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古典诗词曲鉴赏
真正对作品有切实感受和体会的鉴赏并不容易,它固然需要对文本以及作家经历、社会背景等的全面了解,但更需有一种美的感悟力,有一种对艺术作品情境的复原乃至再创造的能力。
读闻一多关于《诗经》、关于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的阐释,就仿佛被带到当时的情境之中,那是怎样一种感悟和美的创造力!好的鉴赏是历代文学传播中一种最积极的推动力。
基本介绍
- 书名:中国古典诗词曲鉴赏
- 作者:赵其钧
- 出版社:黄山书社
- 出版时间:2006-1-1
基本信息
版 次:1
页 数:358
字 数:450000
印刷时间:2006-1-1
纸 张:胶版纸
I S B N:9787807074618
包 装:平装
内容简介
赵其钧先生长期从事古代文学教学与研究,从《诗》、《骚》到唐诗、宋词、元曲,涉猎既深,创穫尤多。他的知识丰富,视野宽广,感受敏锐,又有很强的理论剖析能力。面对作品,他深入进去了,与古代作家灵犀相通,把作品的意境和他的独到感受传达给读者。
因而读其钧先生的鉴赏之作,总觉得是一次次被他带进了古代作家的艺术天地,心灵启动了,眼界打开了,审美的体验获得了,而鉴赏力也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
图书目录
序
赠给贪吝者的歌——《诗经·唐风·山有枢》
偶然与必然酿造的人生——蔡琰《悲愤诗》
用“内在的光芒”塑不朽的形象——《白头吟》(汉乐府·本辞)
“筑怨兴徭九千里”的悲剧——陈琳《饮马长城窟行》
胜语妙在自然低婉源于深情——徐干《室思六首》(其三、其六)
历尽悲苦的愿望与告诫——阮璃《驾出北郭门行》
开创不是来自偶然——左思《娇女诗》
形象再造中的爱憎与现实意义——陶渊明《咏荆轲》
治“偏”之法在于“全”——陶渊明《责子》
不囿于旧的艺术创新——颜延之《秋胡行》
急觅则失味细嚼方知妙——鲍照《代东门行》
似稚似老亦物亦人——鲍照《梅花落》
事因情生情事相融——鲍令晖《古意赠今人》
“情词宛转,浅语俱深”——何逊《与胡兴安夜别》
兴风狂啸亦回眸——何逊《见征人分别》
“何之难摹,难其韵也”——何逊《相送》
工整而不呆板自然而不堆砌——江总《闺怨篇》
抒怀咏志为送别诗的一格——骆宾王《于易水送入一绝》
友情自在调侃中——杜审言《赠苏绾书记》
情感乃景物的艺术灵魂——王勃《山中》
情真语实相反相成——宋之问《渡汉江》
“文不按古,匠心独妙”——贺知章《咏柳》
“只有诗人才能表现的东西”——贺知章《回乡偶书》(其一)
“花落”未必春去也——孟浩然《春晓》
月近人愁风韵天成——孟浩然《宿建德江》
明快绵密 以少胜多——王昌龄《从军行》(其五)
“文辞气力通变则久”——王昌龄《送柴侍御》
贵在尊重艺术的规律——祖咏《终南望余雪》
“妙在让形象说话”——李白《玉阶怨》
似拙非拙放异彩明月故乡情千载——李白《静夜思》
“好的东西不在于细——李白《秋浦歌》
洒脱亦有情似水——李白《沙丘城下寄杜甫》
博採众长与不可无我——李白《闻王昌龄左迂龙标遥有此寄
爱月爱山犹爱子——李白《寄东鲁二稚子》
愤世嫉俗与乐观浪漫的统一——李白《山中问答》
奇特源于形象的自然生髮——李白《望庐山瀑布》
以水写山山更险——李白《望天门山》
感觉随心情而变——李白《早发白帝城》
“诗人之言,不足为实也”——李白《秋下荆门》
“伤心”更在言辞外——李白《劳劳亭》
夸张而不失实深远而又自然——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动人春色不须多”——崔颢《长乾曲四首》(选二)
……
编后琐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