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经布

经布

经布

经布,分广义和狭义两个概念。广义的经布指把棉花纤维即熟花纺成线后,再经过拐线、煮线、络络(方言读làoào)子、走绺儿、扦镶杼、镶布、掏缯、扦织杼、拴机子、织布等一系列工序。狭义的经布则专指从走绺儿到拴机子几道专有“机匠”操作的工序。

基本介绍

  • 中文名:经布

经布历史

布是由经线和纬线相交叉而织成的。本文说的经布,专指用传统木织机手工织布。
经布,分广义和狭义两个概念。广义的经布指把棉花纤维即熟花纺成线后,再经过拐线、煮线、络络(方言读làoào)子、走绺儿、扦镶杼、镶布、掏缯、扦织杼、拴机子、织布等一系列工序。狭义的经布则专指从走绺儿到拴机子几道专有“机匠”操作的工序。
20世纪50年代以前,冀东农村基本上是一家一户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一年的春种、夏管、秋收等农业活儿主要是由男劳力承担,而一些家务如纺线织布、缝补浆洗这类活计则由妇女操办。男耕女织,是当时农村社会生活的普遍现象。
农村的女孩子,十来岁练习纺线,十三四岁学习织布。纺线织布是农村妇女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

经布流程

工具

经布包括纺线备料、狭义经布和织布三个阶段。现主要介绍纺线的纺车和织布机,其他工具比较简单,文中遇到时再作介绍。
纺车
过去农家纺线用木製纺车。纺车由车架(包括底、立柱)、纺轮(包括纺车轴、纺车翅儿和纺车把手)、纺车梃、纺车脑袋等组成。纺车脑袋包括拘子、拘、锭子及锭子轱辘。“拘子”和“拘”是纺车脑袋上固定锭子的两个部件。“拘”用竹片和揻弯的箭桿做成,竹片顶住、箭桿拉住锭子末端。“拘子”用箭桿从中间砸绵软后拧上劲揻过来,从锭子中间拦住并将锭子固定在纺车脑袋上。还有一根围绕纺轮并把它和锭子轱辘连线起来的弦子。弦子相当于连线主动轮和从动轮的皮带,系双股鞈线打蜡製成。在往锭子轱辘上套弦子时,要把弦子交叉一下,以改变锭子轱辘的转动方向。
织机
农家传统的织布机为木製,由机(身)架、机楼子、媳妇脑袋、乘(shèng)子、呈弓、踩机板、滚巴轴、坐机板、缯、杼等构成。机架,是榫卯结构,长5尺左右、宽3尺左右、前高后低(前后高低差1尺左右)的木製框架,其相关部位安装、放置机楼子、乘子、滚巴轴、踩机板等部件。乘子,木轴两端榫卯结构各安装6根乘子翅,架在机架立柱的凹槽中,轴上缠绕经线,翅用以挡经线不下滑,并用其控制乘子转动,输送经线。机楼子,略微倾斜安装在机架的顺樑上,用以吊呈弓、架“媳妇脑袋”。呈弓,是安装织杼的框架,左右分别连线滚巴轴上的“机胳臂”,滚巴轴架于下面顺牚的凹槽中,防止呈弓左右摇摆并与其协调联动。杼,是用细竹篾攀结夹在上下两副竹劈中,竹篾间隔略大于经线直径,经线分别从中穿过,固定于呈弓中。每织一根纬线,后拉呈弓,用缯将纬线克密实。缯,两个为一副,用绳线连结而成分开经线的工具。上下线环套连线,分别缠绕固定在两个细竹竿或木棍上。两个杼用绳线分别吊在“媳妇脑袋”的前后两端,下面用绳线分别连线左右两个踏板。随着踏板交替踩下,一个杼将隔一挑一的一半经线上拉,另一个杼将另一半经线下拉,经线上下分开,呈弓前推,织布梭在缯后引线从中穿过。卷布轴,安装在机架顺樑上的立柱圆孔中,可以转动,用以卷布。卷布轴中间开1厘米宽、1厘米深、1.5尺长的槽,用箭桿将布边压入槽中后,开始卷布。卷布轴的右手边,开两个长方形的透眼,穿入与之配套的方木,再穿入右顺梁内侧预置的一排(似梯子形状)方孔某孔中,固定卷布轴,拉紧已织成的布和经线。脚踏板,一副脚踏板一端分别连线杼,一端开圆孔分别穿连鬆动地固定在机架下面的横牚上,交替踩踏,用以向下拉杼,分开经线。坐机板,架于机架的后端,两端开豁口,分别卡在立柱露出的榫卯上,用以坐织布人。别桿,弯柄一端按一个榔头,柄上右侧栽3个~4个木橛。榔头顶在上顺梁与前立柱交接处,柄搭在机楼子下面的横牚上,用木橛卡住乘子翅,以固定乘子。交桿,两根光滑的圆木棍,两端均钻孔,用绳线连线,两棍间隔15厘米左右,交叉分开隔一挑一的经线。
织布机示意图

