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

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

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

二简方案中的简化字俗称二简字,该方案是由文改委继《汉字简化方案》通过后,50年代开始酝酿,1960年向全国徵集意见,1966年中断制订,1972年恢複製订,1975年报请国务院审阅,1977年正式公布的汉字简化方案。

二简字在常用字範围内拟订,主要选用民众中流行的简化字,简化汉字形体的同时精简了汉字的数量,淘汰了一部分容易读错和写错的字,使一部分汉字的偏旁和笔画结构变成了常用字,减少了一部分汉字的偏旁,不仅有利于识字教学,也为电子计算机和其他机械处理汉字提供了一定的便利条件。

受华国锋辞职后的政治氛围所影响,国务院于1986年宣布废除二简字,但废而不止,影响深远。

基本介绍

  • 中文名: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二简字
  • 外文名:Second round of simplified Chinese characters
  • 使用国家:中国
  • 试用时间:1977年12月20日
  • 废止时间:1986年6月24日

介绍

经国务院批准,文改委发表了《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草案)》。这是关係到全国亿万人民政治文化学习的一件大事,是在抓纲治国战略决策指引下,在揭批“四人帮”斗争的推动下,我国文字改革事业所取得的一项新成果。
二十多年的实践证明,简化字有利于人民民众学习革命理论,掌握文化科学知识,受到广大民众的欢迎。随着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的深入发展,广大人民民众迫切要求继续整理、公布一批新简化字。但是,长期以来,由于“文革”的干扰和破坏,使党的文字改革事业受到极大挫折
四人帮推行文化专制,反对文字改革工作。早在一九七五年五月,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就将《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草案)》上报了,却被张春桥扣压,直到“四人帮”倒台以后二简字才得以发表。
《草案》是在四千五百个常用字範围内拟订的。拟订的原则是:一、主要选用民众中流行的简化字,同时根据民众简化汉字的规律,适当拟制一些新简化字。二、从有利于目前的套用出发,着重简化比较常用的汉字。三、在简化汉字形体的同时,精简汉字的数量。
《草案》共收简化字八百五十三个。其中第一表二百四十八个,第二表六百零五个。第一表的简化字已在民众中广泛流行,《草案》发表后,即在全国图书报刊上陆续试用,在试用中徵求意见。第二表的简化字流行範围还不够广泛,将在全国各地组织工农兵和各方面人士进行座谈讨论,听取意见。(《人民日报》)
据1982年的人口普查统计,全国的文盲、半文盲达两亿三千多万,这时扫盲工作已经持续好几年了。1977年文革刚刚结束,扫盲形势十分严峻。
许多文人与官僚在文革中受到了冲击,文革结束回到工作岗位之后便全面否定文革期间的工作成绩,直接导致了人们对二简字意见的不一致。草案在修订过程中各派始终无法达成共识,最终只能草草废除了事,从此我国的文字改革事业陷入僵局。

