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TN网路管理
PSTN内数字程控交换机是一个重要的设备,这里以对程控交换机实行集中维护和进行监控为例作叙述。
PSTN网路管理的分类
集中维护的优点
有效地使用高水平的技术人员
程控交换机一旦出故障,需要水平较高的技术人员处理,如果分散维护,则每一个机房都必须配备高水平的技术人员,他们的使用就很浪费。实行集中维护后,高水平的技术人员可集中在维护中心统一解决各机房的故障,这样就大大提高了对这些高水平技术人员的有效使用。
进行集中监测和控制
实行集中维护后,可在维护中心对分散在各处的程控机房进行集中监视、测量和控制,各机房可只配备少量人员,甚至于无人维护。这样,既能在维护中心及时了解和掌握各机房的工作情况,并对各机房进行操作和控制,又能大量减少维护人员,节约人力和维护费用。
可及时获得网内各种统计资料
实行集中维护后,在维护中心可及时获得网内各程控局的话务统计和服务观察方面的资料,并可加以汇总处理,列印出各种报表。根据这些报表可及时採取一些有效措施,以便疏通话务,提高通信质量等。由此可见,维护中心的集中维护可体现部分网管功能。
集中维护应具有的功能
应能在维护中心远距离对接至这个维护中心的各程控交换机的设备进行测试,正好像在各程控局进行的对本局程控交换机的设备所进行的测试一样。
应能在维护中心对连至这个维护中心的各程控局的用户线及话机进行测试。
应能在维护中心收集并显示连至这个维护中心的各程控交换机发出的告警信号。告警一般应分电源、重要、次要和处理机超负荷等若干种。如能在维护中心用一个大萤幕对各程控局的告警信号按地理位置显示,则对各程控局的运行情况可一目了然。
应能在维护中心远距离对连至这个维护中心的程控交换机输入人机命令,就好像在各个程控局输入一样。送人机命令时应该有可能根据需要将一个命令同时向所有局传送,或者仅向一个或某几个指定的局传送。各程控局发出的自主信息和对命令的回响信息应能为维护中心收集并作显示。
维护中心应设立一个命令暂存区,凡在连至这个维护中心的各程控局输入的命令,以及在这个维护中心输往各局的命令,都能存储入这个暂存区。各命令的回响信息也同时存入。如果这个暂存区存满,应可自动或人工转存磁带。这些存入的命令在需要时可重新取出,这对分析各种事故或故障原因十分有用。
连在这个维护中心的各程控局以及这个维护中心发出的各种自主信息都应存储在维护中心的某存储区内,如存满则应能自动或人工转存磁带。需要时这种存储的信息可取出以进行各种分析。
维护中心应能收集所连线的各程控局的话务数据和服务观察数据,并应能进行各种统计处理和以图表形式显示。
程控维护中心的实现
最早期的维护中心,仅仅是安排了一些办公桌和高水平的工程技术人员,而没有任何其他设备。各程控局发生什幺问题,可由这些技术专家电话指导处理,必要时则赴现场解决问题。
后来的维护中心是将各程控局的人机终端通过数据机拉至维护中心统一安装。在维护中心只具有各程控局拉过来的远程终端和一些技术专家,而并不设定其他设备。在维护中心可由技术专家对各程控交换机进行操作,各程控交换机的各种自主信息也可直接送至维护中心的终端显示,这样就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维护中心的进一步发展,是在上述远程终端集中的基础上,再加用计算机来对各种收到的信息和数据进一步处理,以提高操作与维护工作的效率和水平。这种类型的维护中心可适应对不同制式的程控机在一个中心内实现集中维护。
另外有一些维护中心是由程控交换机本身再加一些其他必要的硬体设备(如大容量磁带机和硬碟等存储设备)和适用于集中维护的专用软体来实现。这种维护中心只能对同制式的程控交换机实行集中维护。
其他
电话网内除程控交换机外,还陆续发展了对其他各种设备的集中维护和监控,如对电源和空调设备,对PDH传输设备,对SDH传输设备,对No.7信令STP设备等等,都建立了相应监控中心。这些监控中心一般都採用计算机系统实现。对程控交换机的监控和集中维护,也出现了多箇中心,这是因为对不同制式的交换机建立不同的中心,以及对长途和本地也建立不同的中心,即使对市话同一种制式的交换机,也可能因为数量太多而分成几个中心。对各种设备的监控和集中维护中心的建立,对搞好网路管理提高网路运行水平起了非常良好的作用。
PSTN网路管理的支持
PSTN内大量程控局投入运用,建立软体中心对网路运行作后援支持是必不可少的。
数据型软体中心
程控交换局的运用档案由两部分组成,即程式部分(系统档案)和数据部分,其中数据部分又分局数据档案和用户数据档案两部分。数据型软体中心的任务就是要能生成局数据档案和用户数据档案。利用专门的软体如局数据生成程式、用户数据生成程式等,就能完成局数据档案和用户数据档案的生成。对数据型软体中心的另一要求是能生成差分局数据档案。当运用局的局数据有微小变化时,一般可在现场通过人机命令予以改变。当运用局的局数据有较大变化时,就需要生成差分局数据档案。
差分局数据档案生成的原理是:先从现场用人机命令取出需要的局数据部分,这是机器语言,人看不懂;接下来用专门软体局条件再生程式还原成原局条件,这是人能看懂的;然后和局条件要大量改动的信息合併起来,通过局数据生成程式製成大量改动局条件后的差分局数据档案。
