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体质酸硷性

体质酸硷性

体质酸硷性

酸性体质基本观点:人体体液的pH值处于7.35~7.45 的弱硷状态是最健康的,但大多数人由于生活习惯及环境的影响,体液pH值都在7.35 以下,他们的身体处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亚健康状态,这些人就是酸性体质者。

该观点内的体液概念十分模糊,因为人不同的体液的pH值是不尽相同的。对于健康人群来说,我们的血液总是能够将pH值稳定在7.35-7.45这样的範围以内。而唾液pH值是6.0-7.5。胃酸则属于强酸。

11月2日,美国的“人体酸硷体质理论”之父罗伯特·欧·杨被美国法庭判处赔偿1.05亿美元,并当庭承认“酸硷体质理论”是个骗局。

基本介绍

  • 中文名:体质酸硷性
  • pH值:处于7.35~7.45 
  • 由于:生活习惯及环境的影响
  • 唾液:pH值是6.0-7.5

主要观点

酸性体质基本观点:人体体液的pH值处于7.35~7.45 的弱硷状态是最健康的,但大多数人由于生活习惯及环境的影响,体液pH值都在7.35 以下,他们的身体处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亚健康状态,这些人就是酸性体质者。有研究表明,当pH值降低0.1(即体液偏酸)时,胰岛素的活性就下降30%,免疫细胞功能降低,神经的敏感性下降,内分泌及机体许多重要功能将发生紊乱,癌细胞更易生长扩散,红细胞及血小板易发生聚集等。
体质酸硷性

现代医学驳斥

针对流行的“酸性体质是生病的根源”等说法,现代医学专家从根本上否认了“酸硷体质”说法,称医学界尚无“酸硷体质”的说法。
北京中关村医院皮肤科副主任医师苏明山和清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消化内科副主任医师董行运介绍,在生命活动过程中,体内不可避免地产生含酸的代谢产物(碳酸、乳酸等)和硷性产物。但人体有三个调节系统可以进行酸硷平衡,体液(缓冲液)能平衡酸硷,肾脏可以通过尿液排掉多余的有机酸,呼吸会快速排掉很多酸性成分,因此正常生物体的体液酸硷度(pH值)总是稳定在一定範围之内,因此人体的体质不会是酸性的。
事实上,酸性体质概念中还有一个站不住脚的逻辑问题,即酸性体质是百病之源。在医学临床中,的确有很多酸中毒的情况发生。只不过,不是酸中毒致病,而是因为服用了某些药物或生病了,才会出现酸中毒的现象。一些常见的疾腹泻、肾衰竭,代谢类疾病如糖尿病,确实会引起酸中毒。而这些疾病的诱因,却和酸中毒没有一点关係。
身体偏硷就是健康的,其实不过是酸性体质论者偷换概念的错误命题。以号称中国最早提出酸性体质概念的梁双林的理论为例,他们强调身体的PH值应该一直处于 7.4才好。事实上,这就是一句废话,因为正常人血液的pH值就是7.4左右。而且,并不是身体的每一个部分都是偏硷性才好。人体中有几个地方,必须偏酸才算健康。第一个就是胃,这个不用说,大家都会多多少少有点了解。如果发生呕吐现象,大量的胃酸排除体外,反倒会引起轻度硷中毒,这就是呕吐后会感觉头晕的原因。另外一个是皮肤,健康的皮肤pH值应该是5.5,处于弱酸性的皮肤更不容易滋生细菌。女性阴道最理想的环境也是酸性的,一旦pH值大于4.5,就会引发炎症。除此之外,人正常的尿液也是呈酸性的。肾脏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把体内的酸性物质从尿液中排出去,如果一个人的尿液呈硷性,反倒是不健康的。如果按照酸性体质论,一个人的体液或血液pH值呈硷性才健康,那幺皮肤、胃、阴道和尿液是不是也该呈硷性才符合逻辑。
酸性体质论就像一个到处都是漏洞的谎言一样,一个谎言需要另外一个更大的谎言来补上窟窿。事实上,他们也在试图补上这个窟窿,虽然他们没办法举证曾有任何新的研究发现,在哪本世界医学界认可的医学期刊上发表了论文,他们倒也端出一个1931年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Otto Heinrich Warburg(瓦尔堡)支持酸性理论的事例。酸性体质论者说这位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就提过缺氧状态下,身体呈酸性,是癌症的根源。事实证明,这位德国生物化学家所有的公开论着中,没有任何涉及酸性体质或者酸中毒的研究, 没有任何证据证明缺氧状态和身体呈酸性有关係。自称最早提出酸性体质的梁双林,在採访中透露,他是2001年提出这个概念。不知道我国这些拚命推广酸性体质致病论的营养学家们,是用什幺样的方式,才能成功进行一场穿越时空和生死的灵魂对话。至于他们提到的美国诺贝尔获得者雷恩,在美国医学界淫浸了十几年的张健教授,竟然连一点印象也没有,更别说用谷歌或百度去搜寻了。
酸性体质论主推的重要理论,就是通过补充硷性营养剂或进行食物选择,让身体从酸性转向硷性。撇开食物并不能影响身体酸硷性的事实,如果真的想把身体变成硷性的,其实不必喝那些成分很可疑的矿泉水或根本不知道有多少科技含量的硷性补充剂。按照汪涛教授的临床实践,他的第一选择,是给酸中毒的患者开出最廉价的硷性补充剂——小苏打。这种一大袋也不花不了几块钱的硷性补充剂,对付各种酸中毒最有效了。
不管酸性体质论者强调硷性体质最健康是为了卖他们的硷性补充剂,还是本着以好心,提醒饮食搭配不均衡的现代人多吃蔬菜少吃肉,每天看到从来不知道更新内容的酸性体质威胁论,我们就当是记得吃苹果的闹钟,千万别往心里去。每天被各种本来就没有任何科学依据的饮食论者牵着鼻子走,好好的人都该被折腾成病人了。实在害怕自己是酸性体质就成了病人,每天喝点苏打水,定时去医院检查一下,才是上上策。

