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北斗导航定位卫星系统

北斗导航定位卫星系统

北斗导航定位卫星系统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由中国自主研发的全球卫星导航系 统,也是全球第四个成熟的卫星导航系统。从项目启动至今,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服务质量与水平不断提高。北斗导航系统已经能为全球用户提供定位和导航服务。普通的民用 定位精度可达十米级,给日常生活带来了很大的便利。除此之 外,北斗导航系统在气象观测、海上运输、航空运输、应急救 援等多个方面都能大显身手。

基本介绍

  • 中文名:北斗导航定位卫星系统
  • 外文名:BeiDou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
  • 性质:通信术语
  • 简称:BDS

发展历史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示意图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示意图
卫星导航系统是重要的空间信息基础设施。中国高度重视卫星导航系统的建设,一直在努力探索和发展拥有自主智慧财产权的卫星导航系统。2000年,首先建成北斗导航试验系统,使中国成为继美、俄之后的世界上第三个拥有自主卫星导航系统的国家。该系统已成功套用于测绘、电信、水利、渔业、交通运输、森林防火、减灾救灾和公共安全等诸多领域,产生显着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特别是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汶川抗震救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国家建设与发展,满足全球套用需求,中国启动实施了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建设。
2012年12月27日,北斗系统空间信号接口控制档案正式版1.0正式公布,北斗导航业务正式对亚太地区提供无源定位、导航、授时服务。
2013年12月27日,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正式提供区域服务一周年新闻发布会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新闻发布厅召开,正式发布了《北斗系统公开服务性能规範(1.0版)》和《北斗系统空间信号接口控制档案(2.0版)》两个系统档案。
2014年11月23日,国际海事组织海上安全委员会审议通过了对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认可的航行安全通函,这标誌着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正式成为全球无线电导航系统的组成部分,取得面向海事套用的国际合法地位。中国的卫星导航系统已获得国际海事组织的认可。
2017年11月5日,中国第三代导航卫星——北斗三号的首批组网卫星(2颗)以“一箭双星”的发射方式顺利升空,它标誌着中国正式开始建造“北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
2018年4月10日,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首个海外中心——中阿北斗中心在位于突尼西亚的阿拉伯信息通信技术组织总部举行揭牌仪式。
2018年7月10日04时58分,中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了第三十二颗北斗导航卫星。该卫星属倾斜地球同步轨道卫星,卫星入轨并完成在轨测试后,将接入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为用户提供更可靠服务。
2018年7月29日9时48分,中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及远征一号上面级),以“一箭双星”方式成功发射第三十三、三十四颗北斗导航卫星。这两颗卫星属于中圆地球轨道卫星,是中国北斗三号系统第九、十颗组网卫星。
2018年8月25日7时52分 ,中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及远征一号上面级)以“一箭双星”方式成功发射第三十五、三十六颗北斗导航卫星,两颗卫星属于中圆地球轨道卫星,也是中国北斗三号全球系统第十一、十二颗组网卫星。
2018年9月19日22时07分,中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及远征一号上面级),以“一箭双星”方式成功发射第三十七、三十八颗北斗导航卫星。这两颗卫星属于中圆地球轨道卫星,是中国北斗三号系统第十三、十四颗组网卫星。
2018年10月15日12时23分,中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及远征一号上面级),以“一箭双星”方式成功发射第三十九、四十颗北斗导航卫星。这两颗卫星属于中圆地球轨道卫星,是中国北斗三号系统第十五、十六颗组网卫星。
2018年11月19日2时7分,中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及远征一号上面级),以“一箭双星”方式成功发射第四十二、四十三颗北斗导航卫星,这两颗卫星属于中圆地球轨道卫星,是中国北斗三号系统第十八、十九颗组网卫星。
2019年4月20日,第44颗北斗导航卫星发射成功。
2019年5月15日,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协会在北京发布《中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发展白皮书(2019)》,白皮书显示:2018年中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总体产值达3016亿元,较2017年增长18.3%。2018年珠三角、京津冀、长三角、华中、西部五大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发展区域,总体实现产值2388亿元,在全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总体产值中占比高达79.6%;北斗作为时间和空间信息感知採集的关键技术,已在智慧型交通、物流跟蹤、智慧市政等套用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随着5G时代的到来,“北斗+5G”有望在机场调度、机器人巡检、无人机、建筑监测、车辆监控、物流管理等领域广泛套用,将进一步促进北斗增值服务的套用普及和多样化发展;中国企业的卫星导航定位产品已在全球100多个国家实现销售,其中北斗已先后落地套用“一带一路”沿线30多个国家和地区。
2019年5月17日23 时48分,中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了第四十五颗北斗导航卫星。

