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宋赵佶楷书夏日诗帖

宋赵佶楷书夏日诗帖

宋赵佶楷书夏日诗帖

《夏日诗帖》是宋徽宗赵佶所书,纸本,楷书瘦金体。纵33.7厘米,横44.2厘米。诗帖钤“政和”连珠方印。曾经清孔昭、许烈等收藏。《式古堂书画汇考》着录。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此诗帖的瘦金体笔势遒劲,伟岸开张,体现了赵佶的独特风格。

基本介绍

  • 中文名:宋赵佶楷书夏日诗帖
  • 尺寸:33.7厘米×44.2厘米
  • 属性:楷书瘦金体
  • 类型:纸本
  • 馆藏地:北京故宫博物院

原文

夏日
清和节后绿枝稠,寂寞黄梅雨乍收。畏日正长凝碧汉,薰风微度到丹楼。
池荷成盖闲相倚,逕草铺裀色更柔。永昼摇纨避繁溽,杯盘时欲对清流。

注释

清和:古代“清和”之意,一为清静平和,多形容国家昇平景象或人的性情;二指天气清明和暖。南朝谢灵运诗云:“首夏尤清和,芳草亦未歇”。清和不是节日,指暮春初夏天气,即农曆三月和四月(农曆夏季的第一个月)的天气情况。古代将农曆四月作为初夏,即夏季的第一个月,别称清和月。曹丕《槐赋》云:“伊暮春之既替,即首夏之初期,天清和而温润,气恬淡以安治”。因此,清和以四月为主。
《夏日诗帖》局部《夏日诗帖》局部
黄梅雨:初夏江淮流域一带经常出现一段持续较长的阴沉多雨天气。此时,器物易霉,故亦称“霉雨”,简称“霉”;又值江南梅子黄熟之时,故亦称“梅雨”或“黄梅雨”。
畏日:《左传.文公七年》:“赵衰,冬日之日也;赵盾,夏日之日也”。杜预注:“冬日可爱,夏日可畏”。后因称夏天的太阳为“畏日”,意为炎热可畏。
碧汉:银河,亦指青天。薰风:和暖的南风或东南风。
丹楼:红楼。多指宫﹑观。
逕:同“径”。
永昼:漫长的白天。
纨:纨扇.
溽:溽暑,指盛夏气候潮湿闷热。

艺术鉴赏

古人评论瘦金体云:“横画收笔带钩,竖画收笔带点,撇如匕首,捺如切刀,竖钩细长而内敛,连笔飞动而乾脆”,又有赞云:瘦金书“金镂之妙,细比毫髮,殆与神工鬼能,较奇逞并于秋毫间。”由此可见对瘦金体书法的艺术成就推崇备至。
《夏日诗帖》局部《夏日诗帖》局部
而在夏日帖中,此时的瘦金书虽未完全成熟,但是风格亦较为稳定。结体重心明确,笔画之间牵丝映带呼应自然。线条清瘦劲健、笔法提按有序、结构大小得体。绢秀而不流于柔弱,清劲而不失抛筋露骨。

作者简介

赵佶(1082-1135),即宋徽宗,宋神宗之子,宋哲宗时封端王。1100-1125年在位。任用蔡京、童贯等人主持国政,穷奢极欲,兴建苑囿宫观,滥增捐税,以致国政日堕,河北、两浙等地都爆发了农民起义。宣和七年(1125)金兵南下,年底,传位与赵桓(钦宗),自称太上皇。靖康二年(1127)被金兵所俘,后死于五国城(今黑龙江依兰)。在位时广收古物和书画,扩充翰林图画院,并使文臣编辑《宣和书谱》、《宣和画谱》、《宣和博古图》等书,对绘画艺术有很大的推动和倡导作用。吹弹、书画、声歌、词赋无不精擅。书法方面自创“瘦金体”。平生着作极多,都散佚无存。存世画迹有《芙蓉锦鸡》、《池塘秋晚》、《四禽》、《雪江归棹》等图。有词集《宋徽宗词》。
宋徽宗像宋徽宗像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宋赵佶楷书夏日诗帖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ailianmeng1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