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帽
帽,戴在头上起保护、装饰作用的製品。古称头衣。服饰的一种.
基本介绍
- 中文名:帽
- 拼音:mào
- 古称:头衣
- 类型:服饰的一种
基本信息
帽
mào
(1)
(形声。从巾,冒声。巾是丝织品,表示材料。字本作“月”,象帽形,又作“冒”。本义:帽子)

(2)
同本义 [hat]
少年见罗敷,脱帽着帩头。――《乐府诗集·陌上桑》
(3)
又如:帽凭(盈满的样子);帽正(帽子前缘正中的装饰,一般为珠或玉);帽襻儿(帽子上布制的扣纽带);礼帽(跟礼服相配的帽子);帽套(加于帽外的衣饰);帽钉(即铆钉。因其头形如帽,故名)
(4)
形状或作用像帽子或各种保护头部的物件 [helmet]
投笔掷帽丁丁然,磨墨隆隆然。――《聊斋志异·口技》:注。此指笔套。
(5)
又如:笔帽(套在笔头上保护笔的套儿);安全帽;螺钉帽
帽
mào
戴帽 [put on a cap]
见人头未帽。――陆龟蒙《南泾渔夫》
帽带
màodài
[chin strap] 繫于颏的下方或前方的带子
帽徽,帽花
màohuī,màohuā
[badge on a cap] 安在制服帽子前面正中的徽章
帽盔儿
màokuīr
[skullcap] 顶上缀有硬疙瘩、没有帽檐帽舌的帽子
帽舌
màoshé
[visor;peak of a cap] 帽子上用于遮光的前伸如舌状头的檐
帽檐
màoyán
[bill;brim of a hat] 帽盖;帽子前端或四周的突出部分
帽子
màozi
(1)
[hat]∶戴在头上保暖、防雨、遮日光或装饰的用品
(2)
[brand;label]∶坏名义
扣帽子
(3)
[tag]∶比喻罪名或带某种标誌的名称
帽
mào ㄇㄠˋ
(1)
盖头的东西:~子。草~。凉~。军~。礼~。
(2)
器物的顶罩或套儿:笔~儿。螺丝~儿。
沿革
原始人把兽皮、树叶盖在头上以保护头部,产生了帽子的雏形。《后汉书·舆服志》有“上古穴居而野处,衣毛而冒皮”的记载。中国古代的帽,主要有冠、冕、弁、巾帻、幞头、盔等品种(见图)。世界各国帽的历史也很悠久。欧洲古代男子多戴兜帽和无边帽,女子多戴面纱和头巾。古代欧洲和小亚细亚农村,习惯戴家庭製作的草帽或其他植物纤维编的帽。雅典和罗马的传统手工艺者常戴椭圆形帽顶的毡帽。在罗马,这种帽子是庶民的一种标记。海狸皮帽14世纪在弗兰德斯流行,以后流传到法国和英国等地。英国的圆顶硬礼帽,创始于1850年。19世纪后半叶美国流行软毡帽。在拉丁美洲和美国西部流行阔边帽,它是一种帽边在边缘处向上捲起的高顶毡帽或草帽。地中海东南岸一带流行土耳其帽,其形制是平顶,无帽檐,圆锥形。阿拉伯人传统头饰是色彩鲜艳的穆斯林头巾。日本有传统的丝质涂黑漆的坎墨雷帽。在热带地区,人们戴软木盔以免日晒。
冠
古代贵族使用的束髮物,先将长发绾起再用冠束住。冠初始时,主体只是一条冠梁,不宽而有褶,两端连于冠圈,像弧形带子从前向后覆发。冠圈两旁有丝的缨带,结于颏下。秦汉以后,冠梁渐宽,与冠圈连成覆杯状,其形制渐趋帽形。冠名目繁多,着名的有汉代梁冠。
冕和弁
古代帝王、诸侯、大夫的礼仪用帽。冕是最尊贵的一种冠,冕上面有一幅长方形的版,称?,?前沿挂一排串珠(称旒)。周代天子十二旒,诸侯以下旒数各有等差。后来只有帝王戴冕,所以“冕旒”又作帝王代称。弁分爵弁和皮弁。爵弁即无旒之冕。皮弁用白鹿皮做成,其缝合处名会。会有结饰,缀五彩玉石。
巾帻
