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次反围剿
第二次反围剿是指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蒋介石在对红一方面军所在的中央革命根据地的第一次“围剿”失败后发动的第二次“围剿”。 1931年2月,对中央苏区第一次围剿失败后,蒋介石又命何应钦于1931年3月下旬组织18个师共二十万人的兵力,对中央苏区进行第二次大规模“围剿”。 4月1日,国民党军分4路开始进攻。毛泽东坚决主张继续採取诱敌深入方针,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并提出先打较弱之敌王金钰部,然后向东横扫,在闽赣交界的建宁、黎川、泰宁地区扩大苏区。 5月13日,王金钰部第28师和第47师一个旅由富田分两路向东固前进。红一方面军趁敌军脱离其富田阵地的极好时机,集中兵力歼敌于运动中,取得首战胜利。红军势如破竹,又先后歼灭敌47师、43师、27师一部。27日攻克广昌城,31日攻克建宁城。至此,红军粉碎了国民党军队对中央苏区的第二次“围剿”。
基本介绍
- 名称:第二次反“围剿”
- 地点:江西省南部地区
- 时间:1931年4月-5月
- 参战方:红一方面军、国民党军队
- 结果:红一方面军获胜
- 参战方兵力:红一方面军 3万人
国民党军 20万人 - 伤亡情况:国民党军 3万余人
- 主要指挥官:毛泽东、何应钦
- 缴获:缴枪2万余支
战役背景
蒋介石对中央根据地发动的第一次“围剿”失败后,紧接着又于1931年2月调集18个师又3个旅,约20万人的兵力,以其军政部长何应钦代行总司令职权兼陆海空总司令南昌行营主任,积极部署对我中央根据地的第二次“围剿”。蒋介石鑒于第一次“围剿”失败的惨痛教训,放弃“分进合击、长驱直入”的作战方针,转而採取“稳扎稳打、步步为营”的作战方针,企图红1方面军围歼于根据地内。3月下旬,敌分别在雩都(今于都)、赣州、兴国、万安、泰和、吉安、吉水、永丰、乐安、宜黄、南城、黎川、南丰、康都、建宁等地集结完毕。
何应钦

红1方面军取得第一次反“围剿”胜利后,人数略有减少,约为3万人。面对敌人新的“围剿”,在毛泽东、朱德等指挥下,我红1方面军仍然採取诱敌深入的方针,从根据地北缘的永丰、乐安、宜黄、南丰以南地区,转移到广昌、宁都、石城、瑞金等地,进行整训。在此期间,苏区中央局召开了会议,经过反覆讨论,苏区中央局排除了“左”倾冒险主义的干扰,仍然坚持了毛泽东的“诱敌深入”的正确主张。
战役经过
1931年4月1日,何应钦命令其“围剿”军按照预定的进攻路线,以宁都为目标,向我中央根据地发动大举进攻。按照“诱敌深入”的作战方针,红1方面军主力于4月20日前,先后秘密转移到退却终点龙冈、上固、东固地区,积极进行反攻的準备,并确定由西向东横扫,先打弱敌,各个击破敌人,集中优势力,首先打击弱敌王金钰的第5路军,尔后再打孙连仲的第26路军和朱绍良的第6路军。
中央苏区第二次反“围剿”战争中的中央红军在行军

5月16日,红1方面军按照预定部署在富田和东固地区,迅速将敌第5路军的第28师和第47师一个旅包围,经一昼夜激战,全歼敌第28师和第47一个旅的大部。红1方面军初战大胜后,敌第19路军连忙由城岗、兴国向赣州撤退。红1方面军在解除了后顾之忧后,乘胜向东横扫。5月19日,红1方面军又在白沙地区歼灭了準备向北逃跑的敌第5路军之第43师大部和第47师一个旅。5月22日,红1方面军向敌第26路军孙连仲部发起进攻,在中村歼敌一个旅。遭受我军打击后,敌第26路军余部纷纷向乐安、宜黄撤退。敌第6路军朱绍良由于怕遭我军打击,除留下第5师守广昌外,余部分别向南丰撤退。红1方面军主力遂日夜兼程,向东追击。5月27日,在地方武装的配合下,攻克广昌,歼敌第5师一部。5月31日,红1方面军主力又出敌不意突袭建宁城,歼灭守敌三个多团。至此,红1方面军在十五天里横扫七百里,连续打了五个大胜仗,共歼敌3万余人,缴枪两万支,胜利地粉碎了敌人的第二次“围剿”。
战役意义
第二次反“围剿”胜利后,红军乘势发起进攻,开闢了赣东、闽西北广大地区,巩固和扩大了中央根据地。
战后纪念
第二次反“围剿”胜利后,毛泽东作了《渔家傲·反第二次大“围剿”》一词。
渔家傲·反第二次大“围剿”
白云山头云欲立,白云山下呼声急。枯木朽株齐努力。枪林逼,飞将军自重霄入。
七百里驱十五日,赣水苍茫闽山碧。横扫千军如卷席。有人泣,为营步步嗟何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