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第九届茅盾文学奖

第九届茅盾文学奖

第九届茅盾文学奖

“茅盾文学奖”由中国作家协会主办,根据茅盾先生生前遗愿于1981年设立,旨在褒奖优秀长篇小说创作,是中国长篇小说的最高文学奖项之一,也是中国第一次设立的以个人名字命名的文学奖。茅盾文学奖由中国作家协会主办,根据茅盾先生生前遗愿于1981年设立。

2015年8月16日,第九届茅盾文学奖揭晓,本届评选範围是2011年至2014年出版的长篇小说。格非《江南三部曲》、王蒙《这边风景》、李佩甫《生命册》、金宇澄《繁花》及苏童《黄雀记》(按得票数排序)五部佳作最终获得本届茅盾文学奖。

基本介绍

  • 中文名:第九届茅盾文学奖
  • 设立原因:茅盾先生遗愿
  • 设立时间:1981
  • 主办单位:中国作家协会
  • 参选时间:四年一次
  • 参选作品类:长篇

评选背景

茅盾文学奖是由中国作家协会主办,根据茅盾先生遗愿,为鼓励优秀长篇小说创作、推动中国社会主义文学的繁荣而设立的,是中国具有最高荣誉的文学奖项之一。奖项每四年评选一次,参评作品需为长篇小说。从2011年起,由于李嘉诚的赞助,茅盾文学奖的奖金从5万提升到50万,成为中国奖金最高的文学奖项。
第九届茅盾文学奖

评选过程

第九届茅盾文学奖评奖委员会由铁凝担任主任,李敬泽、阎晶明任副主任。根据最新修订的《茅盾文学奖评奖条例》,评奖委员会主任主持评奖工作,不参与投票,副主任及委员採用实名方式投票。投票过程在纪律监察组监督下进行,并由北京市方正公证处公证。评奖範围为2011年至2014年间出版的长篇小说,共有252部作品参评,比上届增加74部。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聘请了来自全国各地的62位作家、评论家和文学组织工作者组成评奖委员会。
2015年3月15日,第九届茅盾文学奖参评作品徵集工作启动,4月30日结束。评审对作品进行了认真阅读、深入讨论,经过5轮投票,2015年8月12日进行了第五轮投票。最终金宇澄的《繁花》、苏童的《黄雀记》、王蒙的《这边风景》等10部作品获得提名,角逐最后的大奖。
2015年8月16日,经第六轮投票,产生了五部获奖作品并向社会公布了实名投票情况。
2015年9月29日晚,备受社会瞩目的第九届茅盾文学奖颁奖典礼在北京中国现代文学馆举行。

提名名单

第九届茅盾文学奖提名作品(以作品出版日期为序)
序号
作品名称
作者
出版单位
出版日期
1
《生命册》
李佩甫
作家出版社
2012年3月
2
《江南三部曲》
格非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12年4月
3
《北去来辞》
林白
北京出版社
2013年1月
4
《繁花》
金宇澄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13年3月
5
《这边风景》
王蒙
花城出版社
2013年4月
6
《黄雀记》
苏童
作家出版社
2013年8月
7
《喀拉布风暴》
红柯
重庆出版社
2013年9月
8
《耶路撒冷》
徐则臣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14年3月
9
《吾血吾土》
范稳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14年10月
10
《活着之上》
阎真
湖南文艺出版社
2014年12月
以上参考资料:

获奖名单

第九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按得票数排序)
序号
作品名称
作者
出版单位
出版日期
1
《江南三部曲》
格非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12年4月
2
《这边风景》
王蒙
花城出版社
2013年4月
3
《生命册》
李佩甫
作家出版社
2012年3月
4
《繁花》
金宇澄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13年3月
5
《黄雀记》
苏童
作家出版社
2013年8月
以上参考资料:

