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万亩水杉林

万亩水杉林

万亩水杉林

万亩水杉林所在地叫做嵇圩林场。这里南临高邮湖,北接宝应湖,东与宝应县隔湖相望,总面积11000亩,其中林地10432亩,水面548亩。20世纪80年代以前,这里是一片柴滩,生长着茂密的芦苇,由于入江水道改变了水系,芦苇逐步退化。1983年,金湖县在这里建立了林场,因地得名称为嵇圩林场。

基本介绍

  • 中文名:万亩水杉林
  • 别名:嵇圩林场
  • 总面积:11000亩
  • 水面:548亩

介绍

建场以来,先后投资500多万元对柴滩实施改造,抬田造林,林渔林粮结合,水、陆、空立体开发,从此,昔日的荒滩上崛起一座绿色长城。俯瞰林场,万亩森林纤陌纵横,郁郁葱葱。

看点

安宜古城

告别喧嚣的城市,来到这僻静的森林,漫步林间小道,听鸟鸣虫嘶,看栖禽相戏,闻草木芬芳,您会感受到一种回归自然,返朴归真的境界。那一排排挺拔苍翠的池杉、水杉就象一列列威武的士兵,护卫着这片土地。万亩森林之下静卧着一座古城?安宜城。这座安宜古城就是今天的宝应县城的前身。相传秦统一中国后,在全国推行郡县制,在今天盱眙马坝以东设定东阳县;汉代时,东阳县一划为二,在今天金湖县涂沟镇唐港以东设定平安县。平安县城就在嵇圩林场範围内。到南朝时,为抵御北朝的侵略,又在汉代平安县县域,设定安宜县,县治就驻在平安县城的旧址,平安城就此改为安宜城。安宜城的规模与形制,已无从知晓。但是,从史书上的零星记载里,从它所处的战略位置上以及它所留下的一些隐隐约约的遗蹟中,可以想像出安宜古城当年的风光。安宜城紧靠大运河的前身??邗沟,是南北交通要冲,可以北上山阳(今淮安)入淮河,也可以南下广陵(扬州)入长江。处在战略要地的安宜城,官府衙门,商肆店铺,行旅客栈,鳞次栉比;交易集市,商贾云集,熙熙攘攘,市声鼎沸,一派繁华盛景。
然而,好景不长,隋朝末年,山东章丘的杜伏威率众反隋,统军南下,进军江都,途经安宜与隋军遭遇。防守安宜的隋军士兵,以土城为掩护,历经数日,顽强抵抗,终因孤城无援,最终失守。城内横尸遍地,血流成河,满眼断壁残垣,瓦砾一片。有古诗《送皇甫冉往安宜》描写了安宜城被毁数年后的情景:“江皋尽日唯烟火,君向白田何日归。楚地兼葭连海回,隋堤杨柳映堤稀。津楼故肆生秋草,山馆空城闭晓晖。若问行人与征战,使君双泪定沾衣。”唐统一天下后,在运河以东的白田重新设定安宜县,再后来移到了今天的宝应县城城址,从此安宜古城便湮灭在历史长河之中。

鸟类的天堂

万亩水杉林独特的环境和气候,构筑了鸟类的天堂。林间和枝头到处穿梭、栖息着大量候鸟,主要有白鹭、苍鹭、黄鹂、黑腰燕、黄嘴鹦鹉、鸬鹚等,它们靠捕食沟塘中的鱼虾繁衍生息,每年春夏之交在此交配、繁育后代,到初冬时节带着儿女一起南迁。茂密的森林、遍地的杂草以及广阔的芦苇荡又是獐鸡、野鸭、野兔、蛇、鳖、龟的理想家园。当您沐浴在这天然的氧吧之中,尽情呼吸这新鲜的空气,吐故纳新,洗净肺腑,让躁动的心灵在这树叶的婆娑声中和婉转的鸟鸣声中,渐渐地平息下来,感悟人生的真谛,享受这一刻的自由和宁静。

荣誉

万亩水杉林的美景曾吸引全国文联组团来此採风,外国留学生也专程来此观光。温家宝总理等中央领导和省市领导来此参观后,也讚许有加。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万亩水杉林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ailianmeng1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