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修大传
《欧阳修大传》将欧阳修人生经历划分为三个重要时期,以欧阳修联繫民生百事对“道”所作的新解释为纲领,解读和评述了他为人、为政、为学、为文的方方面面,《欧阳修大传》对欧阳修在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和产生的深远影响做了準确、全面、系统的评价,饶有新意。
基本介绍
- 书名:欧阳修大传
- 出版社:中国文史出版社
- 页数:324页
- 开本:16
- 定价:49.80
- 作者:朱安群 徐奔
- 出版日期:2013年2月1日
- 语种:简体中文
- ISBN:9787503438264
- 品牌:中国文史出版社
基本介绍
内容简介
《欧阳修大传》由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
作者简介
朱安群,1934年生,湖北仙桃人。江西师範大学中文系教授。第五、六、七届江西省政协委员,江西省古代文学研究会首任会长,中国作家协会会员。1992年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6年退休。1998—2012年受聘于深圳大学师範学院。着有《文天祥传》、《黄庭坚诗文选译》等,主编和参加主编有《四书五经辞典》、《黄庭坚诗词赏析集》、《中国文学史》、《华夏人文概览》、《岭南近代散文作品选注》等。与徐奔合作编写有《十三经直解·周易直解》、《中华传世经典阅读·周易》、《八大山人诗与画》、《明诗三百首详注》等。
徐奔,1949年2月生,江西南城人。曾任南昌职业大学中文系副主任,江西省古代文学研究会首任秘书长,江西师大文化研究所特约研究员,江西省社科院文化研究部特约研究员,第九、十届江西省政协常委、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参与主编、编写的学术书籍有《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讲(明清近代分册)》、《(金瓶梅)鉴赏辞典》、唐宋词百科大辞典》、《黄庭坚诗词赏析集》、《写作大辞典》、《中国文学名篇鉴赏辞典》、《中国禅诗鉴赏辞典》、《宋词精华分类品汇》、《四书五经辞典》、《江西禅宗文化》、《禅联拾趣》等。
徐奔,1949年2月生,江西南城人。曾任南昌职业大学中文系副主任,江西省古代文学研究会首任秘书长,江西师大文化研究所特约研究员,江西省社科院文化研究部特约研究员,第九、十届江西省政协常委、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参与主编、编写的学术书籍有《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讲(明清近代分册)》、《(金瓶梅)鉴赏辞典》、唐宋词百科大辞典》、《黄庭坚诗词赏析集》、《写作大辞典》、《中国文学名篇鉴赏辞典》、《中国禅诗鉴赏辞典》、《宋词精华分类品汇》、《四书五经辞典》、《江西禅宗文化》、《禅联拾趣》等。
图书目录
前言
上卷欲借高楼望两北——读书应考和从政準备时期
第一章依依故里情 绵绵母教恩
第二章源远流长的家族世系 光前裕后的家教传统
第三章童年少年青年 苦学力学善学
第四章艰难曲折的应试之路 改革考风的初始情结
第五章嵩洛胜境,放情山水 少年俊彦,切磋诗文
第六章涉足政事,即生殷忧 试手创作,初露锋芒
中卷滩惊浪打风兼雨一坎坷而峥嵘的从政前期
第七章任职馆阁,力陈时弊 身履直道,初遭贬谪
第八章贬夷陵,处险如夷 得知交,转忧为喜
第九章国势危机与命运转机 理论精熟与政治成熟
第十章重返馆阁任职 力为革弊鼓呼
第十一章身列谏诤谟猷之位 力尽拾遗补阙之责
第十二章促成庆曆革新 展现峥嵘岁月
第十三章奉使河东,为生民请命 勤撰奏草,为君国分忧
第十四章皇帝转向,新政失败 群邪构陷,恶运降临
第十五章转运河北,按察官吏 代官成德,进退失据
第十六章贬知滁州,宽简施政 寄情山水,醒醉为文
第十七章移知扬州,名重“文章太守”继踵前贤,功昭大郡胜迹