作品介绍

作品名称
作品摘要
作品评价
作者介绍
江南三部曲
《江南三部曲》是着名作家格非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开始酝酿构思,沉潜求素,到2011年终于完成定稿的系列长篇巨作,呈现了一个世纪以来中国社会内在精神的衍变轨迹。江南三部曲分别是指:《人面桃花》、《山河入梦》、《春尽江南》。
透视精神的江南乌托邦
从《人面桃花》、《山河入梦》到《春尽江南》,《江南三部曲》格非写作了近20年,写辛亥革命以来的百年中国史,第一部写辛亥革命,第二部写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第三部写新世纪。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地方没变,人没变,世界变了。但到《春尽江南》,将落点放在了人物的精神世界,对当下知识分子精神状态作深入透视,把宏阔的历史命题浓缩到深入的精神层面——20世纪中国人尤其是中国知识分子在精神世界的追索,的确与社会历史紧紧联繫在一起。
专家点评:格非的《江南三部曲》从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构思,2003年前后正式动笔写作。格非自称,“这是用10多年的心血写成的作品。”《江南三部曲》得到了众评审一致好评,认为这是近年来最有厚度和整体性立意的作品。
刘勇,男,笔名“格非”,生于1964年,江苏镇江丹徒人。1981年考入上海华东师範大学中文系,毕业后留校任教。2000年获文学博士学位,并于同年调入清华大学中文系。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着有《格非文集》、《欲望的旗帜》、《塞壬的歌声》、《小说叙事面面观》、《小说讲稿》等。他的中篇小说《褐色鸟群》曾被视为当代中国最玄奥的一篇小说,是人们谈论“先锋文学”时必提的作品。
这边风景

《这边风景》是王蒙六七十年代下放新疆农村劳动期间创作的长篇小说,因各种缘由未曾付梓,但在《王蒙自传》和各版本评传中都有所提及,因而是一本早有耳闻却迟迟未露面的小说。小说反映了汉、维两族人民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的真实生活,带有历史沉重的份量,又将日常生活中的人物塑造得极为生动,悬念迭生,独具新疆风情。
新出的小笼包还是陈年老酿
《这边风景》,初次定稿于1978年,尘封了35年后,当作者王蒙近80岁时,书稿新鲜出炉。它描写了上世纪60年代农村的阶级斗争、伊犁风光、新疆生活风貌以及十几个民族的日常往来,字里行间洋溢着对生活的赤诚与热情。这部写于特殊时期的作品有其特殊的历史价值,一定程度上填补了“文革”文学的空白。作者自己还在思考,文学是冒着热气的新出锅的小笼包呢,还是酝酿许久的陈年老酒呢?
专家点评: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副会长包明德说:“王蒙以一种现实主义的文学勇气和叙事自觉,向读者讲述了上世纪60年代新疆的故事。以一个独特视角,艺术再现了上世纪60年代的中国风貌,热情歌颂了诚实的劳动、正直的品格、民族的团结和美好的爱情,我看了以后很感动。”81岁高龄的王蒙自称,这是一本下了苦功夫的书。“没有许多年的农村生活,没有与各族农民的同吃同住同劳动,没有维吾尔语的熟谙,没有对于生活、对于大地、对于边疆、对于日子的爱与投入,不可能有这部作品。”
王蒙,男,河北南皮人,祖籍河北沧州,1934年10月15日生于北京。中共第十二届、十三届中央委员,第八、九、十届全国政协常委。中国当代作家、学者,文化部原部长、中国作家协会名誉主席,任解放军艺术学院、南京大学、浙江大学、上海师範大学、华中师範大学、新疆大学、新疆师範学院、中国海洋大学、安徽师範大学教授、名誉教授、顾问,中国海洋大学文新学院院长。着有长篇小说《青春万岁》、《活动变人形》等近百部小说,其作品反映了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的坎坷历程。曾获义大利蒙德罗文学奖、日本创价学会和平与文化奖、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与澳门大学荣誉博士学位、约旦作家协会名誉会员等荣衔。作品翻译为二十多种语言在各国发行。
生命册

