祈祷(闻一多创作现代诗)
《祈祷》是近代爱国主义诗人闻一多于1927年创作的一首现代诗。此诗引用了许多典故及古代帝王将相的事迹,历数了中国历史上无数的仁人志士、英雄豪杰,突出了诗人对民族的热爱及对现实社会的迷惘,在讚美中华文化的悠久与灿烂的同时,不忘反思历史,呼唤民族复兴。全诗语言庄严肃穆、蕴意深远,诗句的排比、对仗也用得非常贴切。
基本介绍
- 作品名称:祈祷
- 创作年代:1927年
- 作品体裁:现代诗
- 作者:闻一多
- 作品出处:《死水》
作品原文
祈祷
请告诉我谁是中国人,
启示我,如何把记忆抱紧;
请告诉我这民族的伟大,
轻轻的告诉我,不要喧譁!
请告诉我谁是中国人,
谁的心里有尧舜的心,
谁的血是荆轲聂政的血1,
谁是神农黄帝的遗孽。
告诉我那智慧来得神奇,
说是河马献来的馈礼2;
还告诉我这歌声的节奏,
原是九苞凤凰的传授3。
请告诉我戈壁的沉默,
和五岳的庄严?又告诉我
泰山的石霤还滴着忍耐4,
大江黄河又流着和谐?
再告诉我,那一滴清泪
是孔子弔唁死麟的伤悲5?
那狂笑也得告诉我才好,——
庄周,淳于髡6,东方朔的笑7。
请告诉我谁是中国人,
启示我,如何把记忆抱紧;
请告诉我这民族的伟大,
轻轻的告诉我,不要喧譁!
作品注释
1.荆轲:战国末年卫国人,公元前227年刺杀秦王未遂后被杀。聂政:战国时韩国人,以任侠着称,公元前397年刺死韩相侠累,继而自杀。
2.河马献来的馈礼:传说伏羲氏时,有龙马出于黄河,背负“河图”;有神龟出于洛水,背负“洛书”。《易·繫辞上》:“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
3.九苞凤凰:即凤凰。古有“凤有六象九苞”的说法。“六象”是就外形而言的,“九苞”则是就内在而言的。
4.石霤(liù):滴下的水。《汉书·枚乘传》:“泰山之商穿石。”
5.孔子弔唁死麟:据史书记载,鲁哀公十四年春,哀公郊外狩猎,武士捕获一怪兽不认识,回来后请孔子观察,孔子视之曰:“麟也。”以袖掩面,涕泪湿袍,叹曰:“吾道穷矣!”因为麟在古时被视为瑞祥之兆,孔子有感于仁兽被捕而叹天下大道不行,因此伤悲。
6.淳于髡(kūn):战国时齐国稷下人,以博学、滑稽、善辩着称。
7.东方朔:西汉辞赋家。
创作背景
1927年的中国社会处于大动乱、大分化、大改组的时期,诗人的思想陷于矛盾之中:“国家主义”能否兴邦治国?目睹国民党反动势力凭藉武力,夺取政权,大革命遭受失败,闻一多作为一个爱国主义诗人,虽看不清国家的前途、革命的道路,但他对新军阀篡权的现实社会,却保持着清醒的认识,认为“那不是我的中华”,写下了这首满怀深情的爱国主义诗篇。
文学赏析
《祈祷》首先是一首满怀深情的爱国主义诗篇,诗的中心意义就是激赏中华民族的伟大、中华文化的悠久与灿烂。诗人历数了中国历史上无数的仁人志士、英雄豪杰、智慧贤达,表达了一种对中华文明的炽热的情感。
同时,诗歌也流露出作者在呼唤民族文化复兴之际的沉痛的现实感受。自从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社会、中国文化又始终处于西方社会、西方文化的威慑之中,在这样一个大的文化思潮的背景下,闻一多在热烈地讚颂中国文化的同时依然保持着清醒的头脑和敏锐的现实主义意识。他分明意识到,中国古老的文化毕竟老得僵硬了,所有的辉煌都成为遥远的历史,不再可能复活,但他坚持弘扬民族文化、抵御外来侵略。诗人难以掩饰他由此而产生的迷惘和痛苦。诗歌自始至终响彻着这样的话:“请告诉我谁是中国人”,它那鲜明的情感色彩与它在意义上的蹊跷费解形成了强烈的反差效果。但是,闻一多偏偏要这样顽固地追问,可见,他所谓的“中国人”并不是一般的“国籍”概念,而是他心目中的能够称得上黄帝后裔的俊杰。“中国人”就是如痴如醉地热爱民族文化、捍卫中华传统的人,而他所观察到的“同胞”却太怯弱太卑下了,他们完全没有能力肩负起复兴中国的重任。
