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IM-66防空飞弹
RIM-66防空飞弹(英语:RIM-66 SAM,即标準一型与标準二型飞弹,英语:SM-1 MR/SM-2 MR的美国飞弹通用编号),是美国雷神公司为主研发的一种舰载中程防空飞弹,1967起开始在美国海军多种船舰上服役。
RIM-66是首批标準家族(Standard family)的飞弹,以改良后的鞑靼TRIP飞弹的气动力构型与火箭发动机为基础,改採全新的电池驱动全固态电子元件以提高反应速度与可靠度。本型飞弹也可用于反舰作战,在视距内利用其半主动雷达制导的模式,在视距外使用惯性制导和终端红外线制导。
基本介绍
- 中文名:RIM-66防空飞弹
- 外文名:RIM-66 SAM
- 类型:中程舰对空飞弹
- 服役时间:1967 (RIM-66A ) 1979 (RIM-66C)
- 使用国家:美国海军, 海上自卫队等
- 生产:雷神公司以及其他
发展沿革
美国海军早期使用的舰载区域防空飞弹种类繁杂,包括猎犬(Terrier,1956年服役)、护岛神(Talos,1959年服役)与鞑靼(Tartar,1963年服役)等“3T”,因此美国海军在1963年委託通用动力公司(General Dynamics)发展标準(Standard)系列防空飞弹,以同一基本设计的弹体涵盖中程以及长程的防空任务,同时取代现有的“3T”,使得整个舰载防空系统效率提升,并减轻后勤维修负荷。 尔后通用动力被休斯购併,之后休斯与标準飞弹原本的第二承包商雷神(Raytheon)合资成立标準飞弹公司(SMCo),之后休斯飞弹部门则完全被雷神合併。
RIM-24鞑靼防空飞弹

标準一型
设计特点
标準飞弹系以改良后的鞑靼TRIP飞弹的气动力构型与火箭发动机为基础,改採全新的电池驱动全固态电子元件以提高反应速度与可靠度。与使用液/气压气动力控制组件的猎犬、鞑靼飞弹相较,改用固态元件的标準飞弹的暖机时间由前二者的26秒大幅降至不到一秒,快速反应性更加出色。标準飞弹系统以同一种基本设计,发展出射程不同的两个基本构型──中短程的中程型(Medium Range,MR)以及长射程的增程型(Extended Range,ER),两者 仅在电池持久力、推进系统与自动驾驶仪的设定上有所差异,其余包括弹体设计、支援设备等均完全相同;此种规划能大幅简化美国海军防空飞弹的体系,不用像以往必须针对各种射程级距分别开发不同的弹种。动力方面,标準MR与ER的飞弹本体都使用一具双节固态火箭,而ER还另外在弹尾增设一节固态火箭加力器以延长射程。
MK-74/76火控系统

除了防空任务外,如果在照明雷达的作用範围内出现水面目标,标準飞弹也能当反舰飞弹来使用 。例如在1988年4月18日美国与伊朗海军的一场海上遭遇战中,美国海军温莱特号飞弹巡洋舰(USS Sainwright CG-28)与辛普森号飞弹护卫舰(USS Simpson FFG-56)便以四枚标準飞弹击沉一艘伊朗战士-II级飞弹快艇;在长达30年的服役生涯中,标準飞弹的性能与科技不断在进步,到了90年代开始朝舰载反战术弹道飞弹系统的方向发展。
辛普森号飞弹护卫舰(USS Simpson FFG-56)

配套系统
标準-1仍沿用后期型鞑靼相同的MK-27双推力固态火箭发动机、重62kg的MK-51连桿高爆战斗部以及连续波半主动雷达寻标器。由于标準SM-1MR/ER分别兼容于鞑靼/小猎犬防空飞弹的MK-74/76火控系统与MK-11/13/10发射器,因此原本装备鞑靼或小猎犬的舰艇只需少许改装就能换装标準,甚至还能混装标準飞弹与鞑靼/小猎犬。 虽然与MK-74/76火控系统兼容,标準防空飞弹的可用导引频道数量增为19个,而经过改良的鞑靼IRT也才12个。 早期的标準SM-1 MR/ER的动力性能分别于后期型的鞑靼/小猎犬差不多,不过由于改用固态电子元件,舵面也以全电动伺服取代鞑靼/小猎犬的液压伺服,故整体可靠度与反应速率大增。
RIM-2小猎犬防空飞弹

