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NIX伺服器
一般来说,Unix伺服器硬体,系统具有高度可靠性、开放性,支持主流网路协定包括TCP/IP、SNMP、NFS等在内的多种网路协定。UNIX伺服器具有区别X86伺服器和大型主机的特有体系结构,当前主要的Unix伺服器厂商有IBM公司的Power处理器和AIX作业系统,Oracle(收购Sun)、Fujitsu(富士通)公司的SPARC处理器和Solaris作业系统,HP的PA-RISC处理器(现在转向于安腾处理器)和HP-UX作业系统。
基本介绍
- 中文名:UNIX伺服器
- 外文名:UNIX
- 是:Unix作业系统的伺服器
- 平台採用:专用的RISC处理器
- 支持:SMP功能
辉煌起步
急功近利的大多数商业软体,都在没有充分完善前就匆匆推向市场。而Unix很幸运。它发展得很慢,每一步都很扎实。贝尔内部专门成立了一个开发小组来支持它,Unix是少数几个并不急于推向市场的产品之一,它的酝酿阶段长得不平常,持续了从1969年到1979年的整整10年,但恰如愈陈愈香的美酒一样,当Unix最终作为产品面对用户时,它已经被充分套用过了,也被充分完善了。贝尔实验室有大量的使用者,并在大部分重要的部门历经考验。
1973年前,外面几乎无人知道,直到1973年10月,才在IBM举办的作业系统原理专题研讨会上提及。他们向与会的200来人展示了Unix当时的版本,他们在会上宣读的论文是最成功的论文之一。与会者几乎立即过来索取这种新型作业系统软体。1974年,他们在《Communications of the ACM》期刊上发表了一篇论文,因此人们对Unix产生了更大的兴趣。当年就有40个机构要求购买Unix作业系统软体。
肯·汤普生和丹尼斯·里奇工作中为了实现Unix的可移植性,他们着手解决Unix的核心,将其依赖PDP的部分重新改写。这部分只占系统的10%,而其余的90%,包括档案系统、记忆体定位、磁碟驱动等均可以独立。Unix的原始程式用彙编写成,还不具备可移植性。
Unix发展进程中的转折点是在1973年,当时Ritchie开发出一种称为C的语言。C的设计原则就是好用,非常自由、弹性很大。就这样Unix和C完美地结合成为一个统一体。用C重写后,Unix就真正可移植了,这时已是1977年。因为C是编写Unix的语言,因此后来也成了最受欢迎的系统程式语言之一。
Unix的贡献还不止于此,当时的传统是,一个作业系统必须完全用彙编语言写成,让计算机发挥最高的效能。汤普生与里奇,是头几位领悟硬体与编译器的技术的人,计算机已经进步到作业系统可以完全用高级语言来写,仍保有不错的效能。Unix和C相得益彰,不可思议地变成一个重量级的系统组合,开发工具和作业系统的完美结合滋生了黑客文化深邃的根源。
五年后,Unix已经成功地移植到数种机器上。它意味着,如果Unix可以在各种平台上运行的话,Unix的套用软体就能移植到各种机器上,再也用不着为特定的机器写软体了。
追随Unix最大的好处是,当一种新的计算机出现,程式设计师用不着重新发明轮子和火了。这样,Unix与70年代风起云涌的各种PC作业系统有了根本区别,包括当时最着名的CP/M,也是针对特殊的处理晶片Intel8080,而Unix可以运行在各种微处理器上,8080、Z80、8086、8088、Z8000、68000、16032、LSI-11、PDP-11、VAX、HP-9000、IBM-370、适用的机器从5000美元到数十万美元都有。
由于看好UNIX的套用和前景,各大公司纷纷推出自己的UNIX版本,如IBM的AIX,SUN的Solaris,HP的HP-UX,SCO的UNIXWare和OpenServer,DEC(已被Compaq收购)的digtalUNIX,以及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UNIXBSD。这些UNIX各有特色,形成百花齐放的局面。如今,如日中天的Linux实际上也是UNIX的一个变种。
在计算机发展史上,没有哪个程式语言像C那样得到如此广泛的流行;也没有哪个作业系统像UNIX那样获得如此普遍青睐和厚爱。UNIX的开发在前,C是为了使UNIX具有可移植性而后来研製的。作为亲密的合作者,汤普生在UNIX的开发中起了主导的作用。
