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刘大道:一位知名品牌创始人手记
基本介绍
- 书名:小刘大道:一位知名品牌创始人手记
- 出版社: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
- 页数:151页
- ISBN:9787565005381
- 品牌: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
- 作者:刘天成
- 出版日期:2011年7月1日
- 开本:16
- 定价:25.00
基本介绍
内容简介
《小刘大道(一位知名品牌创始人手记)》为我国当代知名企业家刘天成关于自己和企业成长成败经验与教训的生动总结,书中透露出的对事业的不懈追求,对创新的执着之爱,对企业和员工强烈的责任心,以及丰富独特的人生感悟,读来令人荡气迴肠,感悟深刻,能给创业者以深刻启迪。
作者简介
中国驰名商标“小刘”创始人;中国改革开放后第一代民营企业家;清华大学安徽校友会副秘书长;安徽徽派坚果炒货商会会长;刘铭传两岸交流基金管委会主任;民建合肥市企业家联谊会会长;合肥市政协委员。
图书目录
饥饿教你寻找温饱
生活可能是不快乐的,但是生活中一定有快乐
生活堵上一扇窗,会给你打开一扇门
儿时的苦乐,可能决定将来的事业
生活就像一枚小小的瓜子
有虚荣心不一定是坏事,但没有上进心一定是坏事
诚信就是“不卡人”
名牌不是“要来的”,而是顾客的“奖赏”
错过的不要可惜,没错过的一定要珍惜
用心做事,做事顺心
被骗是可怕的,更可怕的是不知道被骗
示弱,不一定弱;示弱,就是蓄强
求财要方,处事要圆
有德无失
大逆即大顺
别人是自己,自己是别人
快乐需要选择
感恩应该是经常的事
公平不一定合理,合理能体现公平
主动不被动,一切在行动
老闆是“木桶”的底板
学会放下
小就是大
心智是扇窗
为大家做,就是为自己做
生活可能是不快乐的,但是生活中一定有快乐
生活堵上一扇窗,会给你打开一扇门
儿时的苦乐,可能决定将来的事业
生活就像一枚小小的瓜子
有虚荣心不一定是坏事,但没有上进心一定是坏事
诚信就是“不卡人”
名牌不是“要来的”,而是顾客的“奖赏”
错过的不要可惜,没错过的一定要珍惜
用心做事,做事顺心
被骗是可怕的,更可怕的是不知道被骗
示弱,不一定弱;示弱,就是蓄强
求财要方,处事要圆
有德无失
大逆即大顺
别人是自己,自己是别人
快乐需要选择
感恩应该是经常的事
公平不一定合理,合理能体现公平
主动不被动,一切在行动
老闆是“木桶”的底板
学会放下
小就是大
心智是扇窗
为大家做,就是为自己做
文摘
算起来,我步入食品这一行业,已经有20多年了。天天和食品打交道,我却常常会想到饥饿。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如果不是为了减肥节食的话,年轻人能体会饥饿的机会,还真不太多。
然而,在我小时候,饥饿却是经常要面对的现实。
我出身于一个贫困的家庭,小时候家中兄弟姊妹5个,这让父母挑上了沉重的生活负担。原来我家住在合肥郊区义兴镇,从我记事起,搬迁到合肥市逍遥津公园旁边几间低矮破旧的小房子里,靠父亲一个人的手艺生活。虽说与风景秀美的公园为邻,但是我似乎从来都没有认真地欣赏过那里的景色,为什幺?因为生活太艰难。
现在稍稍年轻一些的朋友,可能无法理解我所说的当时的艰难。“艰难”这个词有点抽象,这里我可以举一些例子,供大家体会。
我出生于1962年,在我刚刚懂事的时候,正赶上“文化大革命”进行得如火如茶,这个全国一片红海洋、画饼充饥的特殊时期,可能很多年轻朋友从书本和影视中有一些粗略的了解,但是,如果要真正体会那个时候的生活滋味,没有亲历,却是难以想像的。
“文化大革命”开始以后,学校基本上不开课,我们也就不需要上学了。但是,一个刚刚懂事的孩子,总是闲不住,总想往外跑。人一跑动,消化功能就特别好,所以肚子就空了,饿得心里发慌。
俗话说,鸟饥寻林,人饿找家。这时候就往家里跑,如果没有到吃饭的时候,临时又找不到东西填饱肚皮,表现得特别“猴急”的话,那就免不了挨父母的数落甚至责骂,于是只好眼巴巴地等,等到吃饭的时候快快到来。等待之时,从邻居家里飘来饭菜香,更是把人馋得口水直流,肚皮里更是难受。有时候,看见别人家的烟囱里冒出炊烟,肚子就难受,口水就想流!饥饿,就像疼痛一样,没有经历是体会不到的!