进入服役
标準-1的原型弹YRIM-66A从1965年开始试射。在1967年3月,美国海军与通用签订标準SM-1首批量产型(SM-1 Block 1,RIM-66A)的生产契约,价值1.2亿美元,并于1968年正式展开换装作业。在1967年,首批SM-1 MR Block1正式交付美国海军。标準一型是第一个进入美国海军服役的标準飞弹系列,中程型(SM-1ER)的编号为RIM-66,取代鞑靼飞弹;而增程型(SM-1ER)则为RIM-67A,取代小猎犬飞弹。标準SM-1MR被加利福尼亚级与佩里级採用,以MK-13单臂旋转发射器发射;而射程达73km的SM-1ER由于有一截加力器,只能被MK-10双臂旋转发射器操作,装备于拥有MK-10的较早期美国飞弹巡洋舰上。
加利福尼亚级飞弹巡洋舰

外销退役
标準防空飞弹系列的兼容性极佳,除了鞑靼的MK-74火控系统/SPG-51照明雷达与小猎犬的MK-76火控系统/SPG-55照明雷达外,也可搭配后来出现的MK-86舰炮火控系统的/SPG-60照明雷达,以及衍生自Signnal的WM-28火控系统的美国MK-92 Mod2/6火控系统(由Signnal授权美国Sperry生产,火控雷达部分由SPG-60改装而来,并非Signnal原版的STIR)。除了美国海军之外,购入SM-1系列的国家包括澳大利亚、德国、法国、义大利、荷兰、希腊、日本与台湾等 ;其中除了义大利同时引进SM-1 MR/ER外,其余国家都只购买SM-1 MR,而义大利也是SM-1 ER的唯一出口国。
西班牙圣玛塔利亚级护卫舰
标準飞弹发射瞬间


进入本世纪后,SM-1系列均已停产,也没有后续改良;在2004年美国海军将佩里级护卫舰上的MK-13发射器除役,原本舰上配置的SM-1飞弹则用于出售还在使用SM-1的盟邦;一旦这些库存全部耗尽,则这些SM-1使用国就必须购买标準SM-2。
标準二型
发展沿革
50年代末期,美国海军开始发展能同时接战大量目标的舰载防空系统,包括全新的战系、雷达与防空飞弹。第一个计画是60年代初期发展的颱风(Typhoon),该计画由于技术难题以及成本风险的暴增,而在1963年底遭到取消;继而出现的先进水面飞弹系统(Advanced Surface Missile System,ASMS)一开始也打算走类似的路线,另起炉灶开发全新防空飞弹,曾考虑的方案包括考虑改用类似AIM-54凤凰长程空对空飞弹的终端主动雷达制导技术,将所需的雷达照明时间降至最低,使得多目标同时接战能力与对付高机动目标能力得以提升,不过此一构想很快就因为过高的开发成本与风险而作罢。
AIM-54凤凰长程空对空飞弹

设计特点
美国海军以标準SM-1为基础,更换寻标器与导航控制元件,并改良了制导机制,使得飞弹的整体性能大幅提升,这就是标準SM-2的由来。中程型的SM-2MR系列编号延续SM-1MR而从RIM-66C起,增程型SM-2ER系列则从RIM-67B起至RIM-156。与SM-1相比,SM-2的外型、尺寸并无太大改变,但是电子系统、射程则进步很多。早期的SM-2系列较SM-1的主要不同,包括以单脉冲雷达寻标器取代圆椎扫瞄寻标器,使得抗干扰能力 大幅提高,并改採中途惯性制导/数据链指令修正+终端半主动雷达的制导模式。
RIM-156标準飞弹

SM-2于只需在接近目标时才需照明雷达协助,在舰载雷达搜获目标并求得初步拦截点后便 可发射;飞弹上的MK-2自动驾驶仪(autopilot)通过惯性参考单元提供的位置来计算航道并抵达初步拦截点,随后并周期性地进行下链(downlink,飞弹将本身位置回报给发射舰,位置信息由飞弹上的惯性参考单元提供)与上链(uplink,发射舰将修正弹道的控制参数给飞弹)动作 ,以获得最新的航道控制指令,而舰上火控系统也得以有效掌握飞弹的位置,此即为SM-2的中途制导机制。
SM-2防空飞弹

