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SB Cable
USB Cable是连线计算机系统与外部设备的一个串口汇流排标準,也是一种输入输出接口技术规範,被广泛套用于个人电脑和移动设备等信息通讯产品,并扩展至摄影器材、数位电视(机顶盒)、游戏机等其它相关领域。
基本介绍
- 中文名:USB Cable
- 中文:通用串列汇流排
- 发起:英特尔与微软倡导
- 设计:为非对称式
简介
通用串列汇流排(英语:Universal Serial Bus,简称“USB”)
多媒体电脑刚问世时,外接式装置的传输接口各不相同,如印表机只能接LPT port、数据机只能接RS232、滑鼠键盘只能接PS/2等。繁杂的接口系统,加上需安装驱动程式并重新开机才能使用的限制,都不免造成使用者的困扰。因此,创造出一个统一且支援热插拔的外接式传输接口,便成为无可避免的趋势。
概述
USB最初是由英特尔与微软倡导发起,其最大的特点是支持热插拔和即插即用。当设备插入时,主机枚举到此设备并载入所需的驱动程式,因此在使用上远比PCI和ISA汇流排方便。
USB速度比并行连线埠(例如EPP、LPT)与串列接口(例如RS-232)等传统电脑用标準汇流排快上许多。原标準中USB 1.1的最大传输频宽为12Mbps,USB 2.0的最大传输频宽为480Mbps。近期推出的USB 3.0更从480Mbps提升到5Gbps。
USB的设计为非对称式的,它由一个主机控制器和若干通过集线器设备以树形连线的设备组成。一个控制器下最多可以有5级Hub,包括Hub在内,最多可以连线128个设备,因为在设计时是使用7bit(位元)定址栏位,二的七次方就等于128,一般人说USB连线127个是指连线(某一设备)时需扣除一个连线主机的USB接头,而一台计算机可以同时有多个控制器。和SPI-SCSI等标準不同,USB集线器不需要终结器。
USB可以连线的外设有滑鼠、键盘、游戏手柄、游戏桿、扫瞄器、数位相机、印表机、硬碟和网路部件。对数位相机这样的多媒体外设USB已经是预设接口;由于大大简化了与计算机的连线,USB也逐步取代并行接口成为印表机的主流连线方式。2004年已经有超过1亿台USB设备;到2007年时,高清晰度数字视频外设是仅有的USB未能染指的外设类别,因为他需要更高的传输速率。
现USB标準中,统一为USB 3.0,向下相容,分为:
USB版本 | 速率称号 | 频宽 | 速度 |
---|---|---|---|
USB 3.0 | 超高速 SuperSpeed | 5Gbps | 约500MB/S(5000 Mbit/s) |
USB 2.0 | 高速 Hi-Speed | 480Mbps | 约60MB/S(60,000KB/S) |
USB 1.1 | 全速 Full Speed | 12Mbps | 约1.5MB/S(1,500KB/S) |
USB 1.0 | 低速 Low Speed | 1.5Mbps | 187.5KB/S(192000Bytes/S) |
标準
USB On-The-Go
USB实装论坛(USB Implementers Forum,USB-IF)负责USB标準制订,其成员包括:苹果电脑、惠普、NEC、微软和英特尔。
2001年底,USB-IF公布了USB 2.0规範,与之前的USB 0.9、USB 1.0和USB 1.1一样,该规範完全向后兼容。随后,USB-IF公布了USB On-The-Go(USB OTG,当前版本:1.0a)作为USB 2.0规範的补充标準,使其能够用于在便携设备之间直接交换数据。
USB的连线器分为A、B两种,分别用于主机和设备;其各自的小型化的连线器是Mini-A和Mini-B,另外还有Mini-AB(可同时支援Mini-A及Mini-B)的插口。
技术细节
目前USB支持3种数据信号速率,USB设备应该在其外壳或者有时是自身上正确标明其使用的速率。USB-IF进行设备认证并为通过兼容测试并支付许可费用的设备提供基本速率(低速和全速)和高速的特殊商标许可。
1.5 Mbps 的低速速率。主要用于人机接口设备(Human Interface Devices,HID),例如键盘、滑鼠、游戏桿等等。
12 Mbps 的全速速率。 在USB 2.0之前是曾经是最高速率,后起的更高速率的高速接口应该兼容全速速率。多个全速设备间可以按照先到先得法则划分频宽;使用多个等时设备时会超过频宽上限也并不罕见。所有的USB连线埠支援全速速率。
480 Mbps 的高速速率。并非所有的USB 2.0设备都是高速的。高速设备插入全速连线埠时应该与全速兼容。而高速连线埠具有所谓事务翻译器(Transaction Translator)功能,能够隔离全速、低速设备与高速之间数据流,但是不会影响供电和串联深度。
5Gbps 的超高速速率。相较于现有USB 2.0的480Mbps最高理论速度,USB 3.0可支援到5.0Gbps,是USB 2.0的10倍。若将USB 3.0套用到外接硬碟、随身碟或蓝光烧录机等储存装置,将可大幅缩短资料传输时间。
机械和电子标準
USB信号使用分别标记为D+ 和D- 的双绞线传输,它们各自使用半双工的差分信号并协同工作,以抵消长导线的电磁干扰。
触点 | 功能(主机) | 功能(设备) |
---|---|---|
1 | VBUS (4.75-5.25 V) | VBUS (4.4-5.25 V) |
2 | D- | D- |
3 | D+ | D+ |
4 | 接地 | 接地 |
