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哈夫病

哈夫病

哈夫病

哈夫病(Haff Disease)即haff病,在食用鱼类产品24小时以内发生的横纹肌溶解症,在美国被称为“潟湖病”。

1924年,该病在当时德国波罗的海沿岸的柯尼斯堡地区被首次发现,估计跟吃了潟湖中的鱼有关係,因此部分地区也称其为潟湖病。

基本介绍

  • 西医学名:哈夫病
  • 英文名称:haff病
  • 传染性:无传染性
  • 是否进入医保:否

介绍

由来

哈夫病,即haff病,又名“潟湖病”(在美国其被称为“潟湖病”),英文全名叫Haff Disease,多指患者食用水产品24小时内出现的不明原因的横纹肌溶解综合症。该病最早于1924年在波罗的海的哈夫港湾发生的。后来地中海地区、美国、巴西以及中国北京在2000年都有过报导。2010年南京地区发现的食用小龙虾相关的横纹溶解综合症患者,具有与HAFF相似的流行病学特徵和临床表现,也被医学专家确认为Haff病。
哈夫病发病原因多为患者食用水产品24小时内出现的不明原因的横纹肌溶解综合徵,临床表现为肌肉酸痛并伴血清肌酸磷酸激酶和肌红蛋白升高,部分患者出现酱油色尿,大部分愈后良好,个别严重者会出现急性肾衰竭。多数病人迅速恢复正常,仅个别严重者死亡,在此后9年内的同一季节和同一地区发现了大约1000例病人,并发现这些病人均与吃淡水鱼有关,鱼的品种包括淡水鳕鱼、鳝鱼和梭子鱼。此病发生简史如下:
哈夫病
1924年夏秋,在波罗地海的Haff海滨出现急性中毒性肌肉病的流行,其表现为突然出现严重的肌肉僵硬疼痛,无中枢神经系统的异常、发热和肝脾大,部分病人存在咖啡色尿,临床表现存在很大的差异。在1924年首次发现病例后10多年中,共发现了上千例病例,在不同地区由不同鱼类产生。但1940年以后,就突然消失了。哈夫病(潟湖病)直到1984年才在美国有报导,此后报导了20多例。从1934年至今,类似Haff病的描述还出现在瑞典和原苏联。2000年美国的Buchholz总结了6例进食水牛鱼导致的Haff病。2000年8月上旬,在北京地区相继出现进食蝲蛄引起的Haff病患者。 总的来说,在美国、欧洲、巴西、日本都有发生。2010年南京地区发现的食用小龙虾相关的横纹溶解综合症患者。

病史病例

哈夫病在不同地区由不同的鱼类产生。与南京龙虾门最相似的,当属2001年美国路易斯安那州“龙虾中毒”事件,当地曾曝出一周内连续出现食用小龙虾后发生横纹肌溶解的九个病例,居民都是买龙虾回去自己煮,吃了之后发病,最严重的患者,肌酸激酶最高是正常值的百倍。之后,这个病又消失得无影无蹤了。
龙虾门龙虾门
1924年夏秋,在波罗地海的Haff海滨出现急性中毒性肌肉病的流行,其表现为突然出现严重的肌肉僵硬疼痛,无中枢神经系统的异常、发热和肝脾大,部分病人存在咖啡色尿,临床表现存在很大的差异。多数病人迅速恢复正常,仅个别严重者死亡,在此后9年内的同一季节和同一地区发现了大约1000例病人,并发现这些病人均与吃淡水鱼有关,鱼的品种包括淡水鳕鱼、鳝鱼和梭子鱼。
从1934年至今类似 Haff 病的描述还出现在瑞典和原苏联。在此后10多年中,共发现了上千例病例,但1940年以后,就突然消失了。haff病直到1984年才在美国有报导,此后报导了20多例。总的来说,在美国、欧洲、巴西、日本都有发生。
1997年3月至8月间,美国发生了6例食用大口胭脂鱼后发生肌肉酸痛等严重不适的病例。疫情出现后,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当地卫生、环境部门参与了调查研究,最后将疫情的“幕后黑手”锁定为哈夫病。
2000年美国的Buchholz总结了6例进食水牛鱼导致的Haff病。他撰写了一篇文章《哈夫病:从波罗的海到美国海岸》。他在文章中详细记述了当时的调查过程与判断标準。这篇文章至今仍是哈夫病研究中极其重要的参考。经过这番调查,科研人员对哈夫病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对此病的临床诊断也有了比较清晰的标準。
2000年8月上旬,在北京地区相继出现进食蝲蛄引起的Haff 病患者。
2001年,美国路易斯安那州方圆30英里内的地区,在7天内发生9起食用小龙虾后3到16小时内发生横纹肌溶解症的疫情。医生迅速根据此前的研究结果,判断为哈夫病并迅速地给予了对症治疗。