第十八章任职颍州,得师友切磋 结缘西湖,有“终焉之意”
第十九章反顾新政,反思得失 痛失高堂,痛悼战友
下卷野芳虽晚不须嗟——从政后期和归休时期
第二十章重返朝廷,难展夙愿 迭遭挫折,嚮往归耕
第二十一章出使契丹,归来直论天灾人事 奖掖后进,凝成诗文革新伫列
第二十二章主持礼部贡举 改革考风文风
第二十三章权知开封府 充任详定官
第二十四章闻秋声而感衰 思归田而兴咏
第二十五章痛悼梅尧臣 进呈《新唐书》
第二十六章进人枢密院和中书省 整理《集古录》与《思颍诗》
第二十七章位列重臣,扶安社稷 本子人情,参与濮议
第二十八章愤青蝇,请知毫州 倦红尘,嚮往清虚
第二十九章静观熙宁变法,尊重实情 暂停青苗镶钱,体恤百姓
第三十章退休难休,师友过访 余闲不闲,着述编纂
第三十一章巨星陨落 风範永垂
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
上卷欲借高楼望两北——读书应考和从政準备时期
第一章依依故里情 绵绵母教恩
第二章源远流长的家族世系 光前裕后的家教传统
第三章童年少年青年 苦学力学善学
第四章艰难曲折的应试之路 改革考风的初始情结
第五章嵩洛胜境,放情山水 少年俊彦,切磋诗文
第六章涉足政事,即生殷忧 试手创作,初露锋芒
中卷滩惊浪打风兼雨一坎坷而峥嵘的从政前期
第七章任职馆阁,力陈时弊 身履直道,初遭贬谪
第八章贬夷陵,处险如夷 得知交,转忧为喜
第九章国势危机与命运转机 理论精熟与政治成熟
第十章重返馆阁任职 力为革弊鼓呼
第十一章身列谏诤谟猷之位 力尽拾遗补阙之责
第十二章促成庆曆革新 展现峥嵘岁月
第十三章奉使河东,为生民请命 勤撰奏草,为君国分忧
第十四章皇帝转向,新政失败 群邪构陷,恶运降临
第十五章转运河北,按察官吏 代官成德,进退失据
第十六章贬知滁州,宽简施政 寄情山水,醒醉为文
第十七章移知扬州,名重“文章太守”继踵前贤,功昭大郡胜迹
第十八章任职颍州,得师友切磋 结缘西湖,有“终焉之意”
第十九章反顾新政,反思得失 痛失高堂,痛悼战友
下卷野芳虽晚不须嗟——从政后期和归休时期
第二十章重返朝廷,难展夙愿 迭遭挫折,嚮往归耕
第二十一章出使契丹,归来直论天灾人事 奖掖后进,凝成诗文革新伫列
第二十二章主持礼部贡举 改革考风文风
第二十三章权知开封府 充任详定官
第二十四章闻秋声而感衰 思归田而兴咏
第二十五章痛悼梅尧臣 进呈《新唐书》
第二十六章进人枢密院和中书省 整理《集古录》与《思颍诗》
第二十七章位列重臣,扶安社稷 本子人情,参与濮议
第二十八章愤青蝇,请知毫州 倦红尘,嚮往清虚
第二十九章静观熙宁变法,尊重实情 暂停青苗镶钱,体恤百姓
第三十章退休难休,师友过访 余闲不闲,着述编纂
第三十一章巨星陨落 风範永垂
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
序言
欧阳修,字永叔,中年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吉州永丰(今江西县名)人。生于宋景德四年(1007)六月,卒于熙宁五年(1072)闰七月,享年六十六岁。关于欧阳修的平生功业和历史文化地位,同时代人就已经论定他是当代韩愈。的确,他的政治文化贡献,足与韩愈并肩媲美。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可现在对欧阳修的研究,远不及韩愈研究的繁荣和深入。自近代以来,直到十年“浩劫”结束,几乎没有见到像样的欧阳修传记和研究着作。进入新时期,陆续出版了五六种传记和两种年谱,填补了学术上的空白,展示了欧阳修研究的新成绩。令人仍感不足的是,它们未能突破单线型的研究途径。人们通常这样表述:欧阳修是北宋着名的文学家、政治家、经学家、史学家,在许多领域产生过重大影响;他在金石学、谱牒学方面也留下了重要的成果,而以文学上的成果最丰,影响最大。虽提到了多种学科,落脚只在文学家,这限制了人们全面认识欧阳修的眼光,而欧阳修本人也是不喜欢单打一地谈文学的。即使把上述各单项的成就和荣衔叠加在一起,那也只像一串冰糖葫芦或是一个拼盘,未能综合地展现其人的总体形象。未能在一个巨大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网路上对他作为一代文化宗师的光辉业绩和深远影响作整体的定位与全面的评价。