悖论

普通食物绝不可能引起身体血液或淋巴的酸硷度变化,除非一次性摄入大量的偏酸或偏硷,才会引起血液或体液的pH值变化。
酸硷怎样影响
除了药物或疾病干扰外,正常人会引起体内酸硷变化有两种因素:呼吸和代谢。放慢呼吸或不呼吸,会使体内的二氧化碳增多,从而血液的pH值降低,造成酸中毒,支气管炎和哮喘患者容易酸中毒;呼吸过于频繁或深呼吸过多,体内二氧化碳减少,pH值加大,引起硷中毒,肝硬化或服用阿司匹林的人容易硷中毒。糖尿病、肾功能不全、腹泻或服用利尿剂等有代谢疾病的人容易酸中毒,而严重呕吐或肾脏控制酸硷不平衡的人容易硷中毒。
没有临床试验
迄今为止,世界上没有任何一种药可以包治百病。主推酸性体质论的梁双林主打产品“第六元素”,可以小到治疗偏头疼,大到抑制癌症。有这样神奇效果的药,居然没有进入中国各大医院的临床试验,也没有任何临床试验报告。
颠倒因果关係
不是酸性体质导致疾病,而是服用了某种药物或患有某种疾病会导致酸中毒。无论是呕吐、腹泻、糖尿病还是癌症晚期,都是代谢出了问题才导致身体出现酸中毒。如果血液pH值低于7.35,出现酸中毒后,不加治疗,很快就会出现生命威胁。

尿液测酸

儘管健康正常的人不会出现所谓的过酸或者过硷的情况。不过仍有很多人对自身的酸硷度感兴趣,用PH试纸测试尿液或口腔酸硷度,从而得出身体酸硷度。
苏明山指出,这两种方式并不科学。据介绍,测人体酸硷度需通过抽血检查多项生化指标来判断,如:血液PH值小于7.35为失代偿性酸中毒,PH值大于7.45为失代偿性硷中毒。另外,还要检查其他生化指标,进一步判断是呼吸性酸中毒、代谢性酸中毒、呼吸性硷中毒还是代谢性硷中毒。
肾脏是调节酸硷平衡的重要器官,正常膳食条件下自尿液排出固定酸的量比硷多,故尿液PH值一般在6.0左右。根据体内酸硷平衡的实际情况,尿液PH值可降至4.4或升到8.2。
此外,董行运强调,所谓过酸、过硷,从医学上来讲就是酸硷平衡失调,即酸中毒或硷中毒,一般来说疾病比较严重了,需要来医院就医或住院治疗,不是通过吃保健食品可以调节的。

