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G NX 8.0中文版从入门到精通(第2版)
《UG NX 8.0中文版从入门到精通(第2版)》是2018年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丁源。
基本介绍
- 书名:UG NX 8.0中文版从入门到精通(第2版)
- 出版时间:2018.01.01
书籍信息
UG NX 8.0中文版从入门到精通(第2版)
作者:丁源
定价:79元
印次:2-1
ISBN:9787302486695
出版日期:2018.01.01
印刷日期:2017.11.22
印次:2-1
ISBN:9787302486695
出版日期:2018.01.01
印刷日期:2017.11.22
本书系统全面地介绍了UG NX 8.0的各个功能模组,针对功能模组的各个知识点进行了详细讲解并辅以相应的实例,使读者能够快速、熟练、深入地掌握UG机械设计技术。全书共分15章,由浅入深地介绍了UG NX的各种操作,包括UG NX 8.0简介、二维草图绘製、三维实体建模、曲线与曲面建模、装配设计、工程图、各种常用零件的设计、模具设计和数控加工(CAM)等,同时讲解了大量工程案例,以提升读者的实战技能。 随书附赠微视频教学,用手机扫码即可观看视频,随时随地学习更方便,另外提供书中案例的模型部件档案,供读者在阅读本书时上机演练。
目录
目录
第1章UGNX8.0软体入门 1
1.1UGNX8.0软体概述 1
1.2UGNX8.0的工作环境 1
1.2.1启动UGNX8.0软体 2
1.2.2UGNX8.0工作界面 2
1.2.3功能模组的进入 3
1.2.4工具列 3
1.2.5UG对话框 4
1.2.6滑鼠及快捷键的套用 5
1.3档案管理基本操作 6
1.3.1UG档案要求 6
1.3.2新建档案 6
1.3.3打开档案 7
1.3.4关闭档案 9
1.3.5导入档案与导出档案 9
1.3.6档案管理操作实例 10
1.4工作环境用户化 13
1.4.1工作环境定製 13
1.4.2设定角色 13
1.5本章小结 14
第2章UGNX基本操作 15
2.1视图操作 15
2.1.1使用视图操作命令 15
2.1.2使用滑鼠进行查看操作 17
2.1.3视图显示方式 17
2.2视图布局设定 19
2.2.1新建布局 19
2.2.2保存布局 20
2.2.3打开布局 20
2.2.4删除布局 20
2.3工作图层设定 21
2.3.1图层设定 21
2.3.2图层类别 21
2.3.3移动至图层 22
2.3.4複製至图层 23
2.4工作坐标系(WCS)操作 23
2.4.1变换工作坐标系 23
2.4.2定向工作坐标系 25
2.4.3显示工作坐标系 26
2.4.4保存工作坐标系 26
2.5选择对象的方法 26
2.5.1选择过滤器 26
2.5.2快速拾取 26
2.5.3部件导航器 27
2.6典型的对象编辑设定 28
2.6.1编辑对象显示 28
2.6.2对象显示和隐藏 30
2.7UG常用工具 31
2.7.1点捕捉功能 31
2.7.2截面观察工具 33
2.7.3信息查询工具 34
2.7.4对象分析工具 36
2.8零件显示及分析操作实例 42
2.8.1打开档案 42
2.8.2编辑对象显示及隐藏操作 43
2.8.3截面观察操作 44
2.8.4距离分析 44
2.8.5建立多视图 45
2.9本章小结 45
第3章绘製草图 46
3.1草图概述 46
3.2设定草图工作平面 47
3.2.1在平面上 47
3.2.2在轨迹上 48
3.3重新附着草图 48
3.4定向视图到草图与定向视图
到模型 48
3.5草图工具套用 49
3.5.1轮廓 49
3.5.2直线 50
3.5.3圆弧 50
3.5.4圆 51
3.5.5矩形 51
3.5.6圆角 52
3.5.7点 52
3.5.8快速修剪、延伸 53
3.6草图进阶操作 55
3.6.1镜像曲线 55
3.6.2偏置曲线 55
3.6.3投影曲线 56
3.7尺寸约束 57
3.7.1自动判断尺寸 57
3.7.2水平尺寸和竖直尺寸 57
3.7.3平行尺寸和垂直尺寸 58
3.7.4直径尺寸和半径尺寸 58
3.7.5角度尺寸 58
3.7.6周长尺寸 59
3.8几何约束 59
3.8.1使用几何约束的一般流程 59
3.8.2自动约束 60
