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州
中国先秦时代的地理区域划分单位,东汉以后开始作为行政区划。三皇五帝时代(公元前2607-2110年,参见本百科词条“三皇五帝年表”,下同)即有九州,即彼时将天下分为九个“州”。
基本介绍
- 中文名:州
- 外文名:State
- 拼音:zhōu
- 部首:川
- 五笔:YTYH
- 笔画数:6
- 笔顺编号:434242
- 结构:单一结构
- 造字法:会意
- 词性:名词
拼音笔画
拼音:zhōu
部首:川
五笔:ytyh
笔画数:6
笔顺编号:434242
笔顺读写:点撇点竖点竖
注释译文
“州”字从“川”,从“丶”,“川”指归向大泽大海的水流,如黄河、长江、淮河等;“丶”字音义同“主”,意为“入住”、“进驻”。“川”与“丶”联合起来表示“住到河边”(在河边建筑有城墙抵挡洪水的城市)、“住在水中”(在平地和洼地上建筑有城墙抵挡洪水的城市)。
在远古之时,“住到河边”、“(汛期)住在水中”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等到一种防止水患的新技术发展起来才能实现——那就是筑城技术。有了城墙的保护,人们才能在原地坚守家园,安全渡过汛期。我国方形城市大量兴起的时代在公元前2600 年至公元前2100 年的龙山文化时代。
中原地区的平粮台古城(筑城时代在公元前2500 年)、四川成都平原的宝墩古城(筑城时间在公元前2500 年)、浙江余杭的良渚古城(筑城年代在公元前2607 年)、山西南部临汾盆地的淘寺早期小城(面积和宝墩古城相当,筑成时间也在公元前2500 年)、陶寺中期大城(面积和良渚古城相当,筑城年代当在公元前2200 年)等都建筑在河流边上,城市用水都从城边的河流引入。
文献记载的三皇五帝都居住在河流边上,甚至连神话中的“天都”也建筑在银河边上。二十八宿南方中央的“七星”,又名“天都”。“天都”即“天城”。《晋书·天文上》:“天汉起东(西)方,经尾、箕之间,谓之汉津。……在七星南而没。”
请注意,古代城市多建在水流的北岸,“水南为阴。水北为阳”,故我国城市多名“阳城”,如“伏羲都淮阳”。
上面提到的“天都”在银河之北,故也是“阳城”。《路史》:“(伏羲)因水居方而置城邑。”清代张澍稡集补注本《世本》之《氏姓篇》云:“天皇(伏羲)封弟娲于汝水之阳,后为天子,因称女皇。”从这两则引文可以看到:作为“人类始祖”的伏羲女娲(公元前2400 年-公元前2370 年)都在河流边上建城。这种河边(或汛期的水中)居住形式就叫做“州”,城市边的河流和汛期时包围城市的大水则叫做“洲”。
历史沿革
先秦时期
中国分为“九州”的时间在人皇时代(公元前2550 年-公元前2520 年)。
这时“州”的划分,更多地体现为地理意义,政治意义相对较弱。
《三皇本纪》:“(人皇)兄弟九人,分长九州,各立城邑。”
《华阳国志》之《巴志》篇引《洛书》曰:“人皇始出,继地皇之后,兄弟九人,分理九州”。
人皇时代的“九州”亦称“九囿”,或《诗经》所称的“九有”。传说禹治水以后,也将天下划分为九州,这应当是对三皇时代九州体系的继承。也有舜时天下分为12州之说,这可能与天皇(公元前2607 年-公元前2575 年)划分天下为五方十二部的制度有关。
秦汉三国时期
秦朝建立以后实行郡县制,无州之设定。
汉武帝为加强中央集权,于元封五年(前106)创部刺史制,将全国分为13个监察区。监察区名为州,州设刺史。除13州之外,另在三辅(京兆、右扶风、左冯翊)、三河(河内、河南、河东)、弘农7个郡设司隶校尉部,与州同级,由中央直辖,主管京师附近地区,与13州合称14部州。
西汉的州只是监察区,还不是真正的行政区域。真正的行政区域还只是郡、县两级,郡太守直接与中央政权联繫,不必通过州一级。
东汉末年,州由监察区变为行政区,成为郡以上的一级行政区划,形成州、郡、县三级制。全国仍为13州,相当于现行的“省”一级行政单位。这种制度前后延续了四百年左右的时间。
魏晋南北朝时期
这段时期,州的面积不断缩小,数量不断增加:
三国时魏有十二州,吴有三州,而蜀只有一州。
西晋初年全国分为十九个州,末年增至二十一个州。