过程

1956年,《汉字简化方案》出台后,许多汉字被简化。而在这之后,进一步简化汉字的呼声越来越高,民众之中也有人利用第一次汉字简化的原理自行对汉字进行简化。
继续简化汉字是广大民众的要求继续简化汉字是广大民众的要求
关于徵集新简化字的通知关于徵集新简化字的通知
1973年5月,周恩来总理在中央工作会议中表示:汉字的简化还不够充分,需要进一步的简化。
1975年5月15日,文字改革委员会向国务院提出《草案》,申请审议。
1975年9月15日,国务院办公室对《草案》以及文字改革工作提出意见。
1977年5月20日,文字改革委员会向国务院提出《关于〈草案〉的请示报告》。
1977年10月31日,国务院指出二简字公布后要在试用中徵集意见。
1977年11月25日,文字改革委员会邀请各自治体及国务院相关机构参加讨论《草案》的座谈会。
1977年12月1日,文字改革委员会发表座谈会的讨论结果,提议各自治体设立文字改革的临时机构。
1977年12月20日,《人民日报》、《光明日报》、《解放军报》等刊登该决定。翌日,《人民日报》开始试用二简字。
1978年3月2日,教育局宣布开始在教科书上试用二简字。
1978年3月4日,胡愈之、王芸生、周有光在政治协商会议和人民代表大会上提出暂缓推行《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草案)》第一表的简化字。
1978年4月17日,教育部撤回在教科书上试用二简字的决定。
1978年7月,《人民日报》停止试用二简字。
1978年9月,全国所有报刊杂誌停止试用二简字。
1980年5月16日,第二次文字改革委员会主任会议中胡乔木要求明确总结出二简字试用工作的结论。
1980年5月19日,第三次文字改革委员会主任会议提出对《草案》进行修改。
1980年6月27日,第四次文字改革委员会主任会议中组成修订委员会,决定作成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的修正案。
1981年7月27日,文字改革委员会主任会议决定採用《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修订草案)》
1981年9月16日,文字改革委员会召集所有委员,对各方意见进行讨论。
1981年11月,文改委印发十万份《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修订草案)徵求意见表》,两个月后收回意见书 81888份,同意人数在8万以上的字17个,同意人数在7万到8万之间的字87个,同意人数在6万到7万之间的字7个,《修订草案》中的111个字同意人数均在半数以上。各方面人士还提出《修订草案》的简化字少了点,建议补充一些。
1982年1月23日,胡乔木向文字改革委员会提出关于文字改革的15(一说12)条原则。
1982年3月13日,第八次文字改革委员会主任会议对《修订草案》中提出的问题进行检讨。
1982年3月23日,文字改革委员会主任会议同意对汉字简化方案的修订,《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改名为《增订汉字简化方案》。
1982年9月25日,文字改革委员会主任会议对文字改革工作及汉字的整理进行讨论。
1983年6月1日,文字改革委员会扩大主任会议决定把《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修订稿)》上报国务院。
1984年2月16日,文字改革委员会取消《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草案)》的公布,决定改名为《增订汉字简化方案》进行发表。
1984年11月2日,文字改革委员会扩大主任会议对《增订汉字简化方案》进行讨论。
1985年,文字改革委员会在政治协商会议和人民代表大会中对《增订汉字简化方案》中111个字的简化方案进行了报告。
1986年2月25日,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向国务院提出《关于废止〈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草案)〉和纠正社会用字混乱现象的请示》,并于5月23日再次提出。
1986年5月25日,国务院同意《关于废止〈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草案)〉和纠正社会用字混乱现象的请示》,并向全国传达这一决定。
1986年6月24日,正式废止二简字。《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对二简字只字未提。指出:今后对汉字的改革要持谨慎态度,使汉字形体在一个时期内保持相对稳定,以利社会套用。
1986年10月10日,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对《简化字总表》进行修正后再次发表,规範字取代二简字。

简化方法

1.同音代替字:用笔画简单的同音字,代替笔画较繁的字。例如,以“发”代“⿱癶[⿰弓殳]”,以“范”代“⿱⺮[⿰车㔾]”。也就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同音字,合併成一个字。这样,既简化了字形,又精简了字数。
2.形声字:汉字中绝大部分都是形声字,例如,“忠”字的“心”称为“形旁”,是表示字义的;“中”称为声旁,是表示字音的。运用“形声”结构来简化,有下列几种情况:原字的形旁、声旁笔画太繁,改用笔画较简的形体;原字声旁表音不準,改用表音较準的常用字作声旁。原字本来不是形声字而笔画较繁,改用笔画较简的新形声字。
3.特徵字:用原字的特徵部分来代替原字,这样既减少了笔画,又容易辨认。有一部分汉字的结构,描写起来很费劲,不便称说,例如,“疆”字简化为“畺”,便于称说,易学易记。
4.轮廓字:保留原字的轮廓,省略其中部分笔画。用这个方法简化的字与原字形体相近,例如“臾”简作“㬰”,虽然只减两笔,但好写多了。
5.草书楷化字:用行草书改成楷书的形式,可以减少较多笔画。
6.会意字:用几个常用字(或偏旁)构成一个字,表示一个意思。例如,⿱一人是南北朝的俗字,“一人为寡”。
7.符号字:把原字笔画繁难的部分,用简单的笔画(或字)代替。
8.简化偏旁(类推简化):第一种是可作简化偏旁的简化字,第二种是不能单独成字的,这种简化方法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可以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二简字的疑团