束髮裹额而具帽形的头巾。西汉之前只为平民用,故有“士冠庶人巾”之说,颜色为黑或青。约东汉以后,贵族以幅巾裹发称巾帻,因其前高后低而中间露发,恰可用于冠下。约从晋代开始,巾帻戴用时折出稜角,称角巾或方巾,成为文人学士的象徵,后称儒巾。隋代将巾帻定入舆服制度。唐宋元明各代,巾帻成为成年男子的普通用帽。其间唐代帝王始用的唐巾,宋代文学家苏轼所创的东坡巾,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命制的四方平定巾,都是着名的巾帻品种。
幞头
包头的软布。有四带,二带系脑后垂之,二带反系头上,令曲折附顶。幞头始于北朝。隋以桐木作骨子,使顶高起。唐以罗代缯。皇帝用硬脚上曲,人臣则下垂。五代渐变平直。宋代幞头有多种式样,其直脚式样不同阶层都可戴用。
盔
古代的军帽。又称胄。古代以金属或皮革製成,军人作战时戴,起防护作用。现代军队仍沿用,称钢盔。
材料
帽的材料有主料、辅料两大类。主料有毛皮(裘皮)、精梳羊毛、皮革、人造革、长毛绒、棉布、丝绸、各种化纤织物及网眼布、毛呢、毛线、毛毡、植物纤维、塑胶、金属等。辅料有树脂衬、无纺布衬、布衬、纱衬、麻布衬、热熔胶衬、聚氨酯发泡複合材料、塑胶板等。
帽号
表示帽尺寸的标誌。中国根据全国範围内抽样调查成年人的头长、头宽、头围数据,经计算制订出头型系列。按此系列,再加1cm的围度余量,成为成年人帽号,一般分中号、大号、特大号3种。如春秋天戴的圆顶帽、前进帽的中号是51~54cm,大号是55~60cm,特大号为61cm以上;冬季皮绒帽的中号是53~55cm,大号是56~61cm,特大号为62cm以上。各种童帽、婴儿帽等尚无统一规定。
设计
画出帽样、盔型图纸和拟定有关技术档案的过程。一般可分为造型设计、色彩和装饰设计、样板设计。
造型设计
帽的整体外观式样设计。以头型系列为标準或以人头为基础进行设计。帽的各部位尺寸与帽口成正比。帽的造型设计要求符合戴用对象的脸型,做到有跷、有弯、有弧,帽檐头门、耳扇要协调。造型结构应儘量避开直角、锐角,採用曲线以衬托头型的自然曲线美。造型设计中盔头製作特别重要。盔头是制帽的专用工具、设计帽样的试型依据,而且是用于盔整、整烫定型的重要设备。盔头製作要以头型为基準。盔头的围长应大于人头的标準围长,高度应大于人头的标準高度,除盔头的自身高度外,底部一般要加一个5~6cm高的盔座。
色彩装饰设计
是与造型设计相配合的设计环节。通常运用衬托、对比、点缀等方法,使材料、色彩、装饰件与造型相适应,力求美观。
样板设计
即裁片样板设计。是根据设计意图,实现造型,从事批量生产,保证产品质量的重要设计环节。一般根据样品或图样,按照标準头型系列数据和头型规律,打出标準样板,并依照帽号要求进行扩缩号。
工艺
有缝製、毡胎成型、针织、编织、注塑等多种工艺。①缝製:以缝纫机缝製为主,是帽的主要生产工艺。其一般工艺过程依次为铺料、划皮、裁剪、缝製、整烫定型、缝缀装饰、成品检验。由于帽的品种不同,整烫定型的方法及工序繁简也不同。如以天然、化纤织物为材料缝製的圆顶帽、前进帽等,缝製后套在盔头上用电熨斗整烫,使帽的外形服贴,挺括美观。皮绒帽则把缝製好的帽里套在盔头上,通过加衬布、棉絮、刷浆、加热等方法,形成平整的帽里胎,再把缝製好的皮帽面套上,通过钉平、加热、烘乾,形成帽胎与皮面组合在一起的定型帽顶,再缝上帽耳扇,最后成帽。②毡胎成型:主要用于礼帽生产。将羊毛梳理、制胎、漂染,然后根据款式採用相应的盔头进行整烫、压製成型。③针织:採用针织机织成帽筒、帽片,再进行缝製、整烫等。与缝製工艺基本相同。④编织:主要採用棒针、钩针等进行手工编织成型。⑤注塑:通过注塑机将塑胶注入帽模成型。主要用于製作安全帽等。
品种
