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食物酸硷性
食物的酸硷性是根据食物完全燃烧后产生的灰分溶于水后溶液的酸硷性划分的,酸性食品是指食品灰分溶于水后溶液呈酸性的食物,硷性食品是指食品灰分溶于水后溶液呈硷性的食物。酸硷食物摄入不平衡有使血液pH值偏离正常值範围的倾向,但人体内的体液缓冲系统可以很好地抵消这种倾向,维持血液酸硷度始终维持在7.34-7.45之间。
基本介绍
- 中文名:食物酸硷性
基本概念
在体内分解代谢后,最终产生酸性物质的食品称为酸性食品(或酸性食物,或成酸食品)。常见的酸性食物有:猪肉、牛肉、鸡肉、鸭肉、鱼类、乳酪、奶油、各种畜禽类、各种蛋及蛋製品、大米、麵粉、酒类、甜食类等。

在体内经过分解代谢后最终产生硷性物质的食品叫硷性食品(或称硷性食物、或称硷食品)。常见的硷性食品有:蔬菜、水果、豆类及其製品,其中包括杏仁、椰子、海带、柠檬、洋葱、豆腐等。
正常人体液维持着比较稳定的酸硷度,呈中性、弱硷性,用PH值表示,酸硷度正常範围是7.35~7.45。由于人体存在着很完善的调节机制,所以能维持酸硷平衡状态。
体液的pH值
人体的体液呈弱硷性,血液的pH值在7.35-7.45之间。
血液总是能够将pH值稳定在7.35-7.45这样的範围以内,靠的是缓冲溶液。通过各种缓冲溶液,人体将体液调节到相对稳定的状态。当摄入食物引起极微小的pH值改变时,缓冲溶液很快使其恢复至正常範围内,而且只有在这样的环境中机体才能正常工作。血液的pH值会被严格限定在7.35~7.45之间,比这酸是酸中毒,比这硷是硷中毒。酸中毒和硷中毒都是必须接受专业治疗的严重疾病。这在正常人身上是不会发生的。我们常说有很多所谓“酸性体质”的人,其血液已经是酸性,恐怕这种情况也只能在濒死的人身上检测到了。因此可知,短期内的几顿食物不可能改变正常人血液的酸硷度。若长期的、大量的、单一的摄入酸性食物,才会造成肾脏长期高强度工作后负担过大,调节酸硷能力下降,这也是我们不推荐的。
不可否认,硷性食物中有很多食物是我们生活中必须要广泛摄取的,尤其是蔬菜和水果,但据此来否定酸性食物实在是无稽之谈。不说这些花里胡哨的理论背后是不是有一些行销理念,就单为我们的健康来考虑,拒绝酸性食物就是拒绝健康。作为酸性食物的穀物自然是我们的主食,蛋是最优质的蛋白质来源,植物油虽然能量高,但维生素A、D、E、K都是脂溶性的,植物油可以协助我们的身体吸收,更何况很多植物油的不饱和脂肪酸是我们身体不可或缺的。肉也好、鱼也罢,虽然有着很多禁忌,例如高血脂的人群应限制肉类的摄入,而高嘌呤的人群对海鲜比较敏感,但它们也都是我们食谱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尤其是孕妇和发育期间的小孩,不吃鱼和肉,成天吃所谓的硷性食物对孩子的成长很不利。还有富含蛋白质、油脂和磷脂的豆类,如果信了那一套多吃硷性食物理论的,连豆类都不能多吃,难道真就打算靠牛奶来保证每天的蛋白质需求吗?每天只摄入酸性食品确实有着很多的问题,但是只吃硷性食品,营养不良的风险便会有所提升。酸性食物和硷性食物之间,根本不存在谁优谁劣的问题,如何组成一个营养丰富的平衡食谱才是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