《生命册》是李佩甫“平原三部曲”的巅峰之作。作品主人公“我”,是一从乡村走向城市的知识分子,一个“背负土地行走的人”。他从乡村到省城,从省城到北京,再从北京到上海,一路走来,“我”的身份也从大学老师、北漂者枪手、南方股票市场上的操盘手,到一家上市公司的药厂负责人。“我”是一个深刻、冷静,内敛、节制,不偏执,不轻狂,有着一切自省者的特点和带有知识分子尊严的人物,所以自始至终都在默默地观察和审视着周围的一切。
找不到、回不去的故乡
花甲之年,河南作家李佩甫的《生命册》面世。它积累了半个世纪,习惯于从中原文化的腹地出发,书写平原大地上土地的荣枯和拔节于其上的生命的万般情状。在他的笔下,乡村与城市、历史与现实、理想与欲望并置,其试图从中摸索出时代与人的命运之间的关联。小说,既有对二十世纪后半期政治运动中乡民或迎合或拒绝或游离的生存境况的描摹,亦有对乡人“逃离”农村,在物慾横流的都市诱惑面前坚守与迷失的书写。他说,现在的乡土已经不是原来意义的乡土了,许多人已经找不到“故乡”了。在书的扉页上印有泰戈尔的诗:“旅客在每一个生人门口敲叩,才能敲到自己的家门;人要在外边到处漂流,最后才能走到最深的内殿。”
专家点评:李佩甫也是在他写作生涯的第38个年头,迎来了茅盾文学奖。《生命册》是他花甲之年完成的“平原三部曲”收尾之作。他从一风、一尘、一树、一花写起,书写了整个平原上的各种风土人情及一个村庄50年的生存状况。获奖后,李佩甫表示,要“感谢我的平原,感谢平原上的风,感谢平原上的树”。
李佩甫 ,大专学历,中共党员。国家一级作家。 1979年参加工作,历任许昌市文化局创作员,《莽原》杂誌编辑、第二编辑室主任,河南省文联、作家协会专业作家,《莽原》杂誌副主编,河南省作家协会第二届理事、河南省文联副主席,河南省作协主席。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作品有《黑蜻蜓》《村魂》《田园》等。
繁花

《繁花》是一部地域小说,人物的行走,可找到“有形”地图的对应。这也是一部记忆小说,六十年代的少年旧梦,辐射广泛,处处人间烟火的斑斓记忆,九十年代的声色犬马,是一场接一场的流水席,叙事在两个时空里频繁交替,传奇迭生,延伸了关于上海的“不一致”和错综複杂的局面,小心翼翼的嘲讽,咄咄逼人的漫画,暗藏上海的时尚与流行;昨日的遗漏,或是明天的启示……即使繁花零落,死神到来,一曲终了,人犹未散。
上海国语建立的博物馆
有人评价,《繁花》以满纸沪语建立了一个文学的博物馆,多少年以后你要回过头来看上海,到小说里找就行了。作者金宇澄是文学编辑,非职业作家,作品超出很多职业作家,被公认为是写当代上海里弄生活的最好作品。
这是一部地域小说,也是一部记忆小说,上世纪60年代的少年旧梦,90年代的声色犬马,叙事在两个时空里频繁交替,传奇迭生,暗藏上海的时尚与流行。
它概括起来就是小说中姝华的那封信 “年纪越长,越觉得孤独,是正常的,独立出生,独立去死。人和人,无法相通,人间的佳恶情态,已经不值一笑,人生是一次荒凉的旅行。”
专家点评:艺术是需要个性的。传统是生活乃至文学最基本的发动机,金宇澄用沪语创作了《繁花》,整部作品呈现出很强的地域性和鲜明的文本识别度。他选择改良的方言口语,因为他认为“相对于固定的国语而言,方言更有个性,更活泼,它一直随时代在变化,更生动,也更有生命力”。
金宇澄,原名金舒澄,上海人,小说《繁花》的作者。1952年出生,被称为小说界的“潜伏者”。《上海文学》的编辑,2012年以满纸沪语完成了一部描写上海市民生活的长篇小说《繁花》,一问世就反响强烈,一举摘得中国小说学会评选的2012年度中国小说排行榜长篇小说第一名。2013年凭藉《繁花》获得第11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小说家奖、第二届施耐庵文学奖和第一届鲁迅文化奖年度小说奖。
黄雀记