当飞弹接近目标、改由X波段照明雷达进行终端照射工作时,SM-2的自动驾驶仪同样只需间歇性的雷达照明,即可自动计算出航道参数 ,并将本身位置下链传输给火控系统,火控系统再根据各飞弹位置来控制照明雷达以“分时”方式照顾各在空飞弹,对多个目标实施照射并制导各飞弹航向目标。SM-2使用了 许多比SM-1更先进的零件,包括以许多数位组件取代SM-1的类比科技。为了配合使用SM-2,舰上必须安装WDS MK-14武器指挥系统,主要工作是设定SM-2的惯性导航系统的初始参数,并协调SM-2中途制导阶段的上链传输。WDS MK-14以两部UYK-20或UYK-44中型计算机为核心,加上一部MK-72资料转换器,并通过2至3部OJ-194(V)4或OJ-197/UYA-4显控台当作控制界面,整套系统能同时处理20个以上的目标的接战资料。
SM-2 Block IIIA和IIIB对比图

服役使用
SM-2MR被提康德罗加级巡洋舰、伯克级驱逐舰以及改良后的维吉尼亚级核动力巡洋舰、基德级驱逐舰等採用,可由MK-10、MK-13、MK-26旋转发射器或MK-41垂直发射器发射 ;而维吉尼亚级、纪德级等在NTU改良工程时换装标準SM-2的舰艇则需换装WDS MK-14武器指挥系统。SM-2系列也被许多西方国家採用,出口国包括德国、荷兰、加拿大、西班牙、义大利、日本、韩国 、澳大利亚、台湾等(全为SM-2MR),其中加拿大与日本最早购买SM-2MR,分别部署于加国的改良型部族级驱逐舰与金刚级驱逐舰上。
金刚级驱逐舰试射标準防空飞弹

基本数据
製造商 | 原研发、承包商:通用动力;第二承包商:雷松 | ||||
---|---|---|---|---|---|
型号 | SM-1MR | SM-1ER | SM-2MR | SM-2ERBlock1~3 | SM-2ERBlock4/4A |
用途 | 舰载区域防空飞弹 | 舰载区域防空飞弹(增程型) | 舰载区域防空飞弹 | 舰载区域防空飞弹(增程型) | Block4:舰载区域防空飞弹(宙斯盾增程型)Block4A:海军区域弹道飞弹防御(NAD) |
弹体长度(m) | 4.24~4.48 | 7.98 | 4.72 | 7.98 | 6.55 |
弹体直径(cm) | 34.3 | 34.3 | 34.3 | 34.3 | 34.8 |
推进器直径(cm) | 37.3 | 46 | 46 | 53.3 | |
翼展(m) | 1.08 | 1.57 | 0.91 | 1.57 | 1.57 |
重量(kg) | 616.5 | 1341 | 621~708 | 1341 | 1452.8 |
速度(马赫) | 2 | 2.5 | 2.5~3以上 | 3.5 | 3.5 |
推进器 | MK-27(Block 1~4)与MK-56(Block 5)56固态火箭 | MK-30固态火箭+MK-12加力器 | Block 1:MK-56固态火箭Block 2、3MK-104固态火箭 | MK-30/70固态火箭+MK-12加力器 | MK-104固态火箭+MK-72加力器 |
最大射程(km) | 30~38 | 74 | Block 1:74Block 2、3:150~170 | 185 | 240以上 |
最大射高(m) | 19800(Block 1~4)/24400(Block 5) | 24400 | 19800 | 24400 | 33000 |
导引方式 | 全程半主动雷达导引 | 全程半主动雷达导引 | 中途惯性导引与指挥修正/终端半主动雷达导引 | 中途惯性导引与指挥修正/终端半主动雷达导引(Block- 3B另增红外线寻标器) | 中途惯性导引与指挥修正/终端半主动雷达导引(Block- 4A另增红外线寻标器) |
弹头 | 高爆破片弹 | ||||
备注 | 1967年服役。可由MK-10/13/26/41发射 | 1970年服役。可由MK-10发射 | 1978年服役。可由MK-10/13/26/41发射 | 1981年服役,可由MK-10/41发射 | 供宙斯盾舰艇使用,由MK-41发射。 |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RIM-66防空飞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