系统构成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空间段由5颗静止轨道卫星和30颗非静止轨道卫星组成,中国计画2012年左右,“北斗”系统将覆盖亚太地区,2020年左右覆盖全球。中国正在实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建设,已成功发射16颗北斗导航卫星。根据系统建设总体规划,2012年左右,系统将首先具备覆盖亚太地区的定位、导航和授时以及短报文通信服务能力。2020年左右,建成覆盖全球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
北斗卫星发射列表
发射时间
火箭
卫星编号
卫星类型
发射地点
2000年10月31日
北斗-1A
北斗1号
西昌
2000年12月21日
北斗-1B
2003年5月25日
北斗-1C
2007年2月3日
北斗-1D
2007年4月14日04时11分
长征三号甲
第一颗北斗导航卫星(M1)
北斗2号
2009年4月15日
长征三号丙
第二颗北斗导航卫星(G2)
2010年1月17日
第三颗北斗导航卫星(G1)
2010年6月2日
第四颗北斗导航卫星(G3)
2010年8月1日05时30分
长征三号甲
第五颗北斗导航卫星(I1)
2010年11月1日00时26分
长征三号丙
第六颗北斗导航卫星(G4)
2010年12月18日04时20分
长征三号甲
第七颗北斗导航卫星(I2)
2011年4月10日04时47分
第八颗北斗导航卫星(I3)
2011年7月27日05时44分
第九颗北斗导航卫星(I4)
2011年12月2日05时07分
第十颗北斗导航卫星(I5)
2012年2月25日0时12分
长征三号丙
第十一颗北斗导航卫星
2012年4月30日4时50分
长征三号乙
第十二、十三颗北斗导航系统组网卫星
2012年9月19日3时10分
长征三号乙
第十四、十五颗北斗导航系统组网卫星
2012年10月25日23时33分
长征三号丙
第十六颗北斗导航卫星
2015年3月30日21时52分
长征三号丙
第十七颗北斗导航卫星
2015年7月25日20时29分
长征三号乙
第十八、十九颗北斗导航卫星
2015年9月30日7时13分
长征三号乙
第二十颗北斗导航卫星
2016年2月1日15时29分
长征三号丙
第二十一颗北斗导航卫星
2016年3月30日4时11分
长征三号甲
第二十二颗北斗导航卫星(备份星)
2016年6月12日23时30分
长征三号丙
第二十三颗北斗导航卫星(备份星)
2018年7月10日4时58分
长征三号甲
第三十二颗北斗导航卫星(备份星)
2017年11月5日19时45分
长征三号乙
第二十四、二十五颗北斗导航卫星
北斗3号
2018年1月12日7时18分
长征三号乙
第二十六、二十七颗北斗导航卫星
2018年2月12日12时03分
长征三号乙
第二十八、二十九颗北斗导航卫星
2018年3月30日01时56分
长征三号乙
第三十、三十一颗北斗导航卫星
2018年7月29日9时48分
长征三号乙
第三十三、三十四颗北斗导航卫星
2018年8月25日7时52分
长征三号乙
第三十五、三十六颗北斗导航卫星
2018年9月19日22时07分
长征三号乙
第三十七、三十八颗北斗导航卫星
2018年10月15日12时23分
长征三号乙
第三十九、四十颗北斗导航卫星
2018年11月1日23时57分
长征三号乙
第四十一颗北斗导航卫星
2018年11月19日2时7分
长征三号乙
第四十二、四十三颗北斗导航卫星
2019年4月20日22时41分
长征三号乙
第四十四颗北斗导航卫星
2019年5月17日23时48分
长征三号丙
第四十五颗北斗导航卫星