南北朝时,州的範围逐渐缩小,南北方合计有五六十个州。
至南北朝末期,州已经增加到三百多个,相当一部分州已经有名无实了。
隋唐宋元时期
隋炀帝时为郡县二级制。
唐高祖又改郡为州。全国共有三百几十个州。以后中国曆朝不再设郡。
唐代的大州称为府,仍为州级。自从在边境设立节度使后,节度使发展成为州之上、道之下的行政区。
宋太宗太平兴国二年(977),尽罢天下节镇所领支郡,从此全国诸州直辖于中央,州的长官称知州事,简称知州。
辽代诸州有节度州、刺史州之分,分别置节度使和刺史。
金代的州隶属于路,分节镇州、防御州、刺史州3类,以节度使、防御使、刺史为长官。
元代的州有的属于路,有的则属于省,即直隶州。
明清时期
明清时又改州为府,所以有“兖州府”、“扬州府”等名称。
明代的州有直隶州和属州之分。直隶州上隶于京师或各布政使司,地位视府;属州上隶于府,地位视县。州的长官也称知州。
清承明制,直属于布政使司(省长)的州称直隶州。直隶州有属县,是相当于府一级的地方行政区。隶属于府的州,称散州、属州,是相当于县一级的地方行政区划。直隶州和州的长官都称为知州。
现代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在苗族、藏族、回族等少数民族地区设自治州,行政地位在省以下、县以上。县级以上带“州”或“洲”的城市名称中,除了“株洲市”和“满洲里市”用“洲”以外,其他一般皆用“州”。
国外其他国家
州是联邦制国家的组成单位。
在美国、瑞士和澳大利亚,宪法中列举了中央政府的权力,除此以外就是各州政府的权力;在加拿大和德国,中央和州这两级政府的权力都有宪法条文分别具体规定。
在联邦制国家中,州的实际权力相差很大。例如:美国由50个州组成,宪法规定,除国防、外交、外贸、高等司法、保全和州际商业调节等由联邦政府负责,其他所有权力由各州政府行使;瑞士有22个州,各州都有自己的宪法以及立法、行政和司法机构。
详细解释
【名】
会意。“州”字从“川”,从“丶”。“川”指归向大泽大海的水流,如黄河、长江、淮河等;“丶”字音义同“主”(见《汉语大字典》袖珍本第17页),意为“入住”、“进驻”。“川”与“丶”联合起来表示“住到河边”、“(汛期)住在水中”。
本义:建筑在河流边上,有城墙防御洪水的城市。或建筑在平地、洼地上的有城墙防御汛期洪水的城市。
引申义:一级行政区划。
说明:一,远古人类防御洪水灭顶之灾的唯一办法是居住在台地、高地上,用水需要肩扛手抬,很不方便。后来发明了筑城技术,就下到低地,靠近河流居住,可以就近取用河水。万一发生河水泛滥,或附近虽无河流,但遇到暴雨袭击,则或关闭城门抵御洪水,或男女老少集中居住到城内台地上避水。所以,“州”的概念与城市的兴起有关。我国田野考古学所称的“龙山文化时代”(公元前2600 年-公元前2000 年)就是一个城镇时代,大量城市拔地而起,一个城邦就是一个国家,有所谓“天下万国”。《史记》说黄帝设左右大监,监于万国。那时的城市都建筑在河流边上。后引申为行政区划名,有所谓的“九州”、“十二州”。二,《说文》称“水中可居曰州”。这里所说的“州”很像岛屿,但又绝对不会是岛屿,所以只能是指汛期的水中可居地,即城堡。三,如果说“洲”是城市所依傍的河流,那幺“洲”就有了“流域”的意思。因为一条水流旁边不会只建设一座城市,而会有一串城市。每座城市都会有依附于它的乡村和农田。这些城市和乡村的人口都依赖所流经的河川提供的城市生活生产用水和农田灌溉用水。
水中可居曰州。——东汉·许慎《说文》
字亦作洲。
在河之州。——《诗·周南·关雎》。毛本作“洲”。
中国古地方行政区划名。相传禹治水后,分其领域为九州。历代多有兴废。民国废州。有些地名仍沿用。
昔,尧遭洪水,民居水中高土,故曰九州。——《说文》。按,即禹贡之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也。舜分青为营州,分冀为幽州,并州,即虞书十二州也。禹平水土,还为九州。
跨州连郡。——《三国志·诸葛亮传》
南越中数州。——唐·柳宗元《柳河东集》
虚吏白州。——唐·柳宗元《童区寄传》
守州城者。——《资治通鉴·唐纪》
中国古代户籍编制单位。
州,国也。——《广雅》
二百一十国为州。州有伯。——《礼记·王制》