备料

搓布介
顾名思义,布介是棉花到布的中间介质。搓布介就是把棉花搓成中空、圆柱形的棉花捲(如图),用以纺线。摊开“棉花瓜子”,扯成七寸长,三四寸宽的“布介胎儿”,即薄棉花片儿。将棉花片横向放在“布介板儿”上,拿一根箭桿儿同向压在棉花片儿上,然后掀起棉花片儿的长边裹住箭桿儿,把棉花片儿搓成捲儿,抽出箭桿儿,即“布介”。一般20根(含一根腰儿)布介扎成一把。

布介

纺线
纺线前,要调试纺车,先试弦子的鬆紧度,不能太松或太紧。太松丢转,做无用功不出活;太紧绕动纺车费劲。再转动纺车轮看锭子直不直,如不直,则需校正锭子使其直。
纺线人盘腿坐在纺车前,右手食指伸进纺车把手的圆眼儿里,顺时针方向转动把手,把手转动一周,纺轮转动一周,通过纺车弦子使锭子轱辘逆时针快速转动。左手捏着“布介”接上锭子上的线头,随着锭子转动使“布介”随即被缠在锭子上的线头绞住,左手顺势向后拉“布介”,棉花就拉出了线。待线拉到一定长度(大体为左臂长度)时将纺车停顿,稍微按逆时针方向迴转,将缠在锭子尖上的线退回,随即按顺时针方向转动把手,将这段线注到锭子上。右手继续顺时针方向转动纺轮,左手接着往后拉布介成线,拉到一定长度再把线注到锭子上,如此循环往复。为使线穗子整齐,底儿平、肚儿圆、一头尖,在“拘子”前面给锭子戴上一个直径约4厘米、中间钻孔的“葫芦片儿”。20根“布介”纺完就纺成一个“线穗子”,纺完后连同葫芦片一起退下,收起线穗子再把葫芦片按上。

拐线

即用“拐子”把线穗子拐成“拐子线”。“拐子”由“拐子梃”(长一尺八九寸)和两个“拐子头”(约四寸长)组成的长“工”字形的拐线工具。拐线时先把线穗子插上“锭桿儿”。锭桿儿是用竹筷子将圆头削成锭子一样的细尖儿,插线上穗子眼儿里,防止线穗子滚动时把线转乱。找出线穗子的线头贴在拐子梃上用手攥住,摇动拐子,另一只手捋着线往拐子两头递线。这样来回不断地递线,缠完三四个线穗子就把线头?(kuì)线上绺上,退下来即成“拐子线”。