3.8.3显示所有约束与不显示
几何约束 61
3.8.4显示/移除约束 61
3.8.5约束备选解 62
3.9草图综合範例 62
3.10本章小结 66
第4章实体特徵建模 67
4.1特徵建模概述 67
4.2基準特徵 68
4.2.1基準轴 68
4.2.2基準平面 70
4.2.3基準CSYS 74
4.2.4基準点 75
4.3体素特徵 77
4.3.1长方体 78
4.3.2圆柱体 79
4.3.3圆锥体 80
4.3.4球体 82
4.4扫描特徵 84
4.4.1拉伸 84
4.4.2迴转 88
4.4.3扫掠 90
4.5加工特徵 91
4.5.1孔 91
4.5.2凸台 92
4.5.3腔体 93
4.5.4垫块 95
4.5.5键槽 96
4.5.6槽 98
4.5.7螺纹 100
4.6细节特徵 101
4.6.1边倒圆 101
4.6.2面倒圆 103
4.6.3倒斜角 105
4.7其他特徵 106
4.7.1抽壳 106
4.7.2三角形加强筋 107
4.8工装盘体模型建模实例 108
4.8.1创建档案 108
4.8.2创建迴转体 109
4.8.3创建拉伸体 110
4.8.4创建另一个拉伸体 111
4.8.5孔特徵 112
4.8.6创建倒斜角 113
4.9本章小结 114
第5章特徵操作与编辑 115
5.1布尔运算 115
5.1.1求和 115
5.1.2求差 116
5.1.3求交 116
5.2关联複製 117
5.2.1实例特徵 117
5.2.2镜像特徵 119
5.2.3镜像体 120
5.2.4抽取体 121
5.2.5複合曲线 122
5.2.6实例几何体 123
5.3编辑特徵 126
5.3.1编辑特徵参数 126
5.3.2编辑位置 127
5.3.3移动特徵 128
5.3.4特徵重排序 129
5.3.5抑制特徵与取消抑制特徵 130
5.3.6特徵回放 131
5.3.7实体密度 131
5.3.8移除特徵参数 132
5.4特徵操作与编辑实例 132
5.4.1打开档案 132
5.4.2阵列特徵 133
5.4.3编辑孔特徵参数 134
5.4.4旋转几何体 135
5.4.5移除所有特徵参数 136
5.5本章小结 137
第6章装配设计基础 138
6.1装配概述 138
6.1.1装配的基本术语 138
6.1.2引用集 139
6.1.3装配导航器 140
6.2装配方法 141
6.2.1自底向上装配设计 141
6.2.2自顶向下装配设计 143
6.3配对条件 144
6.3.1“接触对齐”约束 145
6.3.2“同心”约束 147
6.3.3“距离”约束 147
6.3.4“固定”约束 148
6.3.5“平行”约束 148
6.3.6“垂直”约束 148
6.3.7“拟合”约束 148
6.3.8“胶合”约束 148
6.3.9“中心”约束 148
6.3.10“角度”约束 150
6.4组件编辑 150
6.4.1镜像装配 150
6.4.2创建组件阵列 152
6.4.3替换组件 154
6.4.4抑制组件 154
6.5设计範例 155
6.5.1创建装配档案 155
6.5.2装配主体组件 156
6.5.3装配底垫组件 157
6.5.4装配滑块螺母组件 158
6.5.5装配螺桿组件 158
6.5.6装配M6x45螺钉组件 159
6.5.7装配钩板组件 160
6.5.8装配M4x12螺钉组件 160
6.5.9阵列M4x12螺钉组件 161
6.5.10镜像M4x12螺钉组件 162
6.6本章小结 162
第7章模型测量与分析 163
7.1模型的测量 163
7.1.1测量距离 163
7.1.2测量角度 167
7.1.3测量面 169
7.1.4测量体 169
7.1.5最小半径 170
7.2模型的分析 170
7.2.1偏差分析 170
7.2.2检查几何体 172
7.2.3曲线分析 173
7.2.4曲面分析 174
7.2.5装配干涉检查 178
7.3本章小结 179
第8章GC工具箱套用 180
8.1GC工具箱概述 180
8.2GC数据规範 181
8.2.1检查工具 181
8.2.2属性填写 182
8.2.3标準化工具 183
8.2.4其他工具 185
8.3製图工具 186
8.4视图工具 188
8.4.1曲线编辑 188
8.4.2图纸对象3D-2D转换和
编辑剖视图边界 189
8.4.3局部剖切 189