帽按戴用对象分,有男帽、女帽、童帽(包括婴儿帽);按材料分,有皮帽、布帽、呢帽、毡帽、草帽、钢盔、塑胶帽等;按用途分,有日常帽、职业帽、民族帽、宗教帽、运动帽;按季节分,有冬季防寒的皮绒帽,夏季的遮阳帽,春秋季节戴的防风防沙帽;按造型特点分,有有檐帽、无边帽、罩帽。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帽的品类越来越多,功能不断扩大,出现医用的磁疗帽,防止司机打盹的电子帽,自动按摩的音乐帽和无线电安全报警帽等。
有檐帽
一般指具有帽檐的帽。主要有礼帽、斗笠及以下品种。①巴拿马帽:以中南美洲棕榈嫩叶漂白纤维编成的浅色草帽。为男女夏季避暑用帽。以其主要集散地巴拿马而得名。②荷兰帽:帽冠尖、帽檐后翻或侧边展开的荷兰传统女帽。③墨西哥帽:宽檐高顶的草帽或毛呢帽。流行于西班牙、墨西哥及南美地区。④水兵帽:整圈帽檐向上反折的小帽。又称水手帽。通常帽冠为四片,剪裁成半球形。源自美国士兵的装束。⑤拿破仑帽:前后帽檐往上反折、便于携带的帽。又称双角帽。为拿破仑时代的主要帽型。现为美、英、法国海军仪仗队用帽。⑥罗宾汉帽:帽冠尖而高,帽檐由后往两侧反折的便帽。因12世纪英国传说中的英雄罗宾汉戴用而得名。⑦遮阳帽:帽冠呈圆形,帽檐沿帽口向四周伸展,周围有钢条支撑。有摺叠和不摺叠两种。在中国是夏季青年妇女常戴用的帽子。⑧草帽:形似遮阳帽的防雨遮阳两用帽。以麦秸等植物茎编成缏再加工成型。⑨盆帽:以纤维织物为帽面,内衬软木类的挺括物,或以棕榈叶编成的盆形帽。⑩大檐女帽:向前大开檐的女用遮阳帽。因英国电影《简爱》女主人公戴过,又称简爱帽。
无边帽
通常无檐,也包括前端有半截舌的帽。主要有10种。①苏联帽:帽面为皮革,顶平圆呈6瓣,帽缘接缝耳的保暖帽。原为北欧、西欧农民或猎人戴用。20世纪50年代由苏联传入中国。无舌的称苏式,有舌的称和平式。②新疆帽:顶上有4棱,多以彩色平绒为帽面,加以刺绣、珠绣等,小巧玲珑,为维吾尔族传统帽。③罗宋帽:圆筒状驼绒帽。顶中有绒球,眉间露小舌。20世纪上半叶在中国广为流行。④贝雷帽:又称博士帽。通常为黑或深蓝色毛呢帽。⑤红军帽:有帽舌的灰色扁平布帽。帽顶呈八角形,又称八角帽。始用于20世纪30年代中国工农红军。⑥鸭舌帽:中国五四运动前从国外传入,因其形似鸭嘴而得名。鸭舌帽前高后低,又称前进帽。⑦大盖帽:又称大檐帽。清末始传入中国。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帽的一种(见军服),也被用于职业服。⑧回民帽:顶圆,帽墙前高后矮,多以白漂布或青平绒製成。有单、双层之分。为回族传统帽。⑨库锦毡帽:形似毡帽盔,顶部盘金刺绣,底口有镶嵌装饰。帽前有小檐,耳扇嵌灰鼠毛。多为藏族人戴。⑩厨师帽:圆顶,周围捏密褶,下有较宽的箍口。厨师的帽子越高,表示手艺越高,最高的可达35cm。
罩帽
紧罩住头顶和后脑部位,露出前额,在齶下系带的帽。有时附加帽舌。主要有 6种。①婴儿帽:常以丝绸或布料裁製。②虎头帽:形似老虎的头,用于儿童。类似的还有兔儿帽等。③游泳帽:用橡胶或其他防水材料做的游泳运动帽。④睡帽:睡眠时的护髮用帽,下齶系带固定。
古籍解释
康熙字典
《唐韵》《集韵》《韵会》《正韵》𠀤莫报切,音𧛕。《释名》冒也。《说文》本作冃。《徐铉曰》今作帽。帽名犹冠。义取蒙覆其首,本纚也。古者冠无帽,冠下有纚,以缯为之。后人因之帽于冠,或裁纚为帽。自乗舆宴居,下至庶人无爵者,皆服之。江左时,野人已着帽,人士亦往往而见,但无顶圈矣,后乃高其屋云。《隋书·礼仪志》帽,自天子下及庶人通冠之,以白纱者名高顶帽。
又有缯皂杂纱为之,高屋下裙,盖无定準。《唐书·车服志》乌纱帽者,视事及燕见賔客之服也。
又通作冒。《史记·绛侯世家》薄太后以冒絮提文帝。《注》应劭曰:陌额絮也。晋灼曰:巴蜀异物志谓,头上巾为冒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