卫星组成

发射日期
发射火箭
卫星
轨道类别
运行状况
备注
2000.10.31
CZ-3A Y5
北斗-1A
废弃卫星轨道
停止工作
北斗一号
2000.12.21
CZ-3A Y6
北斗-1B
废弃卫星轨道
停止工作
2003.5.25
CZ-3A Y7
北斗-1C
地球静止轨道 85.3°E
正常
2007.2.3
CZ-3A Y12
北斗-1D
废弃卫星轨道
失效
2007.4.14
CZ-3A Y13
北斗-M1
中地球轨道~21500km
正常,测试星
北斗二号
2009.4.15
CZ-3C Y3
北斗-G2
35594 x 36036 km 漂移
失效
2010.1.17
CZ-3C Y2
北斗-G1
地球静止轨道 140°E
正常
2010.6.2
CZ-3C Y4
北斗-G3
地球静止轨道 84°E
正常
2010.8.1
CZ-3A Y16
北斗-I1
倾斜地球同步轨道倾角55°
正常
2010.11.1
CZ-3C Y5
北斗-G4
地球静止轨道 160°E
正常
2010.12.18
CZ-3A Y18
北斗-I2
倾斜地球同步轨道 倾角55°
正常
2011.4.10
CZ-3A Y19
北斗-I3
倾斜地球同步轨道 倾角55°
正常
2011.7.27
CZ-3A Y17
北斗-I4
倾斜地球同步轨道 倾角55°
正常
2011.12.2
CZ-3A Y23
北斗-I5
倾斜地球同步轨道 倾角55°
正常
2012.2.25
CZ-3C Y6
北斗-G5
地球静止轨道 58.5°E
正常
2012.4.30
CZ-3B Y14
北斗-M3
中地球轨道~21500km
正常
2012.4.30
CZ-3B Y14
北斗-M4
中地球轨道~21332km
正常
2012.9.19
CZ-3B Y15
北斗-M5
中地球轨道~21332km
正常
2012.9.19
CZ-3B Y15
北斗-M6
中地球轨道~21332km
正常
2012.10.25
CZ-3C Y
北斗-G6
地球静止轨道 110.5°E
正常

星座构成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由空间段计画由35颗卫星组成,包括5颗静止轨道卫星、27颗中地球轨道卫星、3颗倾斜同步轨道卫星。5颗静止轨道卫星定点位置为东经58.75°、80°、110.5°、140°、160°,中地球轨道卫星运行在3个轨道面上,轨道面之间为相隔120°均匀分布。至2012年底北斗亚太区域导航正式开通时,已为正式系统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了16颗卫星,其中14颗组网并提供服务,分别为5颗静止轨道卫星、5颗倾斜地球同步轨道卫星(均在倾角55°的轨道面上),4颗中地球轨道卫星(均在倾角55°的轨道面上)。
序号
卫星
发射日期
火箭
运行轨道
使用状况
状态
1
北斗-M1
2007年04月14日
长征三号甲
中地球轨道,高度21559公里,倾角56.8°
试验星未使用
M1
2
北斗-G2
2009年04月15日
长征三号丙
有误差的地球静止轨道,高度36027公里,倾角2.2°
失控未使用
G2
3
北斗-G1
2010年01月17日
长征三号丙
地球静止轨道140.0°E,高度35807公里,倾角1.6°
使用中
G1
4
北斗-G3
2010年06月02日
长征三号丙
地球静止轨道110.6°E,高度35809公里,倾角1.3°
使用中
G3
5
北斗-IGSO1
2010年08月01日
长征三号甲
倾斜地球同步轨道,高度35916公里,倾角54.6°
使用中
IGSO1
6
北斗-G4
2010年11月01日
长征三号丙
地球静止轨道160.0°E,高度35815公里,倾角0.6°
使用中
G4
7
北斗-IGSO2
2010年12月18日
长征三号甲
倾斜地球同步轨道,高度35883公里, 倾角54.8°
使用中
IGSO2
8
北斗-IGSO3
2011年04月10日
长征三号甲
倾斜地球同步轨道,高度35911公里, 倾角55.9°
使用中
IGSO3
9
北斗-IGSO4
2011年07月27日
长征三号甲
倾斜地球同步轨道,高度35879公里, 倾角54.9°
使用中
IGSO4
10
北斗-IGSO5
2011年12月02日
长征三号甲
倾斜地球同步轨道,高度35880公里, 倾角54.9°
使用中
IGSO5
11
北斗-G5
2012年02月25日
长征三号丙
地球静止轨道58.7°E,高度35801公里,倾角1.4°
使用中
G5
12
北斗-M3
2012年04月30日
长征三号乙
中地球轨道,高度21607公里,倾角55.3°
使用中
M3
13
北斗-M4
2012年04月30日
长征三号乙
中地球轨道,高度21617公里,倾角55.2°
使用中
M4
14
北斗-M5
2012年09月19日
长征三号乙
中地球轨道 ,高度21597公里,倾角55.0°
使用中
M5
15
北斗-M6
2012年09月19日
长征三号乙
中地球轨道,高度21576公里,倾角55.1°
使用中
M6
16
北斗-G6
2012年10月25日
长征三号丙
地球静止轨道80.2°E,高度35803公里,倾角1.7°
使用中
G6

