纳普尔县的塔姆卢克港)为出海口.与东南亚及东亚诸国贸易,并于印度支那及马来群岛建立商业殖民地。西方以古吉拉特港口出阿拉伯与东非及波斯湾诸国贸易。陆路以西北部印度河流域出,北上中亚地区与丝绸之路连线,西通欧洲东至中国。输出棉花、穀物、细布、挂毡、首饰、香料、靛蓝、象牙等。输入各国珍奇、丝绸、茶叶、白铜、瓷土、肉桂及黄莲等。

文化

笈多王朝时印度教兴起,大乘佛教盛行,然宗教可自由发展,大臣和将领就有信奉佛教及湿婆教。大乘佛教中心那烂陀寺由鸠摩罗笈多一世修建,其后成为笈多文化的学术中心。
笈多朝初期,信奉婆罗门教,对佛教并不重视。当时佛教对统治者的态度,像《涅盘经》中所表示的,只要求国王给予外护就可以了。从佛教立场来谈政治的《王法正理论》,也只希望统治者常常与沙门婆罗门谘询政事。这里用了‘沙门婆罗门’字样,没有单独提出佛教来,与龙树作《宝行王正论》的情形已大不相同。那时龙树完全站在佛教立场,要国王不亲近崇奉外道,因为案达罗国王信仰佛教对龙树十分尊重的缘故。现在的情况,笈多国王仅是对佛教不排斥而已,因此,说话的口气就不能那幺硬了。但是,真谛译的《婆薮盘豆传》中说到世亲很得正勤日王和新日王两代的信仰(笈多王朝帝王除以笈多为名外,还以阿迭多──日为名),特别是新日王跟世亲受过戒,正勤日王的妃子随世亲出了家,后来新日王和他母亲又请世亲常住于阿逾陀。
另外,玄奘到印度,按照传闻记录了那烂陀寺建造的历史,说该寺建立的历史很早,开始于笈多朝的帝日王(即塞建陀笈多王),后来觉护王、幼日王等历代国王都有所扩建(觉护王时代已有资料可考,帝日是觉护的前一代,大概相当于塞建陀笈多,这是按世系次序推算而得,并无文献可征)。
从真谛和玄奘所记述的事实看,笈多王朝到塞建陀王时,就开始改变了政策,对佛教已重视起来。这可能与其国势日衰有关,塞建陀王开始还能抵御外侮,并取得一次胜利,曾建婆罗门信仰的大庙庆祝,后来一蹶不振,不得不改变他的宗教政策,藉以振作人心。梵文诗人及剧作家迦梨陀娑更成为超日王王宫中的九宝之一,留传有四部诗歌及三部剧作,《云使》以恋人情书的形式描写印度北部山水秀丽;《鸠摩罗出世》是关于湿婆及其妻儿的神话故事;剧作《沙恭达罗》是讲述美丽善良少女沙恭达罗与国王豆扇陀的相爱及误会分开的故事。另外,印度教的神圣史诗《罗摩衍那》、《摩诃婆罗多》也是在这一时期编成。
建筑方面以阿旃陀石窟及爱罗拉石窟为经典。前者位于今马哈拉施特拉邦奥藩加巴德县之阿旃陀村附近,开凿于瓦古尔纳河谷的花岗岩壁上,共二十九个洞窟。于公元前一世纪至650年间建成,当中有四座佛殿及二十五座僧房,充分表现印度风格。室门依地势建造,上有飞檐雕楣,下有石柱林立,有各类壁雕,多来自佛教传说,然而却洋溢生活气息。爱罗拉石窟距奥藩加巴德十六公里,建于三世纪,完成予1300年,包括佛教、印度教及耆那教三种宗教庙宇,香火不断。
另外在天文、数学、医学、冶金方面有巨大成就,王朝后期的数学及天文学家亚利雅巴达算出圆周率至小数位后四个字,并认定地球自转。1881年发现的笈多王朝手稿巴赫沙利包括了不定方程、不尽根迫近等的算术问题。超日王历(纽克拉摩帝特亚历)始于公元前57年是大多数印度教徒的曆法。
在超日王时期,中国高僧法显游历印度 ,着有《 佛国记》(原名《历游天竺记传》),有些印度僧人也在此时来到中国。

帝王世系

姓名
在位时间
别名
室利笈多(Sri-Gupta I)
240年—290年
迦多铎卡伽(Ghatotkacha)
290年—305年
旃陀罗·笈多一世(Candra Gupta I)
305年—335年
月护王(开国皇帝)
沙摩陀罗·笈多(Samudra Gupta)
335年—380年
海护王
旃陀罗·笈多二世(Candra Gupta II)
380年—413年
超日王(Vikramāditya)
鸠摩罗·笈多一世(Kumāra Gupta I)
415年—455年
新日王,幼日王
塞建陀·笈多(Skanda Gupta)
455年—467年
鸠摩罗·笈多二世(Kumāra Gupta II)
467年—477年
补卢·笈多佛陀·笈多(Buddha Gupta )
477年—496年
旃陀罗·笈多三世(Candra Gupta III)
496年—500年
婆伊尼耶笈多(Vainya Gupta)
500年—515年
那罗僧诃·笈多(Narasimha Gupta)
515年—530年
鸠摩罗·笈多三世(Kumāra Gupta III)
530年—540年
毗湿奴·笈多(Vishnu Gupta)
540年—550年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笈多王朝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ailianmeng1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