欧阳修是在宋代崇文轻武、国势失衡、催发神圣忧思的社会条件下成长起来的文化英才。正是他这样的英才,能在庆曆时期的政治变革中发挥着促进者、支持者、鼓舞者的作用;在宋代的学术丕变中发挥着疑经惑传、促进流、保持尊严的起点。传统知识分子的使命,是为维护社会稳定而推行纲常伦理,歌功颂德,“以愚黔首”。欧阳修在终极目的上,当然也是维护王朝稳定,但他不是“守常”,而是“异众”。他不能像王安石那样,“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无视一切既成规範,多方面冲击传统。他的冲击力度不及王安石,可贵的是在)十击中做了先行者。政治上他採取的路径是批评,是谏诤,是“与天子争是非”,通过揭示社会的弊端,呼唤改善黎民的处境,以缓解社会危机;学术上对汉唐训诂之学展开怀疑和反思,创作上扭转西崑体的华靡、太学体的艰涩,走上“本于人情”、“切于事实”的平易近人之路,都是对当时僵化风尚和陈旧价值观的抵制和反拨。当时的人文环境是“累年以来,风教废坏,士无廉耻之节,官多冒滥之风”,“天下纪纲隳坏,皆由上下因循”。所谓因循,就是抱庸俗无聊心态,随波逐流,无所怀疑,无所担当,有依例升官的逍遥,无拯救时弊的热情。处在这样的一张网中,欧阳修坚守大节,保持自己的人格尊严,体现自我的人生价值,对习惯势力和庸俗无聊的生存状态进行抵拒,对社会责任自觉地进行担当。不少有识之士是拯救受挫走向逍遥,欧阳修却屡遭困踬,也不道遥,“果敢之气,刚正之节,至晚而不衰”。。从他身上我们可以吸取勇于担当的热情因子,来培育抵拒庸俗、无聊的抗体。基于此,我们坚信,为欧阳修立传,具有垂範世人的意义。
庾信《哀江南赋》说:“潘岳之文彩,始述家风;陆机之辞赋,先陈世德。”欧阳修怎样成长为一代文化宗师?在叙述他的生平事迹之前,也该“先陈世德”与“家风”。他真正认识故乡,深入接触家族的谱牒世系,是在四十六岁护母归葬吉州永丰的时候,本书就从这里开始着笔。
欧阳修是在宋代崇文轻武、国势失衡、催发神圣忧思的社会条件下成长起来的文化英才。正是他这样的英才,能在庆曆时期的政治变革中发挥着促进者、支持者、鼓舞者的作用;在宋代的学术丕变中发挥着疑经惑传、促进流、保持尊严的起点。传统知识分子的使命,是为维护社会稳定而推行纲常伦理,歌功颂德,“以愚黔首”。欧阳修在终极目的上,当然也是维护王朝稳定,但他不是“守常”,而是“异众”。他不能像王安石那样,“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无视一切既成规範,多方面冲击传统。他的冲击力度不及王安石,可贵的是在)十击中做了先行者。政治上他採取的路径是批评,是谏诤,是“与天子争是非”,通过揭示社会的弊端,呼唤改善黎民的处境,以缓解社会危机;学术上对汉唐训诂之学展开怀疑和反思,创作上扭转西崑体的华靡、太学体的艰涩,走上“本于人情”、“切于事实”的平易近人之路,都是对当时僵化风尚和陈旧价值观的抵制和反拨。当时的人文环境是“累年以来,风教废坏,士无廉耻之节,官多冒滥之风”,“天下纪纲隳坏,皆由上下因循”。所谓因循,就是抱庸俗无聊心态,随波逐流,无所怀疑,无所担当,有依例升官的逍遥,无拯救时弊的热情。处在这样的一张网中,欧阳修坚守大节,保持自己的人格尊严,体现自我的人生价值,对习惯势力和庸俗无聊的生存状态进行抵拒,对社会责任自觉地进行担当。不少有识之士是拯救受挫走向逍遥,欧阳修却屡遭困踬,也不道遥,“果敢之气,刚正之节,至晚而不衰”。。从他身上我们可以吸取勇于担当的热情因子,来培育抵拒庸俗、无聊的抗体。基于此,我们坚信,为欧阳修立传,具有垂範世人的意义。
庾信《哀江南赋》说:“潘岳之文彩,始述家风;陆机之辞赋,先陈世德。”欧阳修怎样成长为一代文化宗师?在叙述他的生平事迹之前,也该“先陈世德”与“家风”。他真正认识故乡,深入接触家族的谱牒世系,是在四十六岁护母归葬吉州永丰的时候,本书就从这里开始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