“‘二简’的教训值得吸取,“这个教训我们一定要吸取”,这是许嘉璐先生再三强调的,应该引起重视。我以为如果不认真“吸取”这个“教训”,作为“后车之鉴”,更大的失误的再次出现将是不可避免的。下边请看文改专家们对此事的一些看法:
  1. 周有光先生1978年说:“《第二次简化方案 ( 草案 )》经过慎重修订定案以后,汉字的笔画简化就此结束。” 至1988年以后,周先生对此又有了新的认识,他说“1977年的‘二简草案’是`文化大革命’动乱中的产物,已经废除。”前者“慎重修订”,肯定成绩,责任明确;后者则推给“文革”,谁应负责,没有说清。
  2. 吕叔湘先生1990年说过:“忽然来了个`文化大革命’,大字报满天飞,什幺稀奇古怪的事都出现了。连文字改革委员会这样的国家专管单位,在造反派的压力下也公布了第二批简化字,有的字化得面目全非。”看来主要责任在造反派,指出了其中的问题。
  3. 陈章太先生1991年作过比较全面的总结,他认为:“1977年在`文化大革命’的特定历史条件下,匆促公布了《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 草案 )》,收简体简化字462个,连同偏旁类推简化字共853个。因`草案’很不成熟,问题较多,民众意见较大 ”承认“指导思想上有急于求成的成分,对`稳步前进’的原则贯彻得不够坚决,所以简化的字数较多,对汉字简化的整体研究不够,尤其是匆促公布很不成熟的《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草案 )》,造成重大失误。”陈先生否认了“慎重修订”一说,指出与“文革”有关,肯定了存在的问题,包括思想上的和工作上的,但并不深刻。
“二简”业已废止多年,专家们对此并无清晰明确的认识,任然把责任推给所谓“文革造反派”,然而“文革造反派”究竟是哪些人?恐怕没有人能说清楚,倒是周总理对汉字的继续简化十分关心,第二次汉字简化工作就是他亲自恢复的。既然如此,不知这“教训”又该如何“吸取”?
联繫林炎志同志“再简化顶多也不过几百字,对于我们来说算得了什幺呢?”的讲话,可见人们对今后将可能出现的又一次所谓“恶性简化”的希冀不是没有道理的。

影响

内地影响

由于1970年代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对“二简字”发布和宣传的力度较强,并且在当时已经涉及到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包括媒体和报刊都使用“二简字”,加上“二简字”笔画少,书写简单,易于流行,在当时社会上已经非常广泛。而且,在一些地方“二简字”已经成为教学用字,因此给一部分学生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这些原因都造成了部分“二简字”仍残留在社会里。二简字的动态阅读率为96%,没学过二简字的人也能联繫上下文认读二简字。
由于在社会上“二简字”通行了一段时间,而且简单易写,废止后的“二简字”有时会出现在非公开的需要快速书写的文本如笔记、病历等,在公共场所的出现也影响着社会生活,市场、商场甚至路牌等重要场所都有出现二简字。比如:市场中“鸡蛋”经常被写作“鸡旦”,公共场所“停车”被写作“仃车”,在现代教学中仍有很多教师将“等”简写为“⿱艹寸”,路边“快餐”被写作“快歺”等。
正字和俗字是相辅相依的,矛盾是对立统一的,没有正字,就无所谓俗字。在一定的文字系统中,正字占据主导地位,俗字则作为从属。正字是文字系统的骨干,俗字则是正字系统的补充和后备力量。矛盾的双方在一定的条件下会相互转换,正字与俗字之间的关係不是一成不变的。
部分二简字已经成为了规範字,比如炖(⿰火敦)、咨(谘)、闫(阎)。而有些二简字虽未被收入现行规範,亦有极高的社会认同度,“桔子”是吉祥的象徵,将餐简化为“歺”甚至成了填写健康证的惯例。