覆盖範围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北斗卫星导航系统
2011年12月27日起,北斗导航系统是覆盖中国本土的区域导航系统,覆盖範围东经约70°~140°,北纬5°~55°。北斗卫星系统对东南亚实现全覆盖。
2018年12月27日,中国卫星导航系统管理办公室主任、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新闻发言人冉承其宣布:北斗三号基本系统完成建设,开始提供全球服务。这标誌着北斗系统服务範围由区域扩展为全球,北斗系统正式迈入全球时代。

原理

空间定位原理

卫星定位的基础是三角测量学。如果已经知道了三颗卫星的坐标,并且还知道接收机至这三颗卫星的距离,那幺该接收机的坐标就能够计算出来。实际上参与导航计算的步骤中,还有个时间变数参数,因为接收机至卫星的距离测量实际上是以时间度量来实现的,当每秒钟时间误差为百万分之一时,就将导致位置误差大于300m,而接收机的时钟是用石英晶体振荡器来实现的,必须用卫星的原子钟作为同步标準才能确保定位精度,故需第4颗卫星来参与定位,这第4颗卫星是作为时间参考标準加以套用的。
在空间中若已经确定A、B、C三点的空间位置,且第四点D到上述三点的距离皆已知的情况下,即可以确定D的空间位置,原理如下:因为A点位置和AD间距离已知,可以推算出D点一定位于以A为圆心、AD为半径的圆球表面,按照此方法又可以得到以B、C为圆心的另两个圆球,即D点一定在这三个圆球的交汇点上,即三球交汇定位。

有源与无源定位

当卫星导航系统使用有源时间测距来定位时,用户终端通过导航卫星向地面控制中心发出一个申请定位的信号,之后地面控制中心发出测距信号,根据信号传输的时间得到用户与两颗卫星的距离。除了这些信息外,地面控制中心还有一个资料库,为地球表面各点至地球球心的距离,当认定用户也在此不均匀球面的表面时,三球交汇定位的条件已经全部满足,控制中心可以计算出用户的位置,并将信息传送到用户的终端。北斗的试验系统完全基于此技术,而之后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除了使用新的技术外,也保留了这项技术。
无源定位技术以其不辐射电磁波信号,因而具有良好的隐蔽性,这大大提高了作战平台在複杂电磁环境下的生存能力。星载无源定位系统以卫星平台为载体,对地面辐射源进行无源定位,具有全天候、全天时、作用距离远、覆盖範围广等特点。当卫星导航系统使用无源时间测距技术时,用户接收至少4颗导航卫星发出的信号,根据时间信息可获得距离信息,根据三球交汇的原理,用户终端自行可以自行计算其空间位置。此即为GPS所使用的技术,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也使用了此技术来实现全球的卫星定位。