五党为州。——《周礼·大司徒》。注:“二千五百家。”
晋于是乎作州兵。——《左传·僖公十五年》
虽州里行乎哉。——《论语》。郑注:“万二千五百家为州。”
州十有二师焉。——《书大传》。注:“州凡四十三万二千家。”
里十为州。又,术十为州。——《管子·度地》
周代国名。
姜姓。故域在今山东省安丘县东北。
偃姓。故域在今湖北省监利县。
姓。州姓。
古籍解释
《康熙字典》
【寅集中】【巛字部】州 ·康熙笔画:6 ·部外笔画:3
〔古文〕𠄓𠃕𠛏𣧓《唐韵》《正韵》职流切《集韵》《韵会》之由切,𠀤音周。《说文》水中可居曰州。周绕其旁,从重川。昔尧遭洪水,民居水中高土,故曰九州。一曰州,畴也,各畴其土而主之。《广雅》州,殊也,浮也。《春秋·题辞》州之为言殊也。《释名》州,注也。郡国所注仰也。《玉篇》九州也,时也,宫也,居也。《书·舜典》肇十有二州。《传》禹治水之后,舜分冀州为幽州幷州。分靑州为营州。《疏》禹贡治水之时犹为九州,今始为十二州。左传云:昔夏之方有德也,贡金九牧,则禹登王佐,还置九州,其名盖如禹贡。《禹贡》冀、兖、靑、徐、荆、扬、豫、梁、雍。《周礼·夏官》九州:扬、荆、豫、靑、兖、雍、幽、冀、幷。《尔雅·释地》冀、豫、雝、荆、扬、兖、徐、幽、营,九州。《疏》禹贡有靑徐梁,无幽幷营,是夏制。周礼有靑幷幽,无徐梁营,是周制。此有幽徐营而无靑梁幷,疑是殷制也。《史记·孟子传》驺衍言中国名赤县神州。赤县神州内自有九州,禹之序九州是也。不得为州数。中国外如赤县神州者九,乃所谓九州也。
又《周礼·地官》五党为州。《注》州二千五百家。《论语》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
又国名。《春秋·桓五年》州公如曹。《传》淳于公如曹。《注》淳于,州国所都。城阳淳于县也。《括地誌》密州,安丘县东三十里古州国,周武王封为淳于国。
又邑名。《左传·昭三年》郑伯如晋,公孙段相晋侯,曰:子丰有劳于晋,余闻而弗忘,赐女州田。《注》州县,今属河内郡。
又《春秋·成七年》吴入州来。《注》楚邑,淮南下蔡县。
又《史记·楚世家》考烈王元年,纳州于秦。《注》南郡有州陵县。
又姓。《左传·襄二十一年》州绰出奔齐。《注》晋大夫。
又《尔雅·释畜》白州驠。《注》州,窍。《疏》谓马之白尻者也。
又与洲通。◎按《说文》引《诗·周南》在河之州,今文作洲,古通。
又叶专于切,音朱。《易林》鹯鸠徙巢,西至平州。遭逢雷电,霹我葺庐。
又《周礼·地官》五党为州。《注》州二千五百家。《论语》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
又国名。《春秋·桓五年》州公如曹。《传》淳于公如曹。《注》淳于,州国所都。城阳淳于县也。《括地誌》密州,安丘县东三十里古州国,周武王封为淳于国。
又邑名。《左传·昭三年》郑伯如晋,公孙段相晋侯,曰:子丰有劳于晋,余闻而弗忘,赐女州田。《注》州县,今属河内郡。
又《春秋·成七年》吴入州来。《注》楚邑,淮南下蔡县。
又《史记·楚世家》考烈王元年,纳州于秦。《注》南郡有州陵县。
又姓。《左传·襄二十一年》州绰出奔齐。《注》晋大夫。
又《尔雅·释畜》白州驠。《注》州,窍。《疏》谓马之白尻者也。
又与洲通。◎按《说文》引《诗·周南》在河之州,今文作洲,古通。
又叶专于切,音朱。《易林》鹯鸠徙巢,西至平州。遭逢雷电,霹我葺庐。
相关词语
佐州、子州、淄州砚、专州、自治州、子州支父、州官、州长、州花、州城、州府、州郡、中州韵。
行政政区
中国民族区域自治行政区。除伊犁哈萨克自治州为副省级行政区之外,其它自治州为地级行政区。
中国古代的九州有:幽州、青州、扬州、交州、荆州、冀州、并州、雍州和益州。
部分联邦制国家的一级行政区。如美国的州(state)相当于中国的省,比较出名的州有:
California加利福尼亚州
Florida佛罗里达州
Indiana印第安纳州
Kansas堪萨斯州
Louisiana路易斯安那州
New York纽约州
Ohio俄亥俄州
Pennsylvania宾夕法尼亚州
Texas德克萨斯州
Washington华盛顿州
等等。
方言
zhōu
潮汕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