科学依据

所谓“酸性体质论”,就是广为流传的一种伪科学学说,该学说认为,体质的酸化是百病之源,无论是癌症,还是常见的高血压、糖尿病、痛风等,都是由于多吃了“酸性食物”导致体质酸化引起的,而所谓“酸性食物”範围之广之常见,绝对可以吓你一大跳:鱼、肉、米饭、酒等人类的主副食品,很多都被说成是酸性的。尤其是中国人的主食米饭,更被渲染成“酸性食品”的典型代表,它也就变成了致病的罪魁祸首,从而几乎可以引起全社会的恐慌,凡了解此论者差不多人人自危。如果人们真的相信此论,按该理论的说法来指导其日常饮食,那才真正将对身体产生极大的危害。
其实所谓“酸性体质”能够致病的说法,纯粹是在玩弄概念。按照据传是最早抛出“酸性体质论”的梁某某的说法,人体pH值必须维持在7.4左右才好,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倒算他说对了,但却是一句废话,因为正常人体液本身就呈弱硷性,pH值就在7.4左右。在日常生活中,你想要让它变成6.8你也没这本事,哪怕你天天吃的都是所谓的酸性食物!因为人的体液具有很强的中和缓冲功能,他自己就能够维持酸硷度的平衡,所以无论你摄入的食物是酸性还是硷性,人体的pH值是基本不变的,根本不存在所谓的“酸性体质”,这是中学课本里就已经提到了的。一些人之所以相信“酸性体质论”,我想或许是因为许多人听说过有“酸中毒”的说法,但其实那都是某些严重疾病导致的后果,而不是无缘无故由饮食能引起的,这是典型的“倒果为因”!而且,顺便告诉大家一句,除了“酸中毒”外,医学上还有“硷中毒”、“水中毒”等概念,这些概念到了某些喜欢标新立异製造耸人听闻的谎言的骗子们那儿,不知又要引起怎样的联想,从而创造出更为惊天动地的谬论来。
其实,国内外许多着名专家学者也都对“酸性体质论”进行过批判,比如美国亚利桑那州癌症研究中心的华人科学家张健经多方论证,并和美国的同行探讨,最后,他说他可以代表美国癌症研究中心的专家负责任地说,酸性体质是一个造出来的概念,纯属子虚乌有!
如果有人迷信“酸性体质论”非但无益,而且有害。因为如果一个人受“酸性体质论”的影响,严格按该理论提出的硷性食谱来安排饮食的话,那时间一长,必然导致营养失衡,从而可能疾病缠身,因为人体是必须各种营养平衡搭配,才能够保持健康体质。

社会评论

流传甚广的“酸硷体质论”编造谎言说,人的体质有酸硷性之分,酸性体质易患癌,想要健康,必须保证身体处于硷性环境。王琦说,人的体质不能简单地分为酸性或硷性,这是一个複杂的巨系统,其中包含各种小环境和体液,如细胞内液、细胞外液(包括血液、组织液和淋巴液等),还有分泌的各种消化液、排泄出的汗液、尿液等。人体内的不同体液确实有酸硷之分,如胃液呈强酸性、尿液呈弱酸性、肠液呈硷性。但不同体液的酸硷度,并不等同于体质的酸硷性。现代医学和中医学都没有酸性和硷性体质的分法。
吃酸性或硷性食物能不能变成酸性或硷性体质?王琦说,食物有酸硷性的区分,但无论食用酸性还是硷性食物,人体记忆体在缓冲系统,可以自动调节,使之处于一种动态的平衡。
王琦强调,所谓的吃酸性或硷性食物造成酸性或硷性体质,以及酸性体质造成多种疾病,甚至诱发癌症等说法,都是没有科学根据的。
酸硷体质论是个伪命题,但是养生不能无视自己的体质。王琦介绍,体质由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构成。先天因素来源于父母,是先天遗传的,后天因素由生活环境和生活习惯等形成。处在不同的环境中,人的体质可相应进行调节来适应。如生活在高原缺氧环境和南方湿气较重的环境中,人的饮食结构和生活习惯也不一样。中医将体质分为9种,比如阳虚体质的人吃海参会拉肚子,要吃温性的食物;阴虚体质的人吃人参会流鼻血,要吃滋阴的食物。因此,体质养生要因人而异。从2009年起,中医体质辨识被纳入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王琦提醒,公众要提高判断力,不要盲目相信或追捧所谓神奇养生方法。要看其是否符合常识,是否说过了头,背后有无科学数据支撑等。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体质酸硷性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ailianmeng1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