那时候,城里人的口粮是按人口定量供给,大人一个月30斤,小孩子一个月20斤,够不够就这幺多。我家孩子多,就父亲一个人上班,所以口粮常常是月头够不上月尾。有许多次,到了做饭的时候,却不知道米在哪里。等到父亲下班回来,从口袋里抠出两毛钱,我们才去买米回来做饭。平时,菜是很少有的,偶尔有些成菜,就算奢侈了。那时候,我们家常吃的是“酱油拌饭”,样子虽然有点像现在流行的“盖浇饭”,味道可是大不相同的。但是,对那时的我来说,已经是美味了。碗里的米粒吃完了,碗底还会粘些酱油。这可不能浪费,我常常会用舌头把碗上的酱油“扫”得一乾二净。当然,不仅是我,我的兄弟姊妹还有更多像我这样的家庭孩子,都有这种经历和这样的功夫。记得那时大人们常苦笑地看着我们的馋相:呵呵,这样的碗倒是省水,不用刷了!
有一回,好不容易米饭煮好了,却没有菜,那只黑乎乎的酱油瓶也是空的。母亲就给我一毛钱让快去打酱油。那时候,这样的任务我是非常愿意去完成的,因为只有完成任务,才能美美地吃上一顿“酱油拌饭”。记得那一天,中午的阳光打在空蕩蕩的街道,照得饥肠辘辘的我眼前白花花一片。我接过钱精神振奋地拎着酱油瓶拔腿就沖向副食店,装了一毛钱的酱油出来,又是跑,肚子饿,心里就急,跑到半路上,一不留神,“扑通”一下,跌了一跤,酱油瓶也脱了手,只听“叭嚓”一声。我顾不上身上的痛,爬起来赶忙扶瓶子。
瓶子是扶不起来了,它被摔成了好几块,黑乎乎的酱油洒了一地。酱油的香味还竟然引来一只皮包骨头的黄狗。我又急又怕又心疼。眼看只有瓶底那一节,还残留着一些酱油,大约有两三酒盅。这该怎幺办?一家人还等着这瓶酱油吃饭呢!
我知道,这下可是闯祸了。一进家门,就準备挨骂。但是,错已错了,骂也没有用。至今我还清晰地记得一家人当时沮丧的表情。那顿饭味道特别不好,不知道是因为没有酱油拌饭,还是因为心里难受!
那一次,幼小的我真正刻骨铭心地体会到了生活中的无奈和酸楚。我暗暗在心里想:哪一天我们全家能欢声笑语地吃顿饱饭该多好啊!