煮线

也叫浆线。煮线即用麵粉给线上浆,使线光滑结实,方便扦杼,掏缯。经布的经线均经过煮线上浆。
煮线时,先把线浸入小米或白玉米米汤,轻轻揉搓一遍,使米汤把线浸透。将小麦麵粉和成麵团,放在水中反覆揉搓洗涤,最后剩下的是麵筋,无麵筋的麵粉都洗到了水里。将洗去麵筋的麵粉水倒进米汤锅里烧开了,再把浸过米汤的线放在锅里煮一开,然后捞出线把浆水控乾。锅中换上净水,再把控乾的线放在平屉上蒸十几分钟。蒸好的线套在“煮线桿子”(晾线专用的松木桿子或竹竿)上晾晒,晾到多半乾时就开始扽(dèn方言读dùn)线,即用一只手伸展开揽着线往下扽,另一只手则不停地理顺着套在煮线桿子的线绺儿,使其理顺不瞎,互不粘连,为下步络线打好基础。

络线

也叫络络子。络子是木製,由两个中间开孔的十字牚连线4根腿的缠线工具,恰似4根腿的盆架(如图)。
络子
与络子配伍的是“络线嘴”和“旋风儿”。络线嘴儿是把比手指略细的铁棍儿弯成直角,两边一长一短,短边(也有木製的)顶端碾细钉入一木墩上,长边与木墩平行,用以穿络子。旋风儿(如图)是一个木轴的两端各安装交叉的两个翅条,用线绳将8个翅尖儿来回襻索固定,翅间距相等,与另一面翅条交错,每根翅条对应对面两翅中间。另备一个一底二柱的架,柱上端作凹槽,用以架旋风儿。
络子络子
旋风儿
络线时,要按照所经布的尺寸,把经线分到若干个络子上,即每个络子几两线。比如要经10尺1勾(稍儿长)、500根头(布幅1.5尺)的四个布,煮16斤线,就把16斤线分到20个络子上,每个络子该8两线。因为煮过的线有了“浆力”,份量略重,每个络子络的线也应适当重些。络线时,络线嘴儿和旋风儿分别置于络线人左右,把煮过的拐子线套在“旋风儿”上,把活线头儿缠绕固定在络子腿上。右手握穿入络子牚间的箭桿,顺时针方向转动络子,左手拿蹭上蜡的布头把线裹上,将线理顺光滑缠到络子上。

经布(狭义)

狭义的经布指织布人协助机匠从走绺儿开始,经过扦杼、镶布、陶缯等工序,把经线理顺好拴到织布机上。机匠一般为经布的专职手艺人,备有经布架子(两根竹竿,两条细线,一串儿“经眼儿”)、木橛(十几根)、绞桿、大杼、勾子(多为竹耙齿儿,也有柳木棍儿的)等专用工具。

