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腿
美腿涉及腿长、腿身比、大腿围、腿肚围、大腿长、小腿长等因素。
狭义的腿长、真正的腿长学名全腿长,狭义的下肢长、真正的下肢长学名下肢全长。两者皆不易测量,学术上一般採用身高减坐高表示腿长。马氏躯干腿长指数=[(身高-坐高)/坐高]×100,是探讨腿身比最可靠和最具有参照价值的量化指标,为研究腿身比奠定了基础。
用会阴高或身高减坐高表示腿长:同身高,女性腿长大于男性;但由于腿身比与身高正相关,身高越大,腿身比也越大;因此,腿身比和马氏躯干腿长指数的平均值、极端值均为男性略大于女性。
双膝过肩与否、腕线过臀线与否、腕线过会阴与否皆可粗略地判断腿身比,而一字马高举过头例外。
大腿围是经臀股沟点的大腿水平围长,又称为大腿最大围,并非大腿中部围。身高大腿围指数=(大腿围/身高)×100,大腿长围度指数=(大腿围/大腿长)×100;这两项指数女性均大于男性,差异显着;也就是说,女性腿相对粗短,男性相对细长;这与体脂分布的性别差异有关,雌激素抑制脂肪在腹部的囤积,增加脂肪在臀部和大腿的囤积,雄激素则刚好相反。
大腿长是股骨长,股骨是人体最粗最长的长骨。小腿有两长骨,即胫骨和腓骨,通常小腿长指胫骨长,也有文献指腓骨长。国人股骨长于胫骨7-10cm,只有胫骨长加上足高后(即胫骨点高),才能接近或超过股骨的长度。而人类的(胫骨长/股骨长)×100平均只有80多。Crural指数=(胫骨长/股骨长)×100,指数高的人更适于参加跳的运动。大腿短、小腿长可谓之羚羊腿。
基本介绍
- 中文名:美腿
- 马氏指数:[(身高-坐高)/坐高]×100
- 大腿围指数:(大腿围/身高)×100
- Crural指数:(胫骨长/股骨长)×100
腿长
真正的腿长-全腿长
解剖学、人体测量学上严格定义的腿长学名为全腿长,是狭义的腿长、真正的腿长;下肢全长是狭义的下肢长、真正的下肢长。全腿长等于大腿长加小腿长,或下肢全长减内踝高。但由于股骨头深嵌于髋臼内,其顶端不能扪及,故大腿的上端无法準确确定。

由于全腿长不易测量,实际工作中通常使用一些更易测量的数据表示腿长,即广义的腿长,从大到小依次为髂嵴高、脐高、髂后上棘高、髂前上棘点高、大转子点高、耻骨联合高、会阴高、身高减坐高、臀沟高。也有用上述各种立姿高度减去内踝高或外踝高表示腿长的,如脐高减内踝高,髂前上棘点高减内踝高,大转子点高减外踝高,会阴高减内踝高等。学术上一般採用身高减坐高表示腿长。
会阴高
会阴高:亚洲男性平均为78.33cm,亚洲女性平均为71.45cm;欧美男性平均为83.72cm,欧美女性平均为77.14cm。该会阴高数据是左右两侧坐骨结节最下点的连线与正中矢状面的交点至地面的垂距,等于身高减去坐高,略小于耻骨联合下缘高。
靠墙夹书量腿长如图所示,此测量方法所得出的腿长是会阴点至地面的垂距,即会阴高。该会阴高是耻骨联合下缘高,略大于身高减坐高,并非左右两侧坐骨结节最下点的连线与正中矢状面的交点至地面的垂距。
由于不同参考资料中,会阴点可以是左右两侧坐骨结节最下点的连线与正中矢状面的交点,也可以位于耻骨联合下缘。前者测量所得的会阴高其实就是身高减坐高。其次,测量会阴高时,被测者採取立姿,会阴点往往不好确定,活动直尺卡的位置和鬆紧程度对测量结果有所影响。在一些文献中,会阴高数据缺乏参考性。
身高减坐高
坐高是指头顶点(v)至椅面的垂直距离,即头顶到坐骨结节的长度。
测量时必须大腿与地面平行并与小腿间呈直角

