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宋赵佶闰中秋月帖
《闰中秋月帖》为楷书,宋徽宗赵佶书于宋大观四年(1110年)。凡七行,共六十字。帖文为七言律诗一首,乃中秋赏月即兴之作,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基本介绍
- 中文名:闰中秋月帖
- 作者:赵佶
- 年代 :北宋
- 尺幅:纸本,纵35厘米,横44.5厘米。
- 馆藏地:北京故宫博物院
诗帖原文

闰中秋月
桂彩中秋特地圆,况当余闰魄澄鲜。
因怀胜赏初经月,免使诗人叹隔年。
万象敛光增浩蕩,四溟收夜助婵娟。
鳞云清廓心田豫,乘兴能无赋咏篇。
艺术赏析
该书法帖是故宫博物院所藏赵佶的“瘦金体”《闰中秋月帖》。作品笔画细瘦如“筋”,舒展飘逸,却挺拔有力,气韵生动且不失腴润,更不显稚弱之气,有浓郁的书卷气息。
赵佶的书法,早年学薛稷、黄庭坚,后又参合褚遂良诸家,出以挺瘦秀润,又变化“二薛”(薛稷、薛曜),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观赏作品,可发现,其线条瘦直挺拔,横画收笔带钩,竖画收笔带点,撇如匕首,捺如切刀,竖钩细长,有些连笔字像游丝行空,已近行书。其用笔源于褚、薛,只是写得更瘦劲;结体笔势取黄庭坚大字楷书,舒展劲挺。这种书体从美学的角度讲:丽美之气袭人,婀娜多姿。在古代皇权集中制的时代,一般的情况下,肃穆、庄重、典雅和大气是皇家风格的主要特徵。但是,历史似乎在动荡的宋朝发生了非规律性的扭动,从而造成了皇权和皇家审美标準的大逆转。赵佶荒废朝政、一心沉溺于书画艺术这一事实,推动了他艺术天分的表露和宣洩。而他的美学标準也随着扭动的历史现实化而变得大背传统,形成独特的一种艺术风格。这可能就是宋徽宗“瘦金体”书法形成的历史渊源吧!但是,优秀的艺术流派是以它优秀的艺术价值流传的,艺术的光芒不会因创造者某一方面的缺失而受到因影响。赵佶的“瘦金书”墨迹,优雅之气与瑰丽之气并重,正如岳珂在《宝真斋法书赞》称讚他的书法所言:“金缕之妙,细比毫髮,殆与神工鬼能,较奇逞并于秋毫间。”
作者简介
赵佶(1082-1136),即宋徽宗。赵佶为帝时,政治腐败,民不聊生。靖康元年(1126年)十一月,金兵攻进教城汴梁,赵佶、赵桓以及赵氏宗族、亲属等三千多人都做了金人的俘虏,这就是所谓的“靖康耻”。赵佶在位期间,广揽天下书画人才,让这些人在翰林书画院进行书画研究和创作。当时杰出的书画家如米芾、蔡京、蔡卞等都曾在书画院供职。此外,他还将当时内府所藏的历代书法名迹令龙大渊等人摹勒上石,这就是着名的《大观太清楼帖》,是宋代继《淳化阁帖》之后的又一部重要法帖。他本人对书画艺术有着特别的兴趣,曾同当时几位书画名家一起,将宫中所藏曆代名画重新鉴定、装裱一新并亲为题签。到了宣和年间,他广泛收集民间文物,特别是金石书画,命当时书画院中的书画博士编写《宣和书谱》、《宣和画谱》和《宣和博古图》三部书。其中的《宣和书谱》一书,分门别类记载内府所藏曆代法书名迹1344件,涉及书法家179人。书中的书家小传、书法逸闻、作品品评等都成为后世研究书法史的重要参考资料。
宋徽宗像

赵佶擅长花鸟画。据说他画鸟雀,常用生漆点睛,如小豆般地凸出在纸绢之上,十分生动。他先后描写过各种奇花异鸟,命名为《宣和睿览册》。他也画人物、山水等,皆有不凡造诣。
赵佶于在位期间,过分追求奢侈生活,在位期间,重用蔡京、童贯、高俅、杨戬等奸臣主持朝政,大肆搜刮民财,穷奢极侈,荒淫无度。建立专供皇室享用的物品造作局。又四处搜刮奇花异石,用船运至开封,称为「花石纲」,以营造延福宫和艮岳。竟将父亲留下的当时世界上百分之七十的财产给花光了。他信奉道教,自称「教主道君皇帝」,大建宫观,并设道官二十六阶,发给道士俸禄。在位期间,爆发方腊、宋江等领导的民变。宣和二年(1120年),遣使与金朝订立盟约,夹攻辽国。宣和七年,金军南下攻宋。他传位赵桓(钦宗),自称太上皇。靖康元年(1126年)八月,金太宗再次命东、西两路军大举南下,宋兵部尚书孙傅把希望放在道士郭京身上,妄以“六甲法”破敌,但神兵大败,金兵 分四路乘机攻入城内,金军攻占了汴京。宋钦宗遣使臣何㮚到金营请和,宗翰、宗望二帅不允。靖康二年(天会五年,1127年)二月,金太宗下诏废徽、钦二帝,贬为庶人,北宋灭亡(960年—1127年),二帝被俘北上。后被押往北边囚禁。天会八年(1130年)七月,又将二帝迁到五国城(今黑龙江省依兰县城北旧古城)软禁。到达五国城时,随行男女仅140余人。流放期间徽宗仍雅好写诗,读唐代李泌传,感触颇深。五年后,天会十三年(绍兴五年,1135年)四月,病死于五国城。照当地习俗火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