走绺

走绺,就是把络子上的经线按所经布的总长和布幅宽度,放开理顺,并按“稍儿”长抹墨划记号。稍儿长即“一勾”布的长度,一般为10尺,1个布为4勾40尺。机匠按布幅和总长,计算摆放络子的个数和挂线木橛的个数及间距。需要算两笔账,一是根据布幅宽,即经线的总根数能被络子数的二倍整除来确定一次摆放的络子数。经线依次在木橛上挂一个来回,经线根数是络子数的二倍,整除后所得商即走几个来回。如计画布幅宽为1.6尺,经线需520根,準备20个络子,一个来回是40根头儿,13个来回就够520根。如计画布幅宽为1.5尺,需经线500根,準备25个络子,一个来回50根头,10个来回就够500根。一是根据所经布的总长度计算木橛个数和橛间距。一般1勾布10尺,橛间距定为20尺。如经10个布,总长为400尺,除以20等于20,即需要钉布橛20个,单方10个,另加死橛1个。依次在木橛上挂经线一个来回,正好是400尺。
有时所经布是若干个零半个或1勾,总长除以橛间距不能整除,则採取加减线橛的方法。若零半个布,则在原计画线橛外加钉1个线橛;若零1勾布,则最后在两排线橛中间部位,加1个橛间距10尺的线橛再奔交橛。如果经线总根数除以走绺趟数不能整除,则最后採取减线或加线的方法,满足经线的总根数。若摆置20个络子,经500根头的布,走12个来回是480根头,再走1个来回多20根头,则最后从死橛处减去10根线,网个疙瘩挂在死橛上,其余10根线去交橛“使交”后回返死橛结束走绺。
在平整光滑的土地上,按计算的结果钉两排木橛,另在其中一方后退1.5尺左右钉1棵死橛。在远离死橛的一侧中间钉交橛两颗,摆放络子和经布架(如图)。经布架上挂两行纽扣般大小的玻璃环或铁丝环,称“经眼儿”,每个“经眼儿”相距三四寸。每个“经眼儿”里穿一根经线。确定挂绺和送绺各2人。机匠将络子上的经线逐根穿过经布架上的经眼,网个疙瘩由送绺人送到死橛一方挂到死橛上。接着,机匠理顺经线由另一个送绺人将经线送到死橛对面,由挂绺人挂到边上的线橛上。如是依次将经线挂到所有线橛上。挂完一遍,开始“抹墨(方言读mì)儿”,即按半个布或1勾布在挂好的线绺上抹颜色记记号,方便每个织布人织够一定数量剪下。机匠“使交”后直接把“交”挂在“交橛”上。所谓“使交”,即机匠将经线逐根弯环,同向交叉,挂在交橛上,使经线成为隔一挑一的两排。然后,按第一次挂绺的反顺序送绺,挂绺。挂到死橛继而按正顺序,使完交再按反顺序,直至到死橛够布的总长度,“走绺儿”宣告结束。
死橛后退的1.5尺,作为拴机子用,叫“机头”,织成1尺左右的布带0.5尺的线穗,可作手巾。最后的线橛到交橛大体1勾长的线叫“了机头”,织成的布与“机头”均归置机户所有,机匠由置机户管一顿饭。这两部分的线均在布总长度以外。
走完绺由机匠打线轱辘,也叫绕线团。先用绳线把“交眼”穿好,从“交橛儿”上摘下经线绺儿绕在手上,边绕边走,一直绕到“死橛儿”为止。一机子织的布多,可以绕两个线团。一人抱着第一个线团跟着机匠走,机匠绕第二个线团。
走络示意图走络示意图

