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州市椒江区天主教耶稣圣心主教座堂
椒江是天主教台州教区教务中心。台州教区主教府由主教座堂耶稣圣心堂、神父楼、主教府和其它附属用房,统称男堂;地处台州市椒江区西门路二号。隔街对面为仁慈堂,统称女堂,是原修女院,有修女小堂、住宅、修女工作室和天神会女孩工作间等大批房屋。
椒江原称海门,由于椒江横贯全境,并因江苏省也有海门,而后改称椒江。
椒江是天主教台州教区教务中心。台州教区主教府由主教座堂耶稣圣心堂、神父楼、主教府和其它附属用房,统称男堂;地处台州市椒江区西门路二号。隔街对面为仁慈堂,统称女堂,是原修女院,有修女小堂、住宅、修女工作室和天神会女孩工作间等大批房屋。
李思聪(1864-1930,法籍)1892年来台州。第二年,在海门择地兴建大堂和男堂、女堂等大批附属用房。大堂造型呈哥德式,东西跨度十五米,南北长度三十九点二米,后设更衣所四十七平方米。教堂正面高二十余米;大堂东侧另建钟楼,内有两只口径六十点五公分的古铜钟(钟楼抗日战争初遭日寇炸毁);整体建筑高耸入云,雄伟、精緻、气魄,是当年海门建筑一绝。七十年代初,圣堂遭破坏,大堂中间壮丽的大柱被学校拆除,改为室内运动场。教堂面貌全非。
道光二十年(1894),李又开发海涂,造房出租;并兴造海门海港和三个码头,开通海门与宁波、温州和上海的航运;还开办绣花厂、织袜厂、发电厂,创办诊所学校,为台州教会的振兴和海门的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民国八年(1919),李调往舟山本堂。十九年(1930),在上海病逝;应教友要求,灵柩移至海门,安厝于圣心堂门前台阶下;其墓碑“文革”时被毁。
光绪二十三年(1897),宁波拯灵会第一批六名修女来台,在海门建立起第一个修女分院。三十一年(1905),李思聪建立天神会,收养孤儿,授经传艺;修女教育教友子女,并对外看病传教。
仁慈堂修女院内有一座圣母山,是修女和教友们祈祷、朝圣的地方。民国二年(1913),在山顶上建起一座圣母亭。胡若山主教又增设圣心像、若瑟像和十四处苦路像。山上绿树成荫,景观独好,登高远眺,椒江市景尽收眼底。文革期间,圣母山惨遭破坏。2000年,由教会修复。
民国十五年(1926),台州代牧区成立。胡若山主教在罗马祝圣,第二年上任,设主教府在海门,定海门堂为主教座堂。不久重建主教楼房。
民国十八年(1929),海门堂开办圣心国小,后立案称黄巖县海门私立圣心国小。三十四年(1945),增设中学班。解放后,政府接管改名为育才国小(即椒江实验国小)和椒江第一中学(中学后来它迁)。
民国十八年(1929),海门堂开办圣心国小,后立案称黄巖县海门私立圣心国小。三十四年(1945),增设中学班。解放后,政府接管改名为育才国小(即椒江实验国小)和椒江第一中学(中学后来它迁)。
解放初,椒江男堂房产全被部队占用,后被育才国小占用;主教神父搬至女堂居住。“文革”时,女堂房屋全由椒江第一中学占用。1986年4月,椒江教产陆续退还。1986年圣诞节,教会向学校借用大堂,庆祝了文革后第一个圣诞节。1987年,大堂正式收回,恢复正常宗教活动。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台州市椒江区天主教耶稣圣心主教座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