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符号计算与知识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吉林大学)

符号计算与知识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吉林大学)

实验室定位于套用基础研究,由王湘浩院士创建的吉林大学数学(国家一级重点学科)与计算机(软体与理论为国家二级重点学科)两个一级学科支撑,计算机与数学交叉融合,在符号计算与知识工程领域居国内领先地位。

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承担了多个国际合作项目。2007年与美国乔治亚大学共建了吉林大学-乔治亚大学系统生物学联合研究中心。年均50余人次国外专家来校交流、10余人次师生公派出国、举办国际学术会议8次。

实验室成立于1993年12月,成立初为国家教委开放实验室,1999年教育部统一更名重点实验室,1998年、2006年分别通过教育部组织的评估。

已形成一支规模适中、结构合理、综合实力强的研究队伍,原有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人、杰青B类1人;新增千人计画2人,中科院双聘院士1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1人,长江学者讲座教授 2人,国家教学名师 2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 6 人,国家级教学团队 2个,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1人,提名奖 2人。

共承担国家和省部级项目210项,实到总经费8368.8万元(纵向到款6238.5万元);发表论文 1565篇(SCI:227,EI:790,ISTP:302);出版专着6部,教材12部;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 6项、二等奖 7项,中国商业联合会全国商业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一等奖 7项、二等奖 3项,获国家发明专利 10项,软体着作权 65项。

基本介绍

  • 中文名:符号计算与知识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吉林大学)
  • 所属院校:吉林大学
  • 类型:实验室
  • 建立时间:1993年12月

简介

符号计算与知识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依託于吉林大学,由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和数学学院支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具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数学学科是一级国家重点学科,其中计算机软体与理论和计算数学为国家重点学科专业。
根据计算机科学技术发展前沿趋势与国家需求,积极调整学科布局,形成了符号计算与自动推理,知识工程与智慧型软体,智慧型计算,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信息处理的非线性偏微分方程方法,高可信与移动计算等主要研究方向。重视计算机科学与数学的交叉融合,并加强了符号计算与数值计算、非线性处理与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知识工程与智慧型软体、逻辑推理与定量推理、智慧型计算与生物信息学、高可信与移动计算等基础研究的结合。实验室已取得了一批创新性的研究成果,一些研究成果已产生了重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在国内外产生了较大的学术影响。
实验室是国家“211工程”“九五”“符号、数值计算与知识工程”重点建设学科的承担单位,是国家“211工程”“十五”“计算与软体科学及信息处理”重点建设学科的承担单位,也是国家“985工程”二期“计算与软体科学”科技创新平台承担单位。

历史回顾

早在1958年,中科院院士王湘浩先生建立了“控制论”研究室,对计算机系统结构进行了研究。六十年代,在“多值逻辑”和“自动机理论”两方面取得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研究成果。1960年到1975年,先后研製了6台计算机。1974年,完成了“ALGOL60编译系统74”。
1977年,王湘浩先生在国内率先开拓了“人工智慧”研究方向,有力推动了国内人工智慧研究。同年完成了“NOVA机多用户BASIC”分析和TQ-6机“FORTRAN编译系统”。学院学科门类齐全,具有雄厚的科学研究实力,学术梯队结构合理,有国内一流的先进仪器设备, 具有“计算机软体与理论”、“计算机套用技术”和“计算机系统结构”等专业办学优势。
在计算机科学的前沿研究领域人工智慧、定理机器证明、智慧型规划与自动推理、知识工程与Agent系统、软体工程与软体自动化、分散式系统、计算机图形学、计算机网路和计算智慧型等研究方向取得了国内外公认的成果,一直处于国内领先行列。

实验室现状

实验室成立于1993年12月,成立初为国家教委开放实验室,1999年教育部统一更名重点实验室,1998年、2006年分别通过教育部组织的评估。
实验室学术委员会由国内15名知名专家组成,学术委员会主任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软体所林惠民教授,实验室主任为博士生导师欧阳丹彤教授,兼任吉林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副院长。
实验室充分发挥了高校的优势,使之成为既是科学研究的中心,又是高层次人才培养的基地。实验室先后承担国家级和省部级项目140余项,经费3500多万元;在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800余篇,其中被SCI、EI检索的国际期刊和国内英文期刊103篇,国内权威杂誌139篇;SCI收录130余篇,EI收录130余篇,出版着作18部。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一等奖6项、二等奖6项、二等奖5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5项,实用新型专利3项,软体着作权35项,申请发明专利6项。获得国家级精品课3门和教育部-IBM精品课1门;获国家级教学团队2项。
实验室充分发挥高校科学研究和培养人才的优势,本着“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原则,通过最佳化组合,实验室形成了一支规模适当、结构合理、优势互补、整体实力较强的研究队伍,目前有中科院双聘院士1人,长江学者讲座教授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2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6人,高校青年教师奖获得者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5 人,吉林省高级专家 3 人,吉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6人、吉林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5人。实验室主任和学术带头人在国内外相关研究领域有较大影响。
实验室已经成为我国符号计算与知识工程领域的高级人才培养基地,获得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1篇,提名1篇,吉林省优秀博士论文3篇,年均出站博士后3人,培养博士45人,硕士190人。
实验室拥有较高水平的公共科研平台,积极开展学术交流,与国内外多所大学、研究机构建立了长期合作关係,每年都主办或承办国际国内学术会议,年均35人次来室讲学、交流及合作研究,年均10人次公派出国合作交流、学术访问和攻读学位,扩大了实验室的学术影响。
实验室得到了“211工程”、“985工程”、基建和其它经费的支持,合计投入2000多万元,改善了实验室环境。实验室现拥有集中用房3500多平方米实验和办公用房,同时共享计算机学院和数学学院图书资料、网路环境等。实验室拥有总价值3000多万元的仪器设备,建立和完善了各项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管理规範,运行良好。

研究方向

符号计算与自动推理
知识工程与智慧型软体
面向複杂数据的智慧型计算新方法
信息处理的微分方程方法
高可信与移动计算

国内外合作

实验室与国内外多所大学、研究机构建立了长期合作交流关係,签署合作协定10余项;聘任16名学者担任吉林大学客座教授、名誉教授;聘任唐敖庆特聘教授2人,讲座教授7人;年均50余人次国外专家、学者来校合作研究、交流讲学;年均10余人次的师生公派出国合作交流、学术访问和攻读学位,每年都举办国际国内学术会议。
2007年与美国乔治亚大学共同成立了“吉林大学-乔治亚大学系统生物学联合研究中心”。承担了国家和国际间的多个国际合作项目,如科技部的中加、中芬专项,欧盟项目East Web和Bridging the Gap,美国国防部TAR TAC种子基金和PRAGMA等。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符号计算与知识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吉林大学)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ailianmeng1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