《黄雀记》延续了苏童惯常的小人物、小地方的叙事风格和节奏。故事并不複杂,就是一桩上世纪80年代发生的青少年强姦案。分为三章:保润的春天、柳生的秋天、白小姐的夏天-三章的标题暗示了三个不同的叙事视角。
香椿树街的残酷青春
《黄雀记》苏童用惯常的小人物、小地方的风格、节奏来叙事。故事并不複杂,一桩上世纪80年代发生的青少年强姦案,三个受侮辱与损害的青年人的纠缠、成长和命运背后,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变异,香椿街充满了他独有的细腻的南方情调、气氛。它的很多故事后来转移到精神病院。也许我们这个时代真的有病,有些事注定要发生在不正常的地方。
专家点评:“新历史主义”小说家苏童,把香椿树街的故事写了很多年,《黄雀记》获奖让他感到终于对自己有了个交代。《黄雀记》被认为是香椿树街系列中最成熟、最完整的一部长篇小说,是苏童香椿树街写作的一个重要标籤。
苏童,原名童忠贵,中国当代着名作家。1980年考入北京师範大学中文系,现为中国作家协会江苏分会驻会专业作家、江苏省作协副主席。代表作包括《园艺》、《红粉》、《妻妾成群》、《河岸》和《碧奴》等。中篇小说《妻妾成群》入选20世纪中文小说100强,并且被张艺谋改编成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获提名第64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蜚声海内外。2015年8月,获得2015年诺贝尔文学奖提名。

