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96年USB1.0规範以后,USB-IF(Universal Serial Bus Implementers Forums)又陆续公布了USB1.0 、USB2.0和 USB OTG等几个规範,其中USB2.0的传输频宽达到480Mbps,而USB OTG更使USB装置摆脱了原来主从架构的限制,实现了端对端的传输模式,随着USB规範的不断完善,USB的套用领域也得到了拓展。USB诞生的初衷是简化电脑和其外设的连线,最早是用在键盘和滑鼠上,而现在,USB的套用已经从PC外设跨越到了消费电子产品和通信电子产品领域,最显着的套用是在数位相机等消费电子产品上。
USB OTG标準在完全兼容USB2.0标準的基础上,增添了电源管理(节省功耗)功能,它允许设备既可作为主机,也可作为外设操作(两用OTG)。OTG两用设备完全符合USB2.0标準,并可提供一定的主机检测能力,支持主机通令协定(HNP)和对话请求协定(SRP)。在OTG中,初始主机设备称为A设备,外设称为B设备。可用电缆的连线方式来决定初始角色。图2所示是用第5个ID脚确定默认主机的示意图,两用设备使用新型mini-AB插座,从而使mini-A插头、mini-B插头和mini-AB插座增添了第五个引脚(ID),以用于识别不同的电缆端点。mini-A插头中的ID引脚接地,mini-B插头中的ID引脚浮空。当OTG设备检测到接地的ID引脚时,表示默认的是A设备(主机),而检测到ID引脚浮空的设备则认为是B设备(外设)。系统一旦连线后,OTG的角色还可以更换。主机与外设採用新的HNP,A设备作为默认主机并提供VBUS电源,并在检测到有设备连线时复位汇流排、枚举并配置B设备。OTG标準为USB增添的第二个新协定称为对话请求协定(SRP)。SRP允许B设备请求A设备打开VBUS电源并启动一次对话。一次OTG对话可通过A设备提供VBUS电源的时间来确定(注:A设备总是为VBUS供电,即使作为外设)。也可通过A设备关闭VBUS电源来结束一会话以节省功耗,这在电池供电产品中是非常重要的。例如,在两台蜂窝电话通过连线互相交换信息时,一台连线在电费的mini-A端,是A设备,默认为主机。另一台是B设备,默认为外设。当在不需要USB通信时,A设备可以关闭VBUS线,此时B设备就会检测到该状态并进入低功耗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