8.4.4曲线剖 190
8.5尺寸工具 190
8.6齿轮建模 193
8.7齿轮操作实例 194
8.7.1创建齿轮 194
8.7.2获取齿轮信息 196
8.7.3修改齿轮尺寸 197
8.8弹簧设计 197
8.8.1圆柱压缩弹簧 198
8.8.2删除弹簧 199
8.9创建弹簧实例 199
8.9.1创建圆柱压缩弹簧 199
8.9.2创建圆柱拉伸弹簧 201
8.10本章小结 202
第9章创建工程图 203
9.1工程图概述 203
9.1.1创建工程图的一般过程 203
9.1.2工程图的参数设定 204
9.2工程图管理 210
9.2.1新建工程图 210
9.2.2打开工程图 211
9.2.3编辑工程图 212
9.2.4创建和调用工程图样 212
9.3创建视图 214
9.3.1基本视图 214
9.3.2投影视图 216
9.3.3局部放大图 216
9.3.4剖视图 218
9.3.5半剖视图 220
9.3.6局部剖视图 220
9.3.7旋转剖视图 222
9.4编辑视图 223
9.4.1移动和複製视图 223
9.4.2对齐视图 224
9.4.3视图的相关编辑 225
9.4.4显示与更新视图 228
9.5尺寸标注与注释 229
9.5.1尺寸标注 229
9.5.2插入中心线 230
9.5.3文本注释 232
9.5.4插入表面粗糙度符号 233
9.5.5形位公差标注 235
9.5.6创建表格 237
9.5.7创建装配序列号
(标识符号) 238
9.6工程图实战演练 239
9.6.1準备工作 239
9.6.2调用图样与创建视图 239
9.6.3标注尺寸 241
9.6.4标注形位公差符号 241
9.6.5视图编辑 243
9.7本章小结 244
第10章曲线建模 245
10.1基本曲线的创建 245
10.1.1点的创建 245
10.1.2直线的创建 246
10.1.3圆的创建 247
10.1.4圆弧的创建 250
10.1.5矩形的创建 251
10.1.6多边形的创建 251
10.2高级曲线的创建 253
10.2.1椭圆的创建 253
10.2.2抛物线的创建 253
10.2.3双曲线的创建 254
10.2.4螺旋线的创建 254
10.2.5样条曲线的创建 255
10.3曲线的操作 258
10.3.1偏置曲线 259
10.3.2投影曲线 261
10.3.3镜像曲线 262
10.3.4桥接曲线 262
10.3.5连结曲线 264
10.4曲线的编辑 265
10.4.1曲线参数的编辑 265
10.4.2修剪曲线 266
10.4.3修剪拐角 267
10.4.4分割曲线 267
10.4.5拉长曲线 269
10.4.6曲线长度 269
10.5曲线建模实例 270
10.5.1 活塞连桿轮廓的建模 270
10.5.2 工具机机座轮廓的建模 273
10.6本章小结 278
第11章曲面建模 279
11.1曲面基础概述 279
11.2依据点创建曲面 280
11.2.1通过点 280
11.2.2从极点 281
11.2.3从点云 283
11.2.4快速造面 284
11.2.5四点曲面 285
11.3通过曲线创建曲面 287
11.3.1艺术曲面 287
11.3.2通过曲线组 288
11.3.3通过曲线格线 291
11.3.4扫掠 293
11.3.5直纹 296
11.3.6N边曲面 298
11.4三叉实战演练 300
11.4.1导入档案 301
11.4.2创建扫掠 301
11.4.3创建辅助曲线1 304
11.4.4创建辅助曲面 305
11.4.5创建辅助曲线2 306
11.4.6创建轮廓曲面 308
11.4.7编辑曲面 310
11.4.8完成曲面创建 311
11.5本章小结 313
第12章曲面编辑 314
12.1修剪和延伸曲面 314
12.1.1修剪和延伸 314
12.1.2修剪片体 318
12.1.3分割面 319
12.1.4等参数修剪分割 320
12.2曲面 322
12.2.1有界平面 322
12.2.2扩大 323
12.2.3桥接曲面 325
12.3偏置缩放 327
12.3.1偏置曲面 327
12.3.2加厚 329
12.4弯边曲面 330
12.5五通管实战演练 332
12.5.1创建草图 332
12.5.2创建曲面 333
12.5.3搭建辅助曲线 334
12.5.4创建格线曲面 336