港台影响

此外,由于部分内地人在移民香港时,二简字尚未废止,他们在与大陆通讯时仍不时使用二简字。即使是日常公文里,亦会把“副经理”简化成为“付经理”。内地员工在收到这些公文时,都会感到啼笑皆非,但若给他们指正时,亦有人会坚持自己没有写错,因为他们小时候所学习的,就是这样写。这亦是不少二简字的习惯都现在还存在的原因。

姓氏影响

“傅”姓与“付”姓
在中国历史上,只有傅姓而无付姓,宋代的百家姓当中也没有“付”姓。而二简字将“傅”简化成“付”(在此前民间的碑刻当中对于“傅”就有这样的简化写法),虽然对二简字很快叫了停,但是这次更改在社会影响很大。此后在大陆的许多文献中两字几乎不分,比如:傅作义将军的名字在二简字后成了付作义,很多姓傅的更是在户籍上大量改成为“付”,甚至有的一家人出现了两个姓的写法,实属谬误。
“萧”姓与“肖”姓
历史上确实出现过“肖”姓,但非常罕见。明代凌迪知的《万姓统谱》卷103:“肖:汉,肖安固。肖始、肖玉、肖雩、肖同(俱陈留人,见《印薮》)。明,肖靖,襄城人,宣德中解元。”
肖姓为稀有姓氏,完全不见于香港台湾或海外华人地区。这可以间接证明如今中国大陆绝大多数肖姓实际上是由于二简字简化的“萧”姓。二简字将“萧”简化成“肖”(此前民间对于“萧”曾有这样的简化写法),此后在大陆的许多文献中两字几乎不分,比如:中国名将萧劲光在二简字后成了肖劲光,很多人都分不清,甚至于一篇文章中同时出现萧劲光与肖劲光。
“阎”姓与“闫”姓
《康熙字典》:阎出自姬姓,为黄帝裔孙后稷之后。
《说文解字》:有阎无闫,闫乃后世俗字,闫非姓氏。
阎氏家谱谱牒资料:
闫同阎,百姓们写阎字麻烦,所以就有了闫字,出自民间。 闫读盐音,和阎字同音,古书上说是两个字。在汉代有一本大辞典,叫《说文解字》,其中只有阎字,没有闫字,而古人编《百家姓》时,因为看到许多人姓闫,就编进去了,同时阎姓也是另外一姓。闫姓人的家谱,和阎姓人的家谱,在写堂号时都写成太原。这样就让人去猜测,闫姓可能是阎姓的一支。古时常有这种事,同一姓氏的人,为了避仇,将姓改换或者改写,是不是阎姓人也为了这原因,将姓改写成闫呢?或者因为平民百姓,为了写字省事,就简写成闫?因为古代史书上不记闫姓,所以闫姓人物应当在阎姓中去找。而阎姓是黄帝族的后代,龙的传人。
“阎”与“闫”的历史
“闫”曾作为“阎”的简化字,但已停止使用。目前阎和闫已分成了两个。
闫姓为阎姓的别支。《姓谱》分闫、阎二姓。《五音集韵》载:闫同阎义,俗用。因闫、阎二姓同出一源,都是黄帝族的后代,龙的传人,故闫姓和阎姓人家的堂号都是太原,古代他们的望族居住地都是太原郡(一说闫姓望族居天水)。由于阎姓被“俗用”成闫,就产生了阎、闫二姓,所以在《百家姓》里,两姓并存。
“阎”与“闫”的现状
《现代汉语规範字典》597页:闫,姓。闫不是阎的简化字,闫和阎是两个不同的姓。598页:阎,姓。阎不能简化为闫。
“阎”姓起源
正字通云:说文有阎无闫,今姓谱分为二姓,山西、陕西多此姓。续通志氏族略云:明时有闫肃者,系嘉靖举人;有闫三聘者,曾任河北县知县。另外,阎姓在当今中国姓氏中排名第五十。阎姓出自姬姓,是黄帝的后代。但姬姓之阎又有三种不同的起源。第一种,是说太伯的曾孙仲弈,被周武王姬发封在阎乡,他的子孙因此就用阎作为自己的姓氏,从此姓阎。第二种,是说周昭王姬瑕的小儿子生下来时,手上就有一个阎字,因此周康王姬钊将之封在阎城,他的子孙也姓阎。第三种说法最可靠,是说周武王姬发的儿子唐叔虞,建立了晋国,到晋成公的时候,晋成公封自己的儿子懿在阎。晋国灭亡以后,他的子孙就有人用阎作为自己的姓氏,因此也姓阎。阎姓最早是在山西,湖北等地发展,东汉时,阎姓开始进入四川,陕西,甘肃。明代至清代,阎姓才开始逐渐向南方扩展,发展到江苏,湖南等地,清代以后,开始进入福建,广东和台湾。