全诗还表现了闻一多在迷惘悲观中执着追求、苦苦寻觅的探索精神。诗歌几乎全是由祈使句与疑问句组成,生动地传达出了诗人努力摆脱疑惑、反抗绝望的挣扎过程。“祈祷”原是宗教术语,是凡人向上苍祈求,表达心愿。“祈祷”是人生痛苦之使然,“祈祷”是对人间力量绝望的结果;但“祈祷”终究还是有所希望,特别是渴望那种来自于冥冥之中的超自然威力的降临,从这没有希望的世界重新製造出希望来。这或许就代表了闻一多那无可奈何的挣扎。
名家点评
现代诗人何其芳:闻一多先生又有这样一节诗:“请告诉我谁是中国人,/谁的心里有尧舜的心/谁的血是荆轲聂政的血,/谁是神农黄帝的遗孽。”这一节诗都是每行四顿。每行最后一顿的字数并不一样:第一行是三个字,第四行是两个字,第二行第三行就都是一个字。但是,这两行的句法和调子仍然和五七言诗不同。五七言诗的句法是五个字或七个字为一句,而且每句的最后一顿总是读时声音延长,近于歌咏的调子;这两行诗的句法完全不是五七言体,最后一顿虽说是一个字,但整个句子仍然是说活的调子,这就和这首诗的基本调子还是统一的和谐的了。(《关于现代格律诗》)
江苏教育学院中文系主任江锡铨:在《祈祷》的开头,我们读到了相似的诗句:“请告诉我谁是中国人,启示我,如何把记忆抱紧,/请告诉我这民族的伟大,轻轻的告诉我,不要喧譁!”在意犹未尽的激动与陶醉中,诗人又惟恐惊扰了“五千年的记忆”的静谧与沉思。这是从茫茫尘境,从芸芸众生的心灵深处升华出来的、神秘而久远的理想诗境。(《中国现代文学论丛》)
云南师範大学教授余嘉华、熊朝隽:若是我们再把《死水》集中《一个观念》《发现》《一句话》《祈祷》《死水》等诗合起一读,更能看到闻一多的爱国情绪简直像座“火山”,既烧得他痛苦焦急,又燥发出光和热。他从历史里看出了诗,要把五千年的中国的记忆抱紧,将中国看作是“一道金光”,“一股火”,如“绚缦的长虹。”因此,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把中国遭踏得满目疮痍的时候,他“迸着血泪”的追问“我的中华”在那里?在这激愤的心情下,他看到西单旁的臭水沟,触发了他写出ㄍ死水》名篇,把那些粉饰“假中华”的人们和现象作了透底的揭示,也在《祈祷》中满怀深情的写出:“请告诉我谁是中国人,/启示我,如何把记忆抱紧/请告诉我这民族的伟大,/轻轻的告诉我,不要喧华!”诗人虽然对满目疮痍的旧中国感到愤慨,但他并没有失去信心,反而意识到中国总有一天是要奋起的。(《闻一多研究文集》)
作者简介
闻一多(1899—1946),原名闻家骅,号友三,湖北水人,1912年考入北京清华学校,1916年发表《二月庐漫记》。五四运动中积极参加学生运动,被选为清华学生代表,出席在上海召开的全国学生联合会。1920年,发表第一篇白话文《旅客式的学生》。新诗集《红烛》《死水》是现代诗坛的经典之作。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祈祷(闻一多创作现代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