心里装满艰难,眼里是看不出美好的。现在想来,童年的心灵底片里,没有风花雪月的诗意,没有钟鸣鼎食的奢华,有的只是一天天如影随形的饥饿。偶尔的亮色不过是家里逢年过节或贵客临门时的一顿“佳肴”。但苦难孕育着抗争的种子,饥饿教会了我寻找温饱。正是从小时候起,我开始思考——吃——这一生存问题。这也许是我后来步入食品行业的原因之一吧。P3-6
然而,在我小时候,饥饿却是经常要面对的现实。
我出身于一个贫困的家庭,小时候家中兄弟姊妹5个,这让父母挑上了沉重的生活负担。原来我家住在合肥郊区义兴镇,从我记事起,搬迁到合肥市逍遥津公园旁边几间低矮破旧的小房子里,靠父亲一个人的手艺生活。虽说与风景秀美的公园为邻,但是我似乎从来都没有认真地欣赏过那里的景色,为什幺?因为生活太艰难。
现在稍稍年轻一些的朋友,可能无法理解我所说的当时的艰难。“艰难”这个词有点抽象,这里我可以举一些例子,供大家体会。
我出生于1962年,在我刚刚懂事的时候,正赶上“文化大革命”进行得如火如茶,这个全国一片红海洋、画饼充饥的特殊时期,可能很多年轻朋友从书本和影视中有一些粗略的了解,但是,如果要真正体会那个时候的生活滋味,没有亲历,却是难以想像的。
“文化大革命”开始以后,学校基本上不开课,我们也就不需要上学了。但是,一个刚刚懂事的孩子,总是闲不住,总想往外跑。人一跑动,消化功能就特别好,所以肚子就空了,饿得心里发慌。
俗话说,鸟饥寻林,人饿找家。这时候就往家里跑,如果没有到吃饭的时候,临时又找不到东西填饱肚皮,表现得特别“猴急”的话,那就免不了挨父母的数落甚至责骂,于是只好眼巴巴地等,等到吃饭的时候快快到来。等待之时,从邻居家里飘来饭菜香,更是把人馋得口水直流,肚皮里更是难受。有时候,看见别人家的烟囱里冒出炊烟,肚子就难受,口水就想流!饥饿,就像疼痛一样,没有经历是体会不到的!
那时候,城里人的口粮是按人口定量供给,大人一个月30斤,小孩子一个月20斤,够不够就这幺多。我家孩子多,就父亲一个人上班,所以口粮常常是月头够不上月尾。有许多次,到了做饭的时候,却不知道米在哪里。等到父亲下班回来,从口袋里抠出两毛钱,我们才去买米回来做饭。平时,菜是很少有的,偶尔有些成菜,就算奢侈了。那时候,我们家常吃的是“酱油拌饭”,样子虽然有点像现在流行的“盖浇饭”,味道可是大不相同的。但是,对那时的我来说,已经是美味了。碗里的米粒吃完了,碗底还会粘些酱油。这可不能浪费,我常常会用舌头把碗上的酱油“扫”得一乾二净。当然,不仅是我,我的兄弟姊妹还有更多像我这样的家庭孩子,都有这种经历和这样的功夫。记得那时大人们常苦笑地看着我们的馋相:呵呵,这样的碗倒是省水,不用刷了!
有一回,好不容易米饭煮好了,却没有菜,那只黑乎乎的酱油瓶也是空的。母亲就给我一毛钱让快去打酱油。那时候,这样的任务我是非常愿意去完成的,因为只有完成任务,才能美美地吃上一顿“酱油拌饭”。记得那一天,中午的阳光打在空蕩蕩的街道,照得饥肠辘辘的我眼前白花花一片。我接过钱精神振奋地拎着酱油瓶拔腿就沖向副食店,装了一毛钱的酱油出来,又是跑,肚子饿,心里就急,跑到半路上,一不留神,“扑通”一下,跌了一跤,酱油瓶也脱了手,只听“叭嚓”一声。我顾不上身上的痛,爬起来赶忙扶瓶子。
瓶子是扶不起来了,它被摔成了好几块,黑乎乎的酱油洒了一地。酱油的香味还竟然引来一只皮包骨头的黄狗。我又急又怕又心疼。眼看只有瓶底那一节,还残留着一些酱油,大约有两三酒盅。这该怎幺办?一家人还等着这瓶酱油吃饭呢!
我知道,这下可是闯祸了。一进家门,就準备挨骂。但是,错已错了,骂也没有用。至今我还清晰地记得一家人当时沮丧的表情。那顿饭味道特别不好,不知道是因为没有酱油拌饭,还是因为心里难受!
那一次,幼小的我真正刻骨铭心地体会到了生活中的无奈和酸楚。我暗暗在心里想:哪一天我们全家能欢声笑语地吃顿饱饭该多好啊!
心里装满艰难,眼里是看不出美好的。现在想来,童年的心灵底片里,没有风花雪月的诗意,没有钟鸣鼎食的奢华,有的只是一天天如影随形的饥饿。偶尔的亮色不过是家里逢年过节或贵客临门时的一顿“佳肴”。但苦难孕育着抗争的种子,饥饿教会了我寻找温饱。正是从小时候起,我开始思考——吃——这一生存问题。这也许是我后来步入食品行业的原因之一吧。P3-6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小刘大道:一位知名品牌创始人手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