精度

参照三球交汇定位的原理,根据3颗卫星到用户终端的距离信息,根据三维的距离公式,就依靠列出3个方程得到用户终端的位置信息,即理论上使用3颗卫星就可达成无源定位,但由于卫星时钟和用户终端使用的时钟间一般会有误差,而电磁波以光速传播,微小的时间误差将会使得距离信息出现巨大失真,实际上应当认为时钟差距不是0而是一个未知数t,如此方程中就有4个未知数,即客户端的三位坐标(X,Y,Z),以及时钟差距t,故需要4颗卫星来列出4个关于距离的方程式,最后才能求得答案,即用户端所在的三维位置,根据此三维位置可以进一步换算为经纬度和海拔高度。
若空中有足够的卫星,用户终端可以接收多于4颗卫星的信息时,可以将卫星每组4颗分为多个组,列出多组方程,后通过一定的算法挑选误差最小的那组结果,能够提高精度。
电磁波以30万千米/秒的光速传播,在测量卫星距离时,若卫星钟有一纳秒(十亿分之一秒)时间误差,会产生三十厘米距离误差。儘管卫星採用的是非常精确的原子钟,也会累积较大误差,因此地面工作站会监视卫星时钟,并将结果与地面上更大规模的更精确的原子钟比较,得到误差的修正信息,最终用户通过接收机可以得到经过修正后的更精确的信息。当前有代表性的卫星用原子钟大约有数纳秒的累积误差,产生大约一米的距离误差。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在定位解算过程中的误差按照来源可分为3个部分:一是卫星可能会产生的误差,有卫星运行轨道的偏差、星载时钟产生的误差以及卫星天线相位中心的偏差;二是和传播路径中可能会产生的误差,有电离层导致的信号延迟误差、对流层导致的信号延迟误差以及多径效应等;三是和接收机可能产生的误差,包括接收机时钟偏差、接收机天线相位中心的偏差以及观测噪声等。
差分定位方法中的双差模型已经将星载时钟误差、接收机时钟误差等大大减弱。还未消除的误差可以根据与基线长度是否有关来再次进行分类,一类有卫星位置偏差、大气层导致的信号延迟误差,与基线长度相关;一类是有多径效应以及观测噪声等与基线长度没有关係的随机误差。

系统功能

四大功能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北斗卫星导航系统
短报文通信:北斗系统用户终端具有双向报文通信功能,用户可以一次传送40-60个汉字的短报文信息。
可以达到一次传送达120个汉字的信息。在远洋航行中有重要的套用价值。
精密授时:北斗系统具有精密授时功能,可向用户提供20ns-100ns时间同步精度。
定位精度:水平精度100米(1σ),设立标校站之后为20米(类似差分状态)。工作频率:2491.75MHz。
系统容纳的最大用户数:540000户/小时。

军用功能

“北斗”卫星导航定位系统的军事功能与GPS类似,如:运动目标的定位导航;为缩短反应时间的武器载具发射位置的快速定位;人员搜救、水上排雷的定位需求等。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北斗卫星导航系统
这项功能用在军事上,意味着可主动进行各级部队的定位,也就是说大陆各级部队一旦配备“北斗”卫星导航定位系统,除了可供自身定位导航外,高层指挥部也可随时通过“北斗”系统掌握部队位置,并传递相关命令,对任务的执行有相当大的助益。换言之,大陆可利用“北斗”卫星导航定位系统执行部队指挥与管制及战场管理。

民用功能

个人位置服务
当你进入不熟悉的地方时,你可以使用装有北斗卫星导航接收晶片的手机或车载卫星导航装置找到你要走的路线。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示意图
气象套用
北斗导航卫星气象套用的开展,可以促进中国天气分析和数值天气预报、气候变化监测和预测,也可以提高空间天气预警业务水平,提升中国气象防灾减灾的能力。
除此之外,北斗导航卫星系统的气象套用对推动北斗导航卫星创新套用和产业拓展也具有重要的影响。
道路交通管理
卫星导航将有利于减缓交通阻塞,提升道路交通管理水平。通过在车辆上安装卫星导航接收机和数据发射机,车辆的位置信息就能在几秒钟内自动转发到中心站。这些位置信息可用于道路交通管理。
铁路智慧型交通
卫星导航将促进传统运输方式实现升级与转型。例如,在铁路运输领域,通过安装卫星导航终端设备,可极大缩短列车行驶间隔时间,降低运输成本,有效提高运输效率。未来,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将提供高可靠、高精度的定位、测速、授时服务,促进铁路交通的现代化,实现传统调度向智慧型交通管理的转型。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北斗卫星导航系统
海运和水运
海运和水运是全世界最广泛的运输方式之一,也是卫星导航最早套用的领域之一。在世界各大洋和江河湖泊行驶的各类船舶大多都安装了卫星导航终端设备,使海上和水路运输更为高效和安全。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将在任何天气条件下,为水上航行船舶提供导航定位和安全保障。同时,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特有的短报文通信功能将支持各种新型服务的开发。
航空运输
当飞机在机场跑道着陆时,最基本的要求是确保飞机相互间的安全距离。利用卫星导航精确定位与测速的优势,可实时确定飞机的瞬时位置,有效减小飞机之间的安全距离,甚至在大雾天气情况下,可以实现自动盲降,极大提高飞行安全和机场运营效率。通过将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与其他系统的有效结合,将为航空运输提供更多的安全保障。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北斗卫星导航系统
应急救援
卫星导航已广泛用于沙漠、山区、海洋等人烟稀少地区的搜寻救援。在发生地震、洪灾等重大灾害时,救援成功的关键在于及时了解灾情并迅速到达救援地点。北斗卫星导航系统除导航定位外,还具备短报文通信功能,通过卫星导航终端设备可及时报告所处位置和受灾情况,有效缩短救援搜寻时间,提高抢险救灾时效,大大减少人民生命财产损失。
指导放牧
2014年10月,北斗系统开始在青海省牧区试点建设北斗卫星放牧信息化指导系统,主要依靠牧区放牧智慧型指导系统管理平台、牧民专用北斗智能终端和牧场数据採集自动站,实现数据信息传输,并通过北斗地面站及北斗星群中转、中继处理,实现草场牧草、牛羊的动态监控。2015年夏季,试点牧区的牧民就能使用专用北斗智能终端设备来指导放牧。