研究治疗

病因病机

哈夫病是一种疑团重重的疾病。1924年,它在柯尼斯堡沿岸潟湖区(Konigsberg Haff shores,今俄罗斯加里宁格勒)首次爆发。十年间,近千人受到波及。夏季和秋季是哈夫病的高发期,淡水鳕鱼、鳗鱼、狗鱼、小龙虾等等都有致病记录,发病地区包括瑞典、苏联、美国、巴西和德国。哈夫病具体致病因素至今不明,只知道与摄入水产有关。
病例病例
2000年的时候,曾参与过1997年大口胭脂鱼疫情调查的流行病学家布赫侯茨(Buchholz)撰写了一篇文章《哈夫病:从波罗的海到美国海岸》。他在文章中详细记述了当时的调查过程与判断标準。这篇文章至今仍是哈夫病研究中极其重要的参考。 那幺,当时美国的调查人员做了哪些调查呢?
医疗卫生部门首先要确定病因、制定医疗方案。横纹肌溶解症本身原因很多,主要可分为物理性和非物理性两大类。这6人没有遭遇外伤或剧烈运动,因此物理性原因基本可排除。非物理性原因就非常繁多,必须一项项排除——蛇咬蜂蜇、毒品、酒精、自身免疫疾病、一般的感染、有机磷农药中毒、砷中毒、重金属中毒……全都被排除了。病史显示大部分病人在发病前24小时内食用过水产品。两人吃饭后呕吐,呕吐者症状较轻,生化化验指标也较低,因此病因是食源性毒素的可能性增大。与此同时,调查人员也分析了病人的食物。来源、如何清洗、如何烹煮的调查也在进行中。结果发现,这6人所吃大口胭脂鱼有的来自超市,有的来自市场,但都经过高温烹煮。鱼类腐败而产生的毒素被排除了。
病机病机
随后,环境监管人员开始追寻食物的源头,调查捕捞大口胭脂鱼的地点与数量。他们对这些鱼捕捞水域的其他鱼类样品进行检测,排除了绝大部分已知毒素。
最后,研究人员进行了不明成分的毒理学测试。生鱼和熟鱼分别用三种不同的溶剂进行提取,然后将提取物投餵给老鼠,并注射于其腹腔内。结果,熟鱼的一种提取物令老鼠出现了肌肉损伤和酱油尿等类似症状。研究人员终于得出结论,引起哈夫病的是一种可溶于非极性脂类的未知毒素,该毒素在高温下依然稳定,烹调无法使之消除。目前,研究人员认为首要“嫌犯”是海鱼体内的海葵毒素(palytoxin)以及淡水鱼体内的类似毒素。
病例病例
经过这番调查,科研人员对哈夫病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对此病的临床诊断也有了比较清晰的标準。2001年,美国路易斯安那州方圆30英里内的地区,在7天内发生9起食用小龙虾后3到16小时内发生横纹肌溶解症的疫情。医生便迅速根据此前的研究结果,判断为哈夫病并迅速地给予了对症治疗。 喝酒后也会出现“哈夫病”

临床表现

哈夫病(潟湖病)一般是吃完鱼类食品24小时内出现,有吃三文鱼,也有吃龙虾的,涉及的水产品总共有11类,有淡水,也有海鲜。典型症状就是肌肉痛,无力,呼吸困难,噁心呕吐,肌肉强直,震颤,触痛,大汗,其它还有黑尿,全身不适,麻木,背痛,胃痛之类的症状。一般表现为突然出现严重的肌肉僵硬疼痛,无中枢神经系统的异常、发热和肝脾大,部分病人存在咖啡色尿,临床表现存在很大的差异。多数病人迅速恢复正常,仅个别严重者死亡。
哈夫病哈夫病
典型症状就是肌肉痛,无力,呼吸困难,噁心呕吐,肌肉强直,震颤,触痛,大汗,其它还有黑尿,全身不适,麻木,背痛,胃痛之类的症状。最关键的一条,CK指标,也就是肌酸激酶往往增高几十乃至上百倍。

