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赵士祯
赵士祯(1554~约1611) 中国明代火器专家。字常吉,号后湖。浙江乐清人。他发明的“火箭溜”、“制电铳”、“鹰扬炮”等,在当时抗倭战斗中发挥了强大的作用,他着的《神器谱》、《备边屯田车铳仪》等书,受到英国着名学者李约瑟高度评价。
基本介绍
- 本名:赵士祯
- 别称:赵常吉,赵后湖
- 所处时代:明代
- 民族族群:汉
- 出生地:浙江乐清人
- 出生时间:1554
- 去世时间:1611
- 主要作品:《神器谱》
- 主要成就:发明了迅雷铳、掣电铳以及火箭溜等火器
简介
在明代火器发展史上,涌现过一大批对火器生产、製造作出杰出贡献的人物,他们对火器的发展和进步的影响不可低估。
明神宗万曆年间的赵士祯,就是其中突出的一位。他曾对多种火器加以改造,经他改造过的火器更加实用,杀伤力更强。明神宗万曆二十六年(1598 年),赵士祯仿西域鲁密铳製成新式火枪,改良了发火装置,在枪床的尾部装上了钢刀,近战时作斩马刀用。同在这一年,赵士祯还发明了迅雷铳,其特点是转轮发射。还是在这一年,赵士祯参照西洋鸟枪和佛郎机製成掣电铳。这种火枪採取后装子铳式,共有 5 个子铳,各 6 寸长。子铳事先装好,作战时轮流装入枪管中发射,射击速度明显加快。

赵士祯还发明了一种发射火箭用的火箭溜,形状象一支短铳,上面有溜槽,可按规定的方向发射火箭,避免了火箭在运行时偏离方向,增加了火箭射击的準确性。
生平

赵土祯胸怀大志,才兼文武,善书能诗,喜谈兵事。一次,游寓京师,偶然题诗于扇上,扇为宦官所得,进献神宗皇帝,深受讚赏。遂于万曆六年(1578)“以善书徵,授鸿胪寺主簿”。
士祯素性倜傥不群,耿介刚直,因而久居下位不得升迁。八品衔的鸿胪寺主簿竟做了18年之久,直到万曆二十四年(1596),才得晋升为从七品衔的中书舍人。
士祯生长于海滨,少经倭患,深知增强国防力量,改善武器装备的重要,决心研製出精良的火器装备官军,卫国保民。他深入调查火器使用情况,广泛走访火器专家和御倭将领。万曆二十四年他在温州籍游击将军陈寅那里见到西洋番铳,深受启发。当时,一个名叫朵思麻的土耳其人寓居北京。士祯获知他原是土耳其一位专门管理火器的官员,特意登门求教。朵思麻将自己收藏的鸟铳拿给士祯看,并且详细讲解了製造和使用方法。就这样,士祯蒐集和积累了火器研製方面的大量资料和经验。
万曆二十五年,士祯给皇帝呈上了《用兵八害》的条陈,建议製造番鸟铳。经兵部议交京营试製,京营官员又来向他请教,他唯恐京营“製造打放两不如法”,就自己出资(在奏疏中他表示“于金坐散而不顾"),并请朵思麻协助,召集工匠进行试製,终于在万曆二十六年研製出四种火器,其中“掣电铳”、“迅雷铳”为当时最新式的火器,前者兼具西洋铳和佛郎机的优点,后者并有鸟铳和三眼铳的长处。首批共製造了十余架。士祯将其中七架绘了图样,并撰文对其构造、製法、打放架势等作了详尽说明,上呈皇帝。这一图样和文字就是《神器谱》。此后士祯不断精益求精。万曆二十六年进呈的迅雷铳只能连发五弹,至万曆三十年经过改进的迅雷铳“战酣连发”,可以一气发射十八弹。
万曆三十年六月,士祯研製的火器在北京宣武门外西城下进行试验。试验由刑部尚书萧大亨主持,参与其事的还有兵部、工部等部门的官员。会审报告建议皇帝将土祯“所制车铳式样随发京营,依法成造,责令的当官员加以教演,传示各边,以究其防边制虏之用”;报告还请求皇帝对士祯“朝夕讲究,殚力倾资製造利器,用备不虞”的事迹给予嘉奖。
之后,士祯又借鉴日本人使用的大鸟铳发明了“鹰扬炮”,这种新式火器具有威力大、命中率高的优越性能,胜过了日本的大鸟铳。他还发明了“火箭溜”,这一发明,是中国火箭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赵士祯虽然世途坎坷,终生潦倒。同乡诗人何白有“散尽乾金空四壁,秋风萧瑟卧文园”之叹,但他在火器研製方面的辉煌建树,他的《神器谱》、《备边屯田车铳议》等着作,却功在国家,彪炳千秋。王重民教授将他与李时珍、邢云璐、宋应星、徐光启、李之藻、王征等并列,认为是对中国传统的科学做了总结工作的科学家。英国学者李约瑟的论着《中国科学技术史》,也高度评价了赵士祯《神器谱》一书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上的地位。
着有《神器谱》、《续神器谱》、《神器谱或问》、《备边屯田车铳议》等着作,其中有火器图式24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