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革叶垂头菊
革叶垂头菊(学名:Cremanthodium coriaceum)是菊科垂头菊属的植物,为中国的特有植物。分布于中国大陆的云南等地,生长于海拔3,000米至4,000米的地区,多生在石坡、山坡、草地及高山草地,目前尚未由人工引种栽培。
基本介绍
- 中文名:革叶垂头菊
- 学名:Cremanthodium coriaceum
- 界:植物界
- 门:被子植物门 Angiospermae
- 纲:双子叶植物纲 Dicotyledoneae
- 亚纲:合瓣花亚纲 Sympetalae
- 目:桔梗目 Campanulales
- 科:菊科 Compositae
- 亚科:管状花亚科 Carduoideae
- 族:千里光族 Senecioneae
- 亚族:千里光亚族 Subtrib. Senecioninae
- 属:垂头菊属 Cremanthodium
- 组:羽脉组 Sect. Pinnatinervus
- 种:革叶垂头菊
- 分布区域:中国云南
- 系:矩叶系 Ser. Oblongata
形态特徵
多年生草本。茎单生,直立,高30-55厘米,上部被白色蛛丝状柔毛,下部光滑,基部直径3-4毫米,被枯叶柄纤维包围。茎基部叶具长柄,柄长7-12厘米,半圆形,腹面有槽,近光滑,基部鞘状,叶片革质,有光泽,卵形或宽卵形,长(2.5)6-10厘米,宽(2)4-5厘米,先端钝,边缘具软骨质小齿,基部楔形,两面光滑,叶脉羽状,在两面明显突起,近似网状;茎中上部叶苞叶状,较小,无柄,卵状长圆形,先端急尖或渐尖,基部半抱茎。头状花序辐射状,2-5个,排列成总状花序,偶有单生,花序梗长2-6厘米,被白色蛛丝状柔毛;总苞半球形,长8-11毫米,宽2-3厘米,总苞片10-14,2层,披针形或卵状长圆形,宽3-5毫米,先端急尖,上半部边缘具白色睫毛,背部被白色蛛丝状柔毛或近光滑,内层边缘宽膜质。舌状花黄色,舌片长圆形,长1-1.5厘米,宽至5毫米,先端具3齿,管部长约2毫米。管状花多数,长约6毫米,管部长约1毫米,冠毛白色,与花冠等长。瘦果(未熟)长约4毫米,光滑。花期7-8月。
生长环境
主要生长于海拔3000-4000米的山坡、石坡、草地及高山草地。
分布範围
主要分布于云南西部和西北部。模式标本采自丽江。
本种提示
本种曾被 R. Good 并于喜马拉雅山地特有种 Cremanthodium arnicoides (DC. ex Royle) Good.中,而且认为两者没有明显区别。我们对比了两者产地(西藏西部和云南西北部)的标本之后发现,它们是完全可分的。后者的叶草质,无光泽,叶脉不明显,茎生叶多,基部圆心形,抱茎,总苞被黑色柔毛,舌状花的舌片宽椭圆形,宽达9毫米,与本种显然有别。因此把它们分作二个独立的种是较为合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