扦相杼

扦杼,即把经线依次扦入杼缝中。扦杼分两次,第一次扦“相杼”,第二次扦“织杼”。“相杼”比“织杼”大,方便操作,由机匠置备。把线团放在一块平板上,从线团中心将“交眼”掏出三四尺长的一段,用一块直毛的皮子(毛朝里)把线绺裹上,放线上团跟前用槌布石将直毛皮压住,用一副两端有孔的“交桿”(非走绺的交桿)分别插入“交眼”里,两端用绳线连线。乘子放于地面,将离端点近的一根交桿暂时绑缚在左右对应的“乘子”翅儿上。以与地面平行的另一组“乘子”翅儿为支架,摆放“相杼”,用带豁口的竹籤将经线按顺序一根根分离分别扦入相杼竹篾的缝隙中,使所有经线各就其位,防止互相纠缠。扦杼时需要特别注意每一根经线与杼缝的次序必须彼此对应,不得错位。
相布
全部线套扦入相杼后,用一根光滑的小木棍依次穿过扦入相杼的线套。线套理顺平整后,把木棍儿放在“乘子”上,再将“乘子”放在“乘子”架的凹槽里,转动“乘子”一周把穿着线套的木棍儿压住。线团与“乘子”相对应,用竹籤将“乘子”与相杼之间的经线理顺平整,卷到“乘子”上。此后,需要把经线的交点,即交桿从相杼与线球之间移到相杼与乘子之间。用线绺或木棍从相杼与乘子之间的第一个交桿眼里穿过,撤掉相杼与线球之间相应的交桿,经线的交点自动移至相杼与“乘子”之间。再用线绺穿过相杼与乘子之间另一个交眼,抽出相杼与线球之间的另一个交桿,再将两根交桿插入替出两个线绺。这样交桿便在相杼与“乘子”之间了。
用竹籤横着分段将经线划平理顺,卷到“乘子”上,划平一段卷一段。每卷六七尺,可视情况调节左右两边经线的鬆紧度,即在两层经线间经线松的一边酌情夹上一段芦苇桿儿或细箭桿儿。经线接近缠完,就把“死橛儿”上的线环剪开,退下相杼,并把上下线分别成活扣儿,以防脱落散乱。
掏缯
掏缯,即把两层经线分别穿入缯的上下环中。掏缯前先用高粱秫秸做个缯架,缯架横樑与乘子等宽,两根立柱分别绑在移至地上的乘子翅儿上,立柱高度以缯的高度为準(1.5尺~2尺),把缯吊在缯架上。机匠坐在乘子一侧,负责陶缯;助手坐在对面,负责递线。从右边开始,机匠右手食指从缯的上环伸过去,助手把一根上线递过来,机匠接过线放于左手攥住;右手食指再从缯的下环伸过去,助手把下线递过来,机匠接过线夹在左手的另一个指缝儿里。待掏过数十根经线后按上下线各理顺成一绺,成活扣儿,以防脱落。这样分批依次将上下线分别穿过缯的上下环,直到递完为止。
扦织杼
织杼平放在乘子翅儿上临时固定。从右边开始,每条杼缝里依次扦入上下线各一根。每扦过数十根经线便将线绺理顺好(不再分上下线)个活结儿,以防脱落。扦完织杼后就用与织布机配套的一副小交桿换下镶布用的大交桿,两端用绳线联结。
拴机子
拴机子也叫吊机子,是狭义经布的最后一道工序。将安装乘子的立柱垫高一块砖,使织布机略微倾斜;机楼子安在机身当中;“媳妇脑袋”架在机楼子上;主要部件安放好以后,把乘子安放在乘子架上,把织杼、缯和交桿一起从乘子下绕过上横樑,再绕过机楼子的下横樑,把织杼镶进吊好的“成弓”里,用机闸板将其固定好,此后将缯上面4根绳线分别拴在“媳妇脑袋”对应的四个翅儿上,缯下边的4根绳线通过“小鱼儿”栓到踩机板上。“小鱼儿”是两根五六寸长的木棍儿,两端由绳线分别与缯相连,当中各拴一根绳子连线两个踩机板。“成弓”两端用绳子吊在机楼子上,尔后将“机胳膊儿”插入成弓的嵌槽里,再将机胳膊儿顶端两个孔眼儿里的细绳分别拴在成弓的框板上,用鸡骨别棍儿将线绳摽好,机胳膊儿的另一端与滚巴轴的“蚂蚱腿儿”相接,使织杼与滚巴轴连成一体了。将杼上经线与卷布轴上的拴布穗(即上次织布的“机头”)分组系在一起,如没有“机头”,可以将死橛上剪下的疙瘩散开,分组索系在箭桿上,箭桿入卷布轴是的凹槽,将其转动一周,压住箭桿,用机摽子将卷布轴卡住后调试机子。看看缯是否水平,踩脚踏板试两个缯开的交口够不够,成弓吊的平不平,其上口、下口是否划杼,这不仅关係到穿梭是否顺利,还直接影响到织成布的质量,直到机子各部件调试到得心应手为止。

