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B2模型
目前,套用卫星遥感手段结合相应的模型模拟来进行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已经成为碳循环研究的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早期的大尺度遥感模型主要是利用NDVI来评价生态系统的LAI、生物量以及植被分类,用于估算或评价生态系统碳储存量的时1司和空间格局,对于碳通量主要是通过时间系列的碳储存量的变化来估算,近年来大量研究工作是将生态系统碳循环过程与遥感技术结合,建立评价大尺度碳通量的过程一遥感模型。比较成功的模型有GLO-PEM(the global production efficiency model)、 简单的生物圈模型SIB2(simple biosphere model,version 2)、CASA ( Carnegie-Ames-Stanford approach) 模型等。
基本介绍
- 中文名:SiB2模型
- 外文名:simple biosphere model,version 2
- 属性:过程-遥感模型
- 增加:光合作用生理化学模组等
- 地位:第三代过程模型
- 优点:生物学方面更逼真,需要的参数少
简介
目前,套用卫星遥感手段结合相应的模型模拟来进行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已经成为碳循环研究的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早期的大尺度遥感模型主要是利用NDVI来评价生态系统的LAI、生物量以及植被分类,用于估算或评价生态系统碳储存量的时1司和空间格局,对于碳通量主要是通过时间系列的碳储存量的变化来估算,近年来大量研究工作是将生态系统碳循环过程与遥感技术结合,建立评价大尺度碳通量的过程一遥感模型。比较成功的模型有GLO-PEM(the global production efficiency model)、 简单的生物圈模型SIB2(simple biosphere model,version 2)、CASA ( Carnegie-Ames-Stanford approach) 模型等。
发展
1986年,Sellers et al,套用微气象学家和农业科学家提出的方法论研究利用生物物理方法模拟陆面能量和水分平衡,开发了一个用于计算大气与有植被覆盖的地表之间能量、物质和动量传输的简单的生物圈模型(simple biosphere model,SIB)(Sellers,1986)。SIB2模型则是在SIB模型的基础上发展趋来的过程-遥感模型,在SIB模型的基础上,又增加了光合作用生理化学模组,引入了光合作用-气孔导度关係方程、实现了光合作用与水汽传输的耦合,使用卫星数据描述植被动态参数。
SIB2模型属于第三代过程模型(Sellers et al,1996),在生物学方面更逼真,所需要的参数较少,能够套用能量、动和质量定律方便有效地模拟出土壤、大气和生物诸多参数及陆面(植被和裸地)和大气之间的相互作用,已被嵌入其他区域和全球模式(GCM)中套用,而且已被纳入到了IGBP的模型比较计画之中。
优缺点
SIB2模型中,关于能量和水分传输的模糊较详细。但是,该模型在着不足,如没有考虑植物和土壤的呼吸作用物的分解等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使得模型在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研究等方面的套用受到很大的困难直接用于评价生态系统的总初级生产力(GPP)净初级生产力(NPP),净生态系统生产力(NEL)生物群落生产力(NBP)的变化以及它们对环境的回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