厂商介绍
Oracle-solaris伺服器
Sun在Unix伺服器市场一直处于领先地位,在伺服器方面Sun一直认为不同的工作负担需要不同的处理器和伺服器架构,工作负担一般指的是多执行绪能力和数据处理能力,所以Sun认为一种完全满足要求的伺服器是不存在的。也因为这样,所以Sun推出Opteron的同时要推广UltraSparc-III和UltraSparc-IV,并且要自己开发Niagara和Rock,并且使用富士通的Olumpus处理器。
1987年,SUN和TI公司合作开发了RISC微处理器——SPARC。SPARC微处理器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它的可扩展性,这是业界出现的第一款有可扩展性功能的微处理,SPARC的推出为SUN赢得了高端微处理器市场的领先地位。
在现在的自产Sparc系列里面,Sun使用Jaguar的UltraSparc-IV来武装自己的Amazon系列伺服器,Jaguar是Sun的第一块双核心Sparc。在入门级Sparc方面,2006年的第一季度,将发布一款UltraSparc-IIIi+处理器,来代替现在的Jalapeno UltraSparc-IIIi处理器。Niagara是一个8核心处理器,每个核心有4个处理器执行绪,并且有记忆体子系统和PCI-E汇流排接口,据说将提前到2006年初发布。
IBM-AIX伺服器
IBM的Unix伺服器一直都是採用自己研製的Power处理器作为核心,此前基于Power 3和Power 4处理器之上,IBM推出过不少高性能的经典产品,而在2004年发布Power 5之后,IBM的全新一代Unix伺服器立刻纷纷转向拥有更高性能的Power 5平台。
IBM运用0.13微米铜製程及SOI (Silicon-on-Insulator,硅绝缘体)技术打造的POWER5处理器,是POWER4的升级版本,每颗处理器内含两亿七千六百万个电晶体,不但处理速度提升了两倍之多,其同步多重执行绪(Simultaneous multithreading,SMT)的功能,甚至可将单一处理器核心一分为二,意即拥有两个处理器核心的POWER5晶片,一次可以执行四个指令执行绪,效率空前。
与Power4处理器相比,Power5处理器在分区功能上也要领先一步。每个Power4处理器只能容纳一套作业系统,而每个Power5处理器则可以容纳多达10套作业系统,这主要是因为採用了“微分区”技术。
HP伺服器
惠普的Unix伺服器目前基本上都是採用基于RISC指令集的安腾2架构,在此之前,惠普的Unix伺服器曾经採用过PA-RISC、Alpha等处理器,不过现在都已经过渡到安腾2时代,并且定位于高端高性能市场。
安腾系列处理器是惠普和英特尔公司共同合作研製的,2002年7月9日安腾2处理器正式发布。该处理器是英特尔64位高性能伺服器处理器家族的第二代产品,它具有比安腾1更出色的可扩展性(能够把处理器连线在一起形成多处理器系统)和增长空间。自安腾2启运以来,得到了硬体厂商Acer、方正、惠普、IBM、浪潮、联想、宝德、UNISYS等,软体厂商微软、中科红旗、TurboLinux等,系统集成商神州数码、朗新等的全力支持。
伺服器现状
传统行业对Unix伺服器的採购忠诚度有增无减。在国内伺服器市场上,Unix伺服器用户相对较为集中,特别是电信与金融两大传统行业,几乎是Unix伺服器的天下。并且,这两大行业的套用已习惯于在Unix环境下进行开发和部署。虽然近年来x86伺服器产品技术得到了成熟发展,甚至某些套用x86伺服器已经可以媲美于Unix伺服器,但x86伺服器在安全性和稳定性方面表现出的不确定性,使得用户还没有足够的信心将套用向开放架构迁移。
同时,高昂的迁移成本也导致Unix阵营用户不敢轻易尝试,尤其是关键业务建设方面仍然是Unix伺服器的主要市场。金融、电信等传统行业用户对Unix伺服器的採购忠诚度持续增加,将是未来Unix伺服器市场增长的主要驱动力,并且短时间内Unix伺服器在这些传统行业中的核心地位是x86伺服器所无法动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