套用状况

2014年12月,央视在探讨东风-41型弹道飞弹的节目中由评论员表示,北斗卫星的军用信号基本已经全球覆盖(可能是持续式或机动式覆盖),并且可让解放军的多弹头洲际飞弹接收信号,从集束式迈向分导式多弹头,分裂后的每一个子弹头都有导向能力可变轨飞向目标。
2015年2月,央视报导电子公车站牌已经接入北斗定位,上海近4千辆公车已经完成配备,站牌使用太阳能供电。
2018年中国国内卫星导航产业产值已超过人民币3000亿元,支持北斗三号新信号的,28nm工艺射频基带一体化SoC晶片,已在物联网和消费电子领域得到广泛套用。最新的22nm工艺双频定位晶片已具备市场化套用条件,全频一体化高精度晶片正在研发,北斗晶片性能将再上一个台阶。据统计,国产北斗导航型晶片模组累计销量已突破8000万片,高精度板卡和天线销量已占据国内30%和90%的市场份额,并输出到100余个国家和地区。北斗系统现已广泛套用于交通运输、公共安全、农林渔业、水文监测、气象预报、通信时统、电力调度、救灾减灾等领域,融入国家核心基础设施,已产生显着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交通运输方面,北斗系统广泛套用于重点运输过程监控、公路基础设施安全监控、港口高精度实时定位调度等领域。截至2019年4月,国内超过620万辆营运车辆、3万辆邮政和快递车辆,36个城市的约8万辆公车、3200余座内河导航设施、2900余座海上导航设施已套用北斗系统,建成全球最大的营运车辆动态监管系统,有效提升了管理效率和道路运输安全水平。
农林渔业方面,基于北斗的农机作业监管平台,已实现农机远程管理与精準作业,服务农机设备超过5万台,精细农业产量提高5%,农机油耗节约10%。定位与短报文通信功能更是发挥突出作用,全国7万余艘渔船和执法船安装北斗终端,累计救助1万余人。
减灾救灾方面,目前已建成部、省、市(县)3级平台,实现6级业务套用,推广北斗终端超过4.5万台。受灾地区利用北斗短报文功能,及时上报灾害位置、突发灾害信息及灾区救助信息等。各级民政部门通过北斗终端进行救灾物资的查询管理和监控,大幅提升全国救灾物资管理与调运水平。
国内外主流晶片厂商均推出兼容北斗系统的通导一体化晶片。据统计,2019年第一季度,在中国市场申请进网的手机有116款具有定位功能,其中支持北斗定位的有82款,北斗定位支持率达到70%。支持北斗系统的手錶、手环等智慧型穿戴设备,以及学生卡、老年卡等特殊关爱产品不断涌现,得到广泛套用。此外,北斗系统还广泛套用到印度尼西亚土地确权、科威特建筑施工、乌干达国土测试、缅甸精準农业、马尔地夫海上打桩、泰国仓储物流、巴基斯坦机场授时以及俄罗斯电力巡检等多国不同领域。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北斗导航定位卫星系统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ailianmeng1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