评价

事实上看待万事万物都不能走极端。
对于一简字,大家普遍感觉不错。但是对于二简字,绝大部分人表示反对,哪怕这些人支持一简字。
他们说什幺「二简字违背了汉字美学」、「二简字违背了汉字自然演变规律」、「二简字是极权政治时期的畸形产物」、「二简字是走向汉语拉丁化的中间步骤,居心叵测」、「二简字都是臆造字」。
其实,以上对「二简字」的批评,每一条,多多少少都适用于「一简字」。他们之所以视二简字如仇寇,无非是对陌生事物的本能排斥罢了。
二简字和一简字一样,是文字改革时期的产物,主持文字改革、拟定简字表的人也相同。
这两份简化字方案,都是出自一人之手——陈光尧。
事实上,陈光尧同志,早在民国期间,就开始酝酿汉字简化工作,着有《常用简字表》、《常用简字谱》等简字书来表达其简化汉字的主张和方法。
《简化字总表》(一简字表)、《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二简字表)就是以陈光尧的《常用简字表》、《常用简字谱》为雏形制定的。这两份简化字表,都忠实地表达了陈氏简化汉字的思想。其最大的区别,莫过于前者比后者早颁布了很多年,前者推行已成定势,而后者则随着文革结束而一起夭折了。
事实上单从文字改革本身来看(若是没有文革左右其进程),一简字和二简字是一脉相承的
比如一简字将「专」类推简化成「专」,二简字则将「尃」类推简化成「⿺专丶」。
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
比如「博」字如此作:
说二简字违背汉字美学的,难道和他品性特点全部相同的兄弟(一简字)就没违背了不成?
另外有人会诟病「二简字」中有不少臆造字。二简字中臆造字的确不少。陈光尧同志的思想就是为了简化不择手段,哪怕新造简化字也在所不惜。所以一简字中,也有相当一部分臆造字。盲目敌视「二简字」的人,实际上也在敌视「一简字」。
说到底,陈光尧同志简化汉字的手段多种多样,有些字他是选取了字形简单而且更古,一简字中如「从」、「云」、「网」等字;二简字中如「皃」(貌)、「荅」(答)、「祘」(算),这只能算是歪打正着。更多的时候,他是选择字形简单的固有俗字来做简化字。如果没有理想的俗字,他不惜自己臆造形声字(如「进」字就是他的杰作)来当简化字。这种陈光尧自己臆造的字,算是他夹带的私货。
二简字也确实是承接一简字而来的。很多二简字的简化方法,在一简字中都有影子。而正因为类推,使得二简字相对一简字来说部件更加「系统」。
比如一简字有「⿰言襄」简作「让」,于是二简字有
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
一简字有「⿰虫叚」简作「虾」,于是二简字有
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
一简字有「⿺辶袁」简作「远」,于是二简字有(⿰犭元字最早在明清时期作为猿的俗字出现,此字不只是形声还是会意:人之始祖(元),但为兽(犭))
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
一简字有「⿺辶言」简作「这」,于是二简字有:(伩是《李义山诗集》里面信的俗字)
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
一简字有「⿱[⿳十田十]䡛」、「⿰耳聑」简作「轰」、「聂」,于是二简字有(「矗」字)
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
一简字有「⿳十田木」的草书楷化字「东」,于是二简字也对「柬」字进行草书楷化并且类推:
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