坐骨结节在大腿伸直时不易摸到,因为它被臀大肌下缘所覆盖。需用手指沿臀沟向上重按,方可摸到。坐时,臀大肌下缘上移,坐骨结节移至皮下,与凳面接触故易摸到。因此,当人採取坐位姿势时,坐骨结节恰好与凳面接触。也就是说,凳面即为左右两侧坐骨结节最下点所在的平面。综上所述,我们认为,身高减坐高比会阴高更适合表示腿长。
测量时必须大腿与地面平行并与小腿间呈直角,绝对不能直接坐在地面上;因为,坐在凳子上,挺直躯干,大小腿所成角度从90°变为180°的过程中,躯干自然收缩。其次,左右肩胛间的脊柱和骶部保持在一条垂直线上,两处紧靠立柱,绝对不能后腰贴在墙上。
腿长=身高-坐高:亚洲男性平均为78.8cm,亚洲女性平均为72.37cm;欧美男性平均为84.19cm,欧美女性平均为77.74cm。
身高减坐高等于会阴高。该会阴高是左右两侧坐骨结节最下点的连线与正中矢状面的交点至地面的垂距,略小于耻骨联合下缘高。
腿身比
会阴高与身高比例
(会阴高/身高)×100:亚洲男性平均为45.70,亚洲女性平均为44.90;欧美男性平均为47.68,欧美女性平均为47.34。
《AIST人体寸法データベース1991-92》不同身高段的会阴高、(会阴高/身高)×100如表(单位:cm)所示,以供参考:
日本男性 | 日本女性 | ||||
身高 | 会阴高 | (会阴高/身高)×100 | 身高 | 会阴高 | (会阴高/身高)×100 |
162.9 | 72.8 | 44.69 | 150.1 | 65.4 | 43.57 |
164.9 | 74 | 44.88 | 152 | 66.6 | 43.82 |
167.3 | 75.4 | 45.07 | 154.3 | 68 | 44.07 |
169.1 | 76.5 | 45.24 | 156 | 69.1 | 44.29 |
170.6 | 77.4 | 45.37 | 157.4 | 70 | 44.47 |
172 | 78.2 | 45.47 | 158.7 | 70.9 | 44.68 |
173.4 | 79.1 | 45.62 | 160 | 71.8 | 44.88 |
174.9 | 80 | 45.74 | 161.4 | 72.7 | 45.04 |
176.7 | 81.1 | 45.90 | 163.1 | 73.8 | 45.25 |
179.2 | 82.6 | 46.09 | 165.4 | 75.4 | 45.59 |
181.2 | 83.9 | 46.30 | 167.3 | 76.7 | 45.85 |
如图所示:同身高,女性会阴高大于男性;但由于(会阴高/身高)×100与身高正相关,身高越大,(会阴高/身高)×100也越大;因此,(会阴高/身高)×100平均值男性略大于女性。
如图所示,(会阴高/身高)×100极端值男性略大于女性。
(会阴高/身高)×100虽然可以反映出被测者的腿身比,但它在反映身体上下部分的相互比例方面不如马氏躯干腿长指数明确和敏感。因此,学术上广泛使用马氏指数。
马氏躯干腿长指数

马氏躯干腿长指数=[(身高-坐高)/坐高]×100:亚洲男性平均为85.10(中腿型),亚洲女性平均为83.41(亚短腿型);欧美男性平均为90.77(亚长腿型),欧美女性平均为89.16(中腿型)。
马氏躯干腿长指数是检测身体上下部分的相互比例(即躯干与腿的比例)的最可靠和最具有参照价值的量化指标。
《武汉市某高校大学生体型调查研究》(年龄17-21岁),如表所示,以供参考:
马氏躯干腿长指数分型(n:男=582;女=484) | ||||||||||||||
超短腿型 | 短腿型 | 亚短腿型 | 中腿型 | 亚长腿型 | 长腿型 | 超长腿型 | ||||||||
n | % | n | % | n | % | n | % | n | % | n | % | n | % | |
男 | 1 | 0.2 | 38 | 6.5 | 176 | 30.3 | 249 | 42.8 | 93 | 16 | 23 | 4 | 2 | 0.3 |
女 | 5 | 1.2 | 35 | 8.3 | 173 | 40.8 | 153 | 36 | 54 | 12.7 | 4 | 0.9 | 0 | 0 |
韩国、日本、美国学生马氏躯干腿长指数随年龄的变化,如图册所示:
结论
由此可见,用会阴高或身高减坐高表示腿长:同身高,女性腿长大于男性;但由于腿身比与身高正相关,身高越大,腿身比也越大;因此,腿身比和马氏躯干腿长指数的平均值、极端值均为男性略大于女性。
粗略判断腿身比
双膝过肩与否、腕线过臀线与否、腕线过会阴与否皆可粗略地判断腿身比,而一字马高举过头例外。
大腿围
大腿围是经臀股沟点的大腿水平围长,又称为大腿最大围,并非大腿中部围。正确和错误测量方法如图所示:
正确的测量方法——大腿最大围
大腿围:亚洲男性平均为52.89cm,亚洲女性平均为52.79cm;欧美男性平均为59.65cm,欧美女性平均为58.03cm。
我国7-21岁青少年大腿围和小腿围平均值