颁奖典礼

2015年9月29日晚,备受社会瞩目的第九届茅盾文学奖颁奖典礼在北京中国现代文学馆举行。中国作协主席、第九届茅盾文学奖评奖委员会主任铁凝,中国作协党组书记、副主席钱小芊出席颁奖典礼并分别致辞。中宣部副部长景俊海出席颁奖典礼。
茅盾文学奖由中国作家协会主办,根据茅盾先生遗愿于1981年设立,旨在褒奖优秀长篇小说创作,是我国目前具有最高荣誉的文学奖项之一。本届评选範围是2011年至2014年出版的长篇小说。格非的《江南三部曲》、王蒙的《这边风景》、李佩甫的《生命册》、金宇澄的《繁花》、苏童的《黄雀记》五部佳作最终胜出。
铁凝在致辞时首先向获奖作家表示崇高敬意和热烈祝贺。她说,这五部书不会辜负珍贵的信任,每一部都如同一盏明亮的灯,照亮了这边风景,每一部都凝聚着作家深厚的体验和精湛的功力,在漫长的时光、寂寞的劳作中淬鍊而成,它们拓展了汉语文学的精神空间,标记着2011到2014年间中国长篇小说创作的辉煌成就。铁凝感谢评审们的辛勤付出,认为评奖工作体现了对文学的纯洁信念,保证了茅盾文学奖的公平和公正。铁凝在致辞中对广大读者的热情参与表示感谢。她说,好的文学作品不仅是评出来的,更是读出来的,一部作品在读者的深入阅读中才能不断获得生命,在这个意义上,是伟大的读者造就了伟大的作家和作品。中国文学是属于人民、为了人民的文学,各种文学奖的设立,本质上也是为了鼓励作家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以服务于我们的人民。当无数读者以文学之灯照亮自己灵魂的时候,他们的真诚和执着也照亮了文学前行的道路。铁凝希望广大作家牢记中国现代文学伟大开创者们的初衷和期望,牢记肩上的使命和责任。祝福所有在文学之路上寂寞辛劳地跋涉攀登的人们创作出更多更精彩的作品,以无愧于我们的时代,无愧于我们的人民。
据悉,本届茅奖评奖工作从今年3月启动,历经半年时间,依据严格的程式,从符合申报条件的252部参评作品中严格评选。评奖工作认真负责、公开透明,坚持导向性、权威性、公正性和少而精、宁缺毋滥的原则,力求思想性、艺术性的完美统一。第九届茅盾文学奖的五部获奖作品,体现了近年来我国长篇小说的收穫,体现了文学关注现实、反映时代的精神风貌,体现了文学在艺术创新之路上不断前行的丰硕成果。
在欢快的乐曲声中,获奖作家上台领奖。格非、王蒙、李佩甫、金宇澄、苏童5位获奖作家分别发表了获奖感言。作家们或平实朴素,或热情风趣,讲述了创作背后鲜为人知的点点滴滴,分享了他们对社会人生及文学的感悟。
颁奖典礼由李敬泽主持,阎晶明、额尔敦哈达、水运宪、张莉、孟繁华宣读授奖辞,铁凝、钱小芊、翟泰丰、金炳华、李冰、景俊海、吉狄马加、何建明、陈崎嵘、白庚胜为获奖作家颁奖。第九届茅盾文学奖评审、纪监组成员、获奖作品责任编辑、中国作协各单位各部门负责人以及正在鲁迅文学院学习的中青年作家、全国网路文学重点园地工作联席会议成员单位、中国传媒大学学生代表等近500人参加了颁奖典礼,分享了获奖者的喜悦和荣耀。
授奖辞
格非《江南三部曲》
格非的《江南三部曲》以对历史和现实郑重负责的态度,深切注视着现代中国的壮阔历程。以百年的跨度,在革命史与精神史的映照中,处理了一系列重要的现代性命题。三代人的上下求索,交织着解放的渴望和梦想的激情,在兴衰成败与悲欢离合之间,个体的性格和命运呼应着宏大的历史运动、艰巨的价值思考,形成了丰赡绵密而高远寥廓的艺术世界。这是一部具有中国风格的小说,格非以高度的文化自觉,探索明清小说传统的修复和转化,细腻的叙事、典雅的语言、循环如春秋的内在结构,为现代中国经验的表现开拓了更加广阔的文化空间与新的语言和艺术维度。
王蒙《这边风景》
在王蒙与新疆之间,连线着绵长繁茂的根系。这片辽阔大地上色彩丰盛的生活,是王蒙独特的语调和态度的重要源头。《这边风景》最初完稿于近40年前,具有特定时代的印痕和局限,这是历史真实的年轮和节疤,但穿越岁月而依然常绿的,“是生活,是人,是爱与信任,是细节,是倾吐,是世界,是鲜活的生命”。在中国当代文学中,很少有作家如此贴心、如此满怀热情、如此饱满生动地展现多民族共同生活的图景,从正直的品格、美好的爱情、诚实的劳动,到壮丽的风景、绚烂的风俗和器物,到迴响着各民族丰富表情和音调的语言,这一切是对生活和梦想的热诚礼讚,有力地表达了把中国各民族人民从根本上团结在一起的力量和信念。
李佩甫《生命册》
《生命册》的主题是时代与人。在从传统乡土到现代都市的巨大跨越中,李佩甫深切关注着那些“背负土地行走”的人们。他怀着经典现实主义的雄心和志向,确信从人的性格和命运中,可以洞见社会意识的深层结构。《生命册》以沉雄老到的笔力塑造了一系列鲜明的人物形象,快与慢、得与失、故土与他乡、物质与精神,灵魂的质地在剧烈的颠簸中经受缜密的测试和考验,他们身上的尖锐矛盾所具有的过渡性特徵,与社会生活的转型形成了具体而迫切的呼应。《生命册》正如李佩甫所深爱的大平原,宽阔深厚的土地上,诚恳地留下了时代的足迹。
金宇澄《繁花》
《繁花》的主角是在时代变迁中流动和成长的一座大城。它最初的创作是在互动性、地方性的网路空间进行,召唤和命名着特定的记忆,由此创造出一种与生活和经验唇齿相依的叙述和文体。金宇澄遥承近代小说传统,将满含文化记忆和生活气息的方言重新擦亮、反覆调试,如盐溶水般汇入现代汉语的修辞系统,如一个生动的说书人,将独特的音色和腔调赋予世界,将人们带入现代都市生活的夹层和皱褶,乱花迷眼,水银泻地,在小历史中见出大历史,在生计风物中见出世相大观,急管繁弦,暗流涌动,尽显温婉多姿、余音不绝之江南风韵,为中国文学表达都市经验开闢了新的路径。
苏童《黄雀记》
在《黄雀记》中,一切都遥望着丢失的魂魄。苏童回到已成为当代文学重要景观的香椿树街,以轻逸、飞翔的姿势带动沉重的土地与河流,意在言外、虚实相生,使得俗世中的缘与孽闪烁着灵异的、命运的光芒。三代人的命运构成了深微的精神镜像,在罪与罚、创伤与救赎的艰难境遇中、时代变迁下,人的灵魂状况被满怀悲悯和痛惜地剖白。苏童的短篇一向为世所重,而他在长篇艺术中的探索在《黄雀记》中达到了成熟,这是一种充分融入先锋艺术经验的长篇小说诗学,是写实的,又是隐喻和象徵的,在严格限制和高度自律的结构中达到内在的精密、繁複和幽深。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第九届茅盾文学奖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ailianmeng1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