流行病学

多有食用水牛鱼、银鲳鱼或小龙虾等水产品史,怀疑含有某种生物毒素。对于该病是否会爆发,流行病学有关专家表示,该病发生与大量食用及个体有关,发生机率较低,根据掌握的情况和相关资料,临床表现一般较为轻微,只要及时发现并救治,是可以治癒的。

治疗方法

哈夫病的严重后果是肾衰或心跳骤停导致死亡。治疗中,大量补液是关键,由于肌肉溶解导致大量钾从肌肉释放,高钾血症引起心律失常,心跳骤停,大量补液可以给肾排钾机会。

相关介绍

不会大爆发

专家称:全世界的“哈夫病”病例数只有1000多例,这是80多年内叠加出来的病例。在南京的这23名患者很分散,八个家庭,另外8个人在四家餐馆,是散发,不可能发生爆发(疾病)。因为小龙虾本身没有问题,那幺问题在哪不清楚,100万次里面才发生一次,基本上这个风险比较低,没有必要太担心。

诱因

在中国,目前知道的就只有小龙虾。其他国家现在美国主要是水牛鱼,鳗鱼或者鳝鱼还有就是小龙虾,其他的国家还有银鲳鱼。“哈夫病”最大的特点是食用水产品24小时之内发病,我们为什幺判断它是“哈夫病”呢?第一就是食用小龙虾,而且是较多的小龙虾,病人的发病都是在4到13小时之内发病的,基本上出现的症状都是横纹肌溶解症状,而且这些人都是吃了10次以上。目前为止全世界範围内大家都没有搞清楚它的病因。中国疾控中心和江苏省疾控中心进行了900多种化学物质的排查,最有可能引起横纹肌溶解症的化学成分都没有发现,那幺我们觉得他患的是“哈夫病”。

龙虾门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南京市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2010年9月7日联合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透露,南京出现的23人例疑似小龙虾致病病例是与食用小龙虾相关的极少数个体出现的一过性横纹肌溶解综合徵。经综合分析,这些病例均属于哈夫(Haff)病。  “致病毒素很可能来自小龙虾个体本身带来的毒素。从目前的调查结果来看,如果小龙虾个体本身带有毒素,这样的个体也是极少数的,可能是由于在某一水域食用某一种有毒物质引起的,但现在这些都还不能定论。”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研究员吴永宁说。 2010年南京地区发现的食用小龙虾相关的横纹溶解综合症患者,具有与HAFF相似的流行病学特徵和临床表现,如病前4到13小时内均有食用较多小龙虾史,主要症状为肌肉酸痛,无发热和关节疼痛,无神经麻痹,仅个别出现噁心症状,临床检验发现患者肌酸激酶进行性的一过性升高。
依据初步的流行病学调查、临床和实验室检测结果和临床会诊意见,综合分析认为与国际上时有报导的哈夫病基本一致。具体致病因素,还需进一步的研究、探索。同时与会专家组认为:
1、本次所报告病例属于哈夫病,与食用小龙虾有关。
2、病人经及时治疗,愈后良好。
3、初步提出了病例定义和病例监测方案建议经卫生部批准后,在使用小龙虾地区开展主动检测,进一步探索确切病因。
4、建议其他食品安全监管部门进一步开展相关病因排查工作,一旦发现安全隐患要积极採取控制措施并及时通报卫生部门。

勘误

泻湖应作潟湖。
Haff病最早发现于Vistula Lagoon,Lagoon德语叫Haff,指的是海湾因湾口被淤积的泥沙封闭形成的湖,是鹹水湖,汉语叫做潟湖,潟是卤鹹地的意思。因为潟字和泻的繁体字很像,所以容易被人误作泻。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哈夫病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ailianmeng1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