织布

机子调试好便可织布(如图)。一般由有织布经验的人先织,理顺平整好分组拴系的经线。上家织的布到足够的“墨儿”(几勾、几个)时,就由下家的“压裹幅”,即下家从“墨儿”开始织到2尺左右,上家便将所织的布从“墨儿”上剪开退下。下家就把“压裹幅”的这块布卷到布轴上接着织。这样依次织下去,直到“了机”。一般新学织布的人,安排在最后“了机”时让其上机子织布,以免当中把机子弄出毛病(主要是怕弄瞎了“交口”)影响下家织布。家机布分干线布和水线布两种。
织布机
干线布
织布前要先备纬线,即注“穗分儿”。把长6厘米左右的苇子筒儿(称“穗分儿”皮)插在纺车锭子上,把锭桿插入线穗子眼中,找出外边的线头儿,缠在苇子筒儿上。右手摇动纺车,左手理线往穗分儿皮上注线,叫注“穗分儿”。“穗分儿”为中间肚大的纺锤形,最大直径以能在梭膛里自由转动为度。用香粗细的圆竹棍穿过“穗分儿”皮嵌入梭膛里,将线头从梭眼儿里引出即可穿梭织布了。干线布梭小于水线布梭,尺寸见《抠梭》一节。
织布人坐在坐机板上,踩下一只踩机板,上下两层经线由缯分开交口,向前推成弓,交口的一半则到杼后,由杼后的交口穿梭引纬线。左脚踩下左踩机板,左手向前推成弓,右手持梭从右边穿向左边,左手撒开成弓接住梭,右手接住成弓向后克紧纬线;右脚踩下右踩机板,右手推成弓,左手持梭穿向右边,右手撒开成弓接住梭,左手接住成弓向后克紧纬线。如此循环往复穿梭引线,便织成布。
水线布
织前先缠“膛穗”。用葫芦片或赛璐珞(化学製品)板磨成长2.5厘米左右、最宽处1.5厘米左右、瓜子形的片,宽的一端钻0.8厘米左右的孔,称“膛穗脐”。孔中拴一段线,与线穗子线头接在一起,把箭桿插入孔中。一手捋线,一手边单向转动箭桿,边把线斜向缠在箭桿上,形成长16厘米左右、腰粗4厘米左右、形似枣核的膛穗。扒出膛穗脐,把线从里边牵出一段,缠于膛穗腰。
织布前,把膛穗用清水洇透,挤出余水。将膛穗线头从里面塞于梭的穿线孔,从外面用嘴吸出,然后用梭梃固定于梭膛内。水线布与干线布的织法是一样的。二者不同处在于:织干线布的梭较小;织水线布的梭大且纬线是浸湿了的“膛穗”,重量远远大于干线梭。习惯织干线布再改织水线布,要通过实践,逐步适应。水线布比干线布光滑平整,尤其是伏天织的水线布更密实、耐磨。
织布时为防止纬线穿过经线时把两边的经线拉向中心而使布面变窄,还要用“幅撑子”把布面撑起来。“幅撑子”是用宽1寸左右、长2尺左右的竹片製成,两端包铁皮锉出尖。织布时将“幅撑子”以铁尖支在临近杼的布两侧,“幅撑子”成为弓形,用它的张力保持布面的幅宽。另备有蜡桿儿和杼刷子。蜡桿儿是一根2尺左右长的扁方木条,宽的一面涂黄蜡,用其逐段在缯前蹭经线,使经线光滑,过缯时顺流。杼刷子一般是用一绺猪鬃插于子弹壳里然后将细脖砸扁,剪齐猪鬃。用其沾少许棉籽油,刷沾在杼上的绒毛。
家机布从兴盛逐渐衰落。自然经济时期,农家自种棉花,自纺线,自己织布,自给自足。计画经济时期,实行布票计画供应棉布,定量分配棉花,自纺自织的原材料有了局限,家机织布逐渐衰落。20世纪60年代后,机织棉布定量供应,各种化纤布进入市场,用作缝製衣服被褥的家机布逐渐退出人们的生活领域。农村用机纺棉线经“褥蒙子”曾兴盛一个时期,很受民众欢迎。褥蒙子是把棉线染成各种颜色,巧妙搭配,织出各种条纹,蒙在褥子正面,卷被褥时露在外面,既美观又保护褥面。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农家多铺上了“炕被”、毛毯等,不再用褥子卷被,褥蒙子失去了使用价值,逐渐被淘汰,将退出历史舞台。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经布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ailianmeng1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