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笔(汉语汉字)
笔,汉语常用字,“聿”是“笔”的本字,最早见于甲骨文,读作bǐ,其本义为手握由竹管和兽毛製成的软性书写工具书写,后引申指书写、书画作品、汉字的笔画、档案数量等。
(基本信息栏参考资料:)
基本介绍
- 中文名:笔
- 拼音:bǐ
- 注音:ㄅㄧˇ
- 繁体字:笔
- 部首:毛
- 结构:上下结构
- 总笔画:10
- 笔顺:ノ一丶ノ一丶ノ一一フ
- 字码:仓颉HLQ;郑码MXBD;五笔TVFH
- 字级:常用字、一级字
- 平水韵:四质
字源演变

笔,会意兼形声字。“聿”是“笔”(繁体)的本字,聿的甲骨文(如图)=(半个“竹”字,一小截竹管)+(又,抓持)。金文(如图)承续甲骨文字形。笔,从竹从聿,聿亦声,表示手持末端撮兽毛的竹管在写字。持“竹”的会意字,表示笔字本义与聿有关且表音,笔与聿并物韵。笔字始见于湖北睡虎地秦墓竹简,《说文》从其结构作“从聿从竹”。隶变时,竹或作艸,这是由于古人把竹也看作艸(《说文》训竹为“冬生艸”),故竹、艸每相通用;潦草(图5)的将竹头写作“䒑”,但皆非主流。小篆(图1、图2)的形体在甲骨文、金文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进,在笔的末端多加一横笔,同时增加了“竹”头部件,以表示笔的材质。隶书(图4、图5、图6)的形体结构直接来自小篆,只是将下面笔头部分平直化,从而失去了字形的象形性特徵。楷书从《说文》结构作“笔”(繁体),简化字作“笔”,从竹从毛,会意字,不再是会意兼形声字。简体最早见于北齐隽敬碑和房周陀墓誌,后来被确定为正字。(图4)演化的楷书“笔”和(图5)演化的楷书“笔”,皆未成为正体。笔的本义是书具。《庄子·田子方》:“舐笔和墨,在外者半。”云梦秦简《日书》甲种46背2:“取女笔拓之,则不来矣。”引申指书写。《史记·孔子世家》:“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辞。”引申指书画作品。宋沈括《梦溪笔谈·书画》:“相国寺旧画壁,乃高益之笔。”又指汉字的笔画。《晋书·王羲之传》:“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又用作量词,多用于钱款帐目。
甲骨文、金文

史传秦蒙恬造笔,甲骨文“聿”(如图)及墨书卜文证,至迟在商代,人们已制笔、用笔。
详细释义
拼音 | 词性 | 释义 | 英译 | 例句 | 例词 |
---|---|---|---|---|---|
bǐ | 名词 | 书写和绘画的工具。 | pen | 笔,秦谓之笔。从聿从竹。——《说文》 史载笔,士载言。——《礼记·曲礼》 | 毛笔、钢笔、原子笔 |
指字画诗文等以笔书写绘製而成的作品。 | words | 所以过绝人者,唯在才长思远,口给笔高,德全行洁,强训博闻之事耳。——葛洪《抱朴子·辨问》 一日在仁智殿呈画,文进以得意之笔上进,第一幅是《秋江独钓图》——陆深《春雨堂随笔》 | 笔圣、笔精 | ||
散文(相对诗而言)。 | prose | 至如近世,谢朓、沈约之诗,任昉、陆倕之笔,斯实文章之冠冕,述作之楷模。——南朝梁简文帝《与湘东王论文书》 | 笔文、笔述 | ||
与文相对待而言,指无须讲究情采声律的叙记套用文。 | 至如不便为诗如阎纂,善为章奏如伯松,若是之流,泛谓之笔;吟咏风谣,流连哀思者,谓之文。——南朝梁元帝《金楼子·立言》 | ||||
汉字的笔画。 | 姜白石先生《禊帖偏傍考》云……‘欣’字‘欠’右一笔,作章草发笔之状,不是捺。——陶宗仪《辍耕录·禊帖考》 | 笔顺、收笔、起笔 | |||
笔迹、字迹。 | stroke | 笔形、笔脚 | |||
笔法。 | 以细笔钩勒形廓者也。——蔡元培《图画》 | 曲笔、伏笔 | |||
指形状像笔的东西。 | 电笔 | ||||
动词 | 书写、记载。 | write | 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辞。——《史记·孔子世家》 | 代笔、笔资、笔吏 | |
量词 | 用于钱款、帐目、交易。 | 一个赏过一百两,一个赏过六十两,这两笔底下皆有原故。——《红楼梦》第五五回 | 一笔款 | ||
用于书画笔画。 | 他邀小弟到家,临别时,将此图相赠,他说是几笔丑画,弟回到营中闲坐,偶取来展看,才知道是三晋之图。——《水浒传》第九一回 | 一笔好字 | |||
用于书面文辞。 | 一挥挥就一笔诗,笔翰与羲之无二。——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 |
(参考资料:)
古籍解释
说文解字
【卷三】【聿部】
笔,秦谓之笔。从聿,从竹。
注:徐锴曰:“笔尚便疌,故从聿。”
说文解字注
【卷三】【聿部】
笔,秦谓之笔。从聿,从竹。
古音在十五部。
康熙字典
【未集上】【竹字部】
《广韵》:鄙密切。《韵会》:逼密切。《正韵》:壁吉切,并音必。《释名》:笔,述也。述事而书之也。《尔雅·释器》:不律谓之笔。注:蜀人呼笔为不律也。《说文》:楚谓之聿,吴人谓之不律,燕谓之弗,秦谓之笔。《古今注》:古之笔,不论以竹以木,但能染墨成字,卽谓之笔。秦吞六国,灭前代之美,故蒙恬得称于时。蒙恬造笔,卽秦笔耳。以枯木为管,鹿毛为柱,羊毛为被,所谓苍毫也。彤管赤漆耳,史官记事用之。《法书考》:虞世南云:笔长不过六寸,眞一,行二,草三,指实掌虚。《礼·曲礼》:史载笔,士载言。注:笔,谓书具之属。
又笔星。《释名》:笔星,星气有一枝,未锐似笔也。
又花名。《楚辞》注:辛夷花初发如笔,北人呼为木笔。
又《集韵》:笔别切,音莂。山东谓笔。
又作〈/尹〉。见《汉戚伯樊毅𥓓》。
又《严訢𥓓》作〈八/尹〉,见《举要》。《集韵》或作笔。
字形书法
字形对比

书写演示

书法欣赏
(参考资料:)
音韵汇集
字头 | 小韵 | 声符 | 反切 | 声母 | 韵母 | 韵目 | 韵部 | 拟音 | 声调 | |
---|---|---|---|---|---|---|---|---|---|---|
上古音系 | 笔 | 笔 | 聿 | 物 | prud | |||||
广韵 | 笔 | 笔 | 鄙密 | 帮 | 质B开 | 质B | 入声 | |||
蒙古字韵 | 笔 | puɛ̆ | 入声 | |||||||
中原音韵 | 笔 | 笔 | 帮 | 齐微合 | 齐微 | 入声作上声 | ||||
洪武正韵 | 笔 | 必 | 壁吉 | 二质 | 真 | 入声 |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