身高大腿围指数=(大腿围/身高)×100:亚洲男性平均为30.86,亚洲女性平均为33.17;欧美男性平均为33.97,欧美女性平均为35.61。
身高大腿围指数随年龄变化曲线

身高大腿围指数、大腿长围度指数女性均大于男性,差异显着;也就是说,女性腿相对粗短,男性相对细长;这与体脂分布的性别差异有关,雌激素抑制脂肪在腹部的囤积,增加脂肪在臀部和大腿的囤积,雄激素则刚好相反。
小腿围
腿肚围:亚洲男性平均为36.23cm,亚洲女性平均为33.81cm;欧美男性平均为37.81cm,欧美女性平均为35.24cm。
身高小腿围指数=(腿肚围/身高)×100:亚洲男性平均为21.14,亚洲女性平均为21.25;欧美男性平均为21.53,欧美女性平均为21.63。
大腿长
大腿长是股骨长,股骨是人体最粗最长的长骨。小腿有两长骨,即胫骨和腓骨,通常小腿长指胫骨长,也有文献指腓骨长。国人股骨长于胫骨7-10cm,只有胫骨长加上足高后(即胫骨点高),才能接近或超过股骨的长度。而人类的(胫骨长/股骨长)×100平均只有80多。也就是说,我们平常说的运动员、模特或某些人“小腿比大腿长”,一般情况下,只是(胫骨长/股骨长)×100指数比普通人高而已,并不能得出他们胫骨比股骨长。
由于大腿顶端难以找到确定的测点,所以不易进行精确的测量,股骨头顶端虽是一个较好的起点,但探寻困难且不易準确。在《用于技术设计的人体测量基础项目》中,大腿长用“髂前上棘点(is)至胫骨点(ti)的垂直距离”表示,该长度大于真正的大腿长(股骨长)。在体育测量中,大腿长用大转子点高(下肢长B)减去胫骨点高(小腿长A)表示,该长度小于真正的大腿长(股骨长)。在《服装用人体测量的部位与方法》中,大腿长用“腿内侧自会阴点至胫骨点(膝部)的垂直距离”表示,该长度小于真正的大腿长(股骨长)。

大转子点高-胫骨点高:亚洲男性平均为43.37cm,亚洲女性平均为40.97cm;欧美男性平均为43.62cm,欧美女性平均为40.84cm。
[(大转子点高-胫骨点高)/身高]×100:亚洲男性平均为25.30,亚洲女性平均为25.75;欧美男性平均为24.88,欧美女性平均为25.13。
[(大转子点高-胫骨点高)/大转子点高]×100:亚洲男性平均为49.53,亚洲女性平均为50.30;欧美男性平均为47.70,欧美女性平均为48.00。
[(大转子点高-胫骨点高)/胫骨点高]×100:亚洲男性平均为98.12,亚洲女性平均为101.21;欧美男性平均为91.20,欧美女性平均为92.31。
胫骨点高
胫骨点高:亚洲男性平均为44.2cm,亚洲女性平均为40.48cm;欧美男性平均为47.83cm,欧美女性平均为44.24cm。
(胫骨点高/身高)×100:亚洲男性平均为25.79,亚洲女性平均为25.44;欧美男性平均为27.28,欧美女性平均为27.23。
(胫骨点高/大转子点高)×100:亚洲男性平均为50.47,亚洲女性平均为49.70;欧美男性平均为52.30,欧美女性平均为52.00。
小腿长
小腿长即胫骨长,是从胫骨点(ti)至内踝点(sph)的垂直距离;採用间接测量的方法,等于胫骨点高减去内踝高。
小腿长:亚洲男性平均为37.45cm,亚洲女性平均为33.89cm。
小腿长/身高×100:亚洲男性平均为21.85,亚洲女性平均为21.30。
(小腿长/大转子点高)×100:亚洲男性平均为42.77,亚洲女性平均为41.61。
Crural指数=(胫骨长/股骨长)×100,指数高的人更适于参加跳的运动,几乎所有跳跃的动物都有非常高的Crural指数,如跳兔、袋鼠、跳鼠等。大腿短、小腿长可谓之羚羊腿。
Crural指数可作为人或动物生活地区年均气温的衡量指标,低纬度地区的人或动物类群该指数大于高纬度地区的人或动物类群。
不同地区的人Crural指数如图册所示:
男女审美差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