支援型软体中心
对支援型软体中心,要求能在其中进行再现试验、各种档案的验证、扩容时工作步骤的确认以及维护人员的培训等。
数字程控电话交换局投入运用以后,难免发生一些问题,如软体可能有缺陷,硬体也可能存在诊断程式不能确诊至一块印製板的故障,或者存在时好时坏捉摸不定的故障。运用局因为承担实际话务,无法对这些软硬体故障进行详细分析,如将这些有问题的软体和硬体放到支援型软体中心去再现各种故障情况,则因为软体中心不承担实际话务,可有足够的时间来做试验和分析,通过这种再现试验,原来存在的软体或硬体故障可望得到解决,有力地支援了运用局的顺利运转。
某些增加功能或经过修改后的档案,如冒然放到运用局上去运转,则可能出问题,如能在支援型软体中心做试验,充分验证档案性能无误后再放到运用局去就安全多了。
程控局要扩容,必须先制定工作步骤,实际施工必须严格按规定的步骤执行。制定的工作步骤是否有漏洞等应进行事先验证。支援型软体中心的任务之一就是应能进行对这种扩容规定的工作步骤的确认试验。
支援型软体中心对维护人员的培训,主要是通过对各种软体故障实例的分析进行,这种培训,对于提高维护人员解决实际软体问题的能力,将起很大的作用。
开发型软体中心
开发型软体中心应能进行系统档案的设计和製作,对系统档案进行修改或增加某些新功能,以及扩容时工作步骤的制定等工作。开发型软体中心还应具备能进行软体调试的能力。系统档案的製作一般先进行系统规範设计,写出设计要项,将电话交换机对软体的要求写清楚。然后将系统分成若干功能块,写出设计规範书。之后即可具体编写程式。编程首先是製作出源模组(即源程式),通过编译(彙编)程式得到目的程式。然后通过连线编辑程式将各个目的程式连线起来,得到了系统档案,将系统档案和局数据档案、用户数据档案结合起来,一起调试,就可验证全部软体设计的正确性。
系统档案要增加新功能时,由于程式量一般较大,都是在源程式的基础上进行。其过程和上面所述系统档案的设计製作大致相同,但要增加一个编辑连线过程以解决新老功能块间的接口问题。
系统要作些某些修正,主要是“打补丁”,由于程式量一般较小,都是在目的程式上直接修改。运用局发现系统软体有问题,送软体中心进行分析修改、打补丁,然后把修改后的软体送回运用局。
PSTN网路管理中心
随着PSTN规模的扩大,交换机及其他各种设备越来越多,为了更好地管理好电话网,进一步提高效率,更充分地利用网路资源,通常还必须建立各级网路管理中心。
图1示出了三级网管中心的组成,可见最高级为全国网管中心,第二级为各省网管中心,第三级为本地网网管中心。各本地网内各种设备的监控中心都将网路运行的信息传送至本地网管中心,有些设备也可不经监控中心而直接将信息传至网管中心。本地网管中心收到各种信息后,进行分析、归纳,就获得网路运行情况的资料,可採取一些措施以解决存在的问题。
网路管理最重要的作用就是能发现因话务太大造成网路过负荷和网路的拥塞,并及时採取一些措施予以解决。网路内发生过负荷和拥塞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如不及时解决将发生连锁反应,扩大影响面,甚至于会造成全网瘫痪的严重故障。网路管理的第2个作用是可收集网内各种设备运行情况的资料,如各中继电路的话务量、各发端局的话务量、对各目的局的话务量、各级处理机的占用率等等。这些资料的积累对及时调度忙闲,对以后网路建设、设备扩容等都是非常重要的。 

网管中心是自上而下建立的,即首先在北京建立全国网管中心(NNMC),负责对国际局、省际交换中心(即前述DC1)组成的电话网的管理,各省网管中心负责省内地区间电话网的管理。本地网管中心则负责对本地电话网的管理。各种设备的维护监控中心则将信息传送至各级网管中心。
各级网管中心的具体实施一般都用计算机系统实现,计算机系统配置必要的硬体(足够的记忆体、外存、终端、各种接口等),确保CPU的处理能力,开发各种网管的软体,实现网管功能。计算机系统通过数据传输网和上、下级网管,监控中心等设备相连,收集数据。
网管中心管理的设备品种很多,功能各异,而且往往由多个供应厂商提供,这些都使网管中心和各监控中心、各种设备互连互通实现网管功能时发生一些困难,因为协定、技术标準等不完全相同。为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向TMN发展。
早在20世纪80年代,原CCITT就提出了TMN的构思,陆续发表了关于TMN的很多建议,定义了TMN的框架结构、功能模型、信息模型和物理模型。以后原CCITT、现ITU-T又陆续发表了很多TMN的技术规範。TMN的目的是对电信网中各种不同设备进行集中统一管理,採用标準协定与标準接口,这就解决了网管中心之间,网管中心与各种监控中心、各种设备之间(多厂商提供)的互连互通问题,使网管功能能顺利实现。
关于TMN的进一步情况,可参阅ITU-T M.3000系列规範(M.3000至M.3660)以及我国国内的规範,如YD/T 933、934、935-1997,YD/N 033-1997,YD/T 946、947、959、960-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