[编辑]Mini USB接口Mini USB除了第4针外,其他接口功能皆与标準USB相同。第4针成为ID,在mini-A上连线到第5针,在mini-B可以悬空亦可连线到第5针。
触点 | 功能 | 颜色 |
---|---|---|
1 | VBUS (4.4–5.25 V) | 红 |
2 | D− | 白 |
3 | D+ | 绿 |
4 | ID | |
5 | 接地 | 黑 |
[编辑]Micro USB接口
Micro-USB插头
2007年1月4日,USB实装论坛(USB-IF)颁布了Micro-USB的插头标準。该标準将在许多新型智慧型手机和PDA上替代Mini-USB。Micro-USB插头的插拔寿命为10,000次。相比Mini-USB插头来说,它的高度减半,宽度相差无几。OMTP组织最近宣布,Micro-USB将成为移动设备数据和电源的标準接口。
USB版本
Pre-Releases
USB 0.7:1994年11月释出。
USB 0.8:1994年12月释出。
USB 0.9:1995年4月释出。
USB 0.99:1995年8月释出。
USB 1.0 RC:1995年11月释出。
[编辑]USB 1.0
USB 1.0:1996年1月释出。
指定的数据传输速率为1.5 Mbit/s (Low-Speed)与12 Mbit/s (Full-Speed)。无预测及通过检测功能。只有极少数的此类设备出现在市场上。
USB 1.1: 1998年9月释出。
修正1.0版已发现的问题,大部分是关于USB Hubs。最早被採用的修订版。
[编辑]USB 2.0
USB 2.0:2000年4月释出。
增加更高的数据传输速率480 Mbit/s (现在称作Hi-Speed)。根据工程变更通知(Engineering Change Notices|ECN)进一步改进的USB规範。
Mini-B Connector ECN:2000年10月释出。
规範了Mini-B的插头及插座标準。注意不要与Micro-B插头及插座混淆。
Errata as of December 2000:2000年12月释出。
Pull-up/Pull-down Resistors ECN:2002年5月释出。
Errata as of May 2002:2002年5月释出。
Interface Associations ECN:2003年5月释出。
添加新的描述符以便将多重接口关联在在单一设备功能中。
Rounded Chamfer ECN:2003年10月释出。
一项针对Mini-B接口坚固性的建议性、兼容性改进。
Unicode ECN:2005年2月释出。
这项ECN指定了字串可以使用UTF-16LE编码。USB 2.0曾指定可以使用Unicode,但没有指定编码。
Inter-Chip USB Supplement:2006年3月释出。
On-The-Go Supplement 1.3:2006年12月释出。
USB直连(USB On-The-Go)允许两个USb设备不经独立USB主机端直接相互通讯。实际使用中,是其中一个USB设备作为其它设备的主机端。
Battery Charging Specification 1.0: 2007年3月释出。
添加了对充电器(有USB接口的电源适配器)的支持,当供电端(作为充电器的USB主连线埠)和电池连线时,它允许瞬间通过100 mA的电流。如果一个USB设备连线到专用充电器或主连线埠时,最大瞬间电流可达1.5 A。(该文档并未包含在USB 2.0规範中。)
Micro-USB Cables and Connectors Specification 1.01:2007年4月释出。
Link Power Management Addendum ECN:2007年7月释出。
在启用与待机间增加了新的电源模式。当设备处于这个模式时不向其传送指令以减少电源消耗。所以,在启用及睡眠模式间切换要比在启用及待机模式间切换来的快得多。
High-Speed Inter-Chip USB Electrical Specification Revision 1.0:2007年9月释出。
[编辑]USB 3.0
USB 3.0接头
USB 3.0支援全双工,新增了5个触点,两条为数据输出,两条数据输入,採用传送列表区段来进行数据发包,新的触点将会并排在目前4个触点的后方。USB 3.0暂定的供电标準为900mA,将支持光纤传输,设计的“Super Speed”传输速度为5Gbit/s,若採用光纤可达到25Gbit/s。USB 3.0的设计兼容USB 2.0与USB 1.1版本,并採用了三级多层电源管理技术,可以为不同设备提供不同的电源管理方案。Intel的xHCI已经可以支持USB3.0的接口,向下兼容USB2.0的接口。USB 3.0採用新的封包路由传输技术,线缆设计了8条内部线路,除VBus和GND作为电源提供线外,剩余3对均为数据传输线路其中保留了D+与D-两条兼容USB 2.0的线路,新增了SSRX与SSTX专为新版所设的线路。USB 3.0的A接口继续採用了与早先版本一样的尺寸方案,只是内部触点有变化。
USB On-The-Go补充标準
USB On-The-Go Supplement 1.0 :2001年12月发布。
USB On-The-Go Supplement 1.0a :2003年6月发布。
USB On-The-Go Supplement 2.0(当前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