事实上「柬」字的草书楷化字,在一简字「练」、「炼」、「拣」中出现了。
如果说一简字中「伞」、「众」、「灭」等新造象形字、会意字十分合理,那幺二简字也有这些很「合理」的字:
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
(编者按:亼为集之古字,非从人从一,乃象三合之形也。⿱一人为寡之异体,《康熙字典》:人部,⿱一人音寡。从一从人,不曲脚,会孤孑意,与兀异。)
这也说明二简字是为了修复一简字中的诸多部件不一致的问题,同时贯彻陈光尧同志简化汉字思想的升级包。(只不过这个升级包发布的时间太不凑巧了)
另引Derk Zech老师的话:
二简乍看殊异,所采之字实乃多处借鉴一简而拟定。看似迥异或许仅为尚未成俗,而非其本身不同。
如下列者:
1. 壁→坒 弊→比廾// 毙→毙。
2. 部→ㄗ//卫 →卫,两字皆见于日本古籍,后亦流传于大陆。
3. 澜→氵阑,谰→訁兰 // 烂→烂,栏→栏,拦→拦。
4. 病→疒 // 产→产,厰→厂,广→广。
5. 僚→ 亻了,燎→火了 // 辽→辽,疗→疗。
(编者按:举例格式为二简//一简)
再回到题目来谈。一简字和二简字在任何方面都没有什幺本质上的不同,所以一简字的可取之处理论上也就是二简字的可取之处。
将「二简字」和「一简字」分开对待,对待「一简字」像春风般温暖,对待「二简字」像严冬般残酷,我只能说施主你太执念了。人家「二简字」又不是后娘养的,只是出生时间不对而已,除此之外他和他兄弟没有什幺不同。
————补遗————
补遗1、关于二简字中具有生命力的俗字
「二简字」和「一简字」一样,有些字是根据民间约定俗成的俗字制定的。事实上二简字虽然已经不被官方认可,但是有些《二简字表》中的俗字因为惯性,仍然十分有生命力。
比如「橘子」俗作「桔子」。
比如「快餐」俗作「快歺」。
「桔子」在民间的接受度十分高,也正说明了「二简字」并非一无是处,也并没有大家想像的那幺丑陋、那幺奇葩、那幺恐怖。
补遗2、关于二简字中用字合併的问题
二简字还规定将「圆」合併至「元」,将「账」合併至「帐」。(如下截图)
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
这也就解决了实际使用中「一圆钱」「一元钱」不分、「账户」「帐户」不分等问题。
瑾昀按:「一圆钱」与「一元钱」之别,详见连结文章,简单来说这是两种不同来源表示同一事物而产生的「别称」(并非严格意义的「异体字」),和汉数字大小写(如「二」和「贰」)的成因差不多,也和本为单纯表示大小写的「万」和「万」的成因差不多。严格来说,「元」和「圆」正如「二」和「贰」、「万」和「万」一样,最好别视为简繁关係。
至于「账户」与「帐户」之别,也烦参连结文章。「账」是由「帐」分化而产生的字,专门用于表示财货相关的 zhàng。「账」与「帐」是后起分化字与本字的关係,与一简字中的「⿰扌卷」与「卷」、「⿰金表」与「表」类似。这种分化字是继续保持分化,还是合併成本字,本人都能表示理解。
至于这种合併是好还是坏,就见仁见智了。
分界线以下,答主拾起自己的喜好,主观地说两句:
另外就答主本人来说,其实本人既不喜欢大陆、台湾、香港标準的繁体字也不喜欢这两套汉字简化方案。之所以为「二简字」代言,是看不惯有人持双重标準,捧「一简字」的同时极尽所能损「二简字」,以至于连我这个不喜欢简化字的人都看不下去了。
二简字中,我最锺意的字是「皃」字。(编者按:皃是貌的本字,豸是貌后加的声旁)
以上选自赵瑾昀老师在知乎的回答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ailianmeng1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