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岗捻

岗捻

岗捻

岗捻( gang nian),汉字词语。意思是用来点灯、点菸斗、点火的小纸、棉捻等。

编辑本段基本信息

【词语】: 岗捻
【注音】: gang,nian

编辑本段词语释义

基本解释

1. [spill]∶用来点灯、点菸斗、点火的小纸、棉捻
纸捻子
2. [wick]∶经捻或纺在一起的一束纤维,常用棉纱做,利用毛细作用吸油燃烧

详细解释

1. 清 代中叶后,在 安徽 、 江苏 北部和 山东 、 河南 等边境的农民反压迫武装。
《官场现形记》第十六回:“ 庄大老爷 说:‘当过捻子的人,你知道他是甚幺出身?’”
《前言》:“这些故事满腔激情地描绘了捻军英雄斗争的业绩和胜利,歌唱了他们的正义和力量。”
凌力 《星星草》第四章二:“说 僧王 ,道 僧王 , 僧王 是个纸糊将,遇到捻子吓破胆,遇到 遵王 狗命丧!”
2. 用纸、纱等做成的条形或带状物。多作点燃或引火用。
李劼人 《大波》第一部第五章:“拿几根纸捻子来,我要吃烟!”
郭澄清 《大刀记》第十九章:“你们不缴枪,我们就困你个油尽捻子乾。”
顾笑言 《你在想什幺》四:“这时, 房栓 已经把捻儿点着了。”
3. 捻子:用纸搓成的条状物或用线织成的带状物。
沈从文 《生》:“老头子把那捐条搓成一根捻子,插在耳朵边。”
4.亦称"捻军"。清代中叶后,在安徽﹑江苏北部和山东﹑河南等边境的农民反压迫武装。

编辑本段相关资料

岗捻,又名倒捻子、倒黏子、也叫都捻子,山捻等,学名则叫桃金孃,属桃金孃科,常绿灌木,夏开淡红色花,浆果大如樱桃,熟时暗紫色,产于我国福建、广东、广西、海南、台湾等地。其得名之由,盖因其“子如软柿,头上有四叶如柿蒂,食者必捻其蒂,故谓之倒捻子”。又因其子状如乳头,海南别名叫“山乳”(“乳”读若“尼”)。对其茎叶花果的描述,还是古书中来得生动。唐刘恂《岭表录异》:“倒捻子,窠丛不大,叶如苦李,花似蜀葵,小而深紫。”“其子外紫内赤,无核,食之甜软,甚暖腹,兼益肌肉。”宋苏轼《海漆录》卷五云:“吾谪居海南,以五月出陆至藤州,自藤至儋,野花夹道,如芍药而小,红鲜可爱,朴薮丛生,土人云倒捻子花也。至儋则已结子如马乳,烂紫可食,殊甘美,中有细核,并嚼之,瑟瑟有声。”
捻子除了果子可食外,还有多种功用。屈大均《广东新语》云:“子汁可染若胭脂,花可为酒,叶可曲。皮渍之得胶以代柿,苏子瞻名曰海漆。非漆而名为漆,以其得乙木之液,凝而为血,而可补人之血,与漆同功,功逾青黏,故名。取子研滤为膏,饵之又止肠滑。以其为用甚众,食治皆需,故又名都捻。”关于倒捻子的药用功能,他处亦有述及。《辞海》说其根“性平,味苦涩,功能活血通络、收敛止泻,主治风湿痛、腰痛、泻痢等症”。其叶也是治痢良药,《海漆录》说“野人夏秋痢下,食其叶辄已”。苏轼还自述自己的治病经历:“吾久苦小便白浊,近又大腑滑,百药不瘥,取倒捻子嫩叶酒蒸之,焙燥为末,以酢糊丸,日吞百余,二腑皆平复,然后知其奇药也。”可证倒捻子的收涩滋补作用不虚。以倒捻子树皮製胶(或称为漆)的方法,《海漆录》也有言及:“海南无柿,人取其皮剥浸烂杵之,得胶,以代柿漆,盖愈于柿也。”此漆旧时乃用以渍染渔网,漆雨伞、雨帽等,较经久耐用。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岗捻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ailianmeng1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