12.5.5创建辅助曲面 336
12.5.6创建过渡曲面 338
12.5.7镜像特徵曲面 339
12.5.8完成管道创建 341
12.6本章小结 343
第13章运动仿真简介与基础 344
13.1运动仿真主界面与实现步骤 344
13.1.1进入运动仿真界面 344
13.1.2运动仿真实现步骤 345
13.2运动导航器使用 346
13.3连桿特性和运动副 348
13.3.1创建连桿 348
13.3.2创建运动副 349
13.3.3特殊的运动副 353
13.4顶置凸轮发动机仿真实例 354
13.4.1进入运动仿真环境 354
13.4.2创建运动仿真环境 354
13.4.3创建连桿 355
13.4.4创建运动副 358
13.4.5创建特殊运动副 359
13.4.6输出运动仿真结果 361
13.4.7动画的导出 361
13.5连线器和载荷 363
13.5.1连线器和载荷的类型 364
13.5.2连线器与载荷的创建 364
13.6运动分析与仿真结果输出 366
13.7运动仿真结果输出 367
13.7.1运动仿真动画输出 367
13.7.2运动仿真图表和表格输出 368
13.8本章小结 369
第14章UGNX数控加工 370
14.1数控加工基础知识 370
14.1.1数控加工技术简介 370
14.1.2数控加工基本原理 371
14.1.3数控加工中的坐标系 371
14.1.4插补 372
14.1.5刀具补偿 373
14.2UGNX8.0数控加工模组介绍 374
14.3UGNX8.0加工界面介绍 380
14.3.1进入UGNX8.0加工模组 380
14.3.2NXCAM界面环境 380
14.4UGNX数控加工的通用过程 383
14.4.1创建毛坯 385
14.4.2父节点组的创建 386
14.4.3操作的创建 392
14.4.4刀具路径的管理 393
14.4.5后置处理 396
14.5平面铣 396
14.5.1平面铣概述 396
14.5.2创建平面铣的基本过程 397
14.6平面铣加工实例 404
14.7本章小结 412
第15章UGNX模具设计 413
15.1UG模具设计工具简介 413
15.2模具设计前的準备 414
15.3模具设计初始化流程 415
15.3.1装载产品 415
15.3.2模具坐标系 415
15.3.3设定模具收缩率 416
15.3.4添加与设定工件 416
15.4模具设计中的修补工具 417
15.4.1创建方块 417
15.4.2分割实体 418
15.4.3实体修补 419
15.4.4边缘修补 420
15.4.5拆分面 422
15.5分型设计 422
15.5.1分型工具 422
15.5.2区域分析 423
15.5.3曲面补片 424
15.5.4定义区域 424
15.5.5分型面设计 425
15.5.6编辑分型面和曲面补片 427
15.5.7定义型腔和型芯 427
15.6模架设计 428
15.7浇注系统设计 429
15.7.1浇注系统的组成及
设计原则 429
15.7.2定位环设计 430
15.7.3浇口衬套设计 431
15.7.4浇口设计 431
15.7.5分流道设计 433
15.8其他标準件 434
15.8.1顶出设计 434
15.8.2滑块/抽芯设计 435
15.8.3镶块设计 436
15.8.4冷却设计 437
15.8.5电极设计 438
15.9模具的其他功能 439
15.9.1建腔 439
15.9.2视图管理 439
15.9.3装配图纸和组件图纸 440
15.10模具设计实例 441
15.10.1项目初始化 441
15.10.2注塑模工具坐标系 443
15.10.3设定收缩率 444
15.10.4设定工件 444
15.10.5布局 445
15.10.6注塑模工具修补 446
15.10.7分型 447
15.10.8添加模架 451
15.10.9添加标準件 452
15.10.10顶桿后处理 455
15.10.11添加浇口 456
15.10.12分流道设计 460
15.10.13建立腔体 462
15.11本章小结 463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UG NX 8.0中文版从入门到精通(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