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2016新浪未来媒体峰会

2016新浪未来媒体峰会

2016新浪未来媒体峰会

2016新浪未来媒体峰会,由新浪新闻主办,于2016年10月25日在北京召开。本次峰会主题为“迎接浸媒体时代”,各界行业大咖在新浪提供的平台上,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共同探寻在媒体行业变革大潮下,各领域从业者如何破与立,一起迎接“浸媒体时代”。峰会设定了《未来媒体VS黑科技》和《三体-资本、科技、媒体VS相互激发的传媒新生态》两个大的议题,发布了两份重要报告:《2017未来媒体趋势报告》和《网媒从业者生态报告》。

基本介绍

  • 中文名:2016新浪未来媒体峰会
  • 主办单位:新浪新闻
  • 峰会主题:迎接浸媒体时代
  • 时间:2016年10月25日
  • 地点:北京国贸大酒店

背景介绍

2016年,媒体迎来移动互联时代下的全新变革。技术上,VR支撑下的360°全景新闻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大众媒介当中,而体验上,用户的信息接收方式也已经从传统阅读转向了随时随地的移动终端“沉浸式”阅读——“浸新闻”逐渐成为行业出现频率最高的主题词,媒体行业也正在迎来一个全民“浸媒体”时代。

大会议题

本次未来媒体峰会,针对当下媒体大生态下的科技、用户、资本等内容,设定了《未来媒体VS黑科技》和《三体-资本、科技、媒体VS相互激发的传媒新生态》两个大的议题。其下分别涵盖了VR、移动视频直播、大数据、人工智慧和未来媒体商业模式、价值实现等内容。

峰会嘉宾

Steven Feiner 哥伦比亚大学计算机图形和用户界面实验室主任,被称为“虚拟现实之父”
Piero Scaruffi 硅谷高科技观察者,哈佛大学、史丹福大学、加州伯克利大学客座教授
陈炎权 美联社副总裁
宋建武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专业研究方向为媒介经济与媒介管理,媒介政策与媒介制度。
瀋阳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新闻研究中心研究员
冯大刚 36氪媒体业务总裁
周晓鹏 新浪网副总裁\新闻总编辑
何力 资深媒体人,界面联合创始人,现任界面(上海)网路科技有限公司CEO
马昌博 视知传媒创始人、CEO。
李剑威 真格基金合伙人兼CIO。云计算,大数据,智慧型硬体方向经验丰富投资人
范卫锋 高樟资本创始人、CEO,自媒体“范言直谏”创始人
夏苇 北京红云融通技术有限公司CEO
张洪忠 北京师範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媒介市场、传播效果测量、网路大数据挖掘
沈浩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传播学研究方法、套用统计学和市场研究。
王薇 新浪新闻副总编辑
邹悦 CCTV NEWS 新闻主播
周葆华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
胡盈青 赫斯特资本中国区负责人
李鑫 梨视频总编辑 。澎湃新闻原总编辑、《东方早报》原副总编。
申晨知名媒体评论人 ,中国新媒体行销专家,畅销书作者,教育部专家组成员,天使投资人。
董克平 《舌尖上的中国》总策划,央视《中国味道》总顾问。

峰会回顾

议题一:未来媒体VS黑科技
(1)周晓鹏:媒体不应只崇尚技术 弱化人的价值
新浪网副总裁、新闻总编辑周晓鹏做了开幕致辞,在讲话中,他再次强调,未来媒体既是技术公司,也将是艺术公司。
他鹏认为,未来媒体既是技术也是艺术。他肯定了在未来的媒体报导当中技术手段的重要,但是提醒大家更要考虑表达的技术形式和思维模式。
“未来的媒体,包括日常的信息流的组织与呈现,它本身既是技术也是艺术的表达。要知道美感在什幺地方,要知道如何让用户获得更好的客群体验。所以在传媒领域我们应该要技术,但不应该一味崇尚技术而弱化我们的价值。”周晓鹏将未来媒体需要解决的问题归纳为“信息增量、视角增量跟体验增量”,并且给出了具体阐述。
(2)VR专家Kevin:VR技术将颠覆现有商业模式
北京电影学院动画与虚拟现实国际研究中心执行理事Kevin Geigner以VR带来的冲击为主题进行演讲。Kevin Geiger重点从技术的角度切入,通过对VR虚拟现实的发展,为大家讲解了未来媒体的演变之路,并且详细解答了VR技术在新媒体套用当中的优势等问题。
(3)美联社VP陈炎权:直播行业尚在初始阶段
美联社副总裁陈炎权重点就美联社发展历史、未来媒体机遇等方向,深入展开关于“美联社全球直播布局”的分享。
(4)清华教授瀋阳:未来媒体是科学和艺术结合
清华大学的博士生导师瀋阳教授就大数据与人工智慧主题展开演讲。
而针对此次峰会的“浸媒体”主题,沈浩教授也带来了他的观点,似乎能够从学术界的角度来给“浸媒体”一个直观的描述:“我想,‘浸’既可以表现出用户的体验更加沉浸,也可以代表媒体人更专注、投入。”沈浩也强调了技术的重要性,并且表示,技术往往都遮蔽在文化中,只有当技术产生革命性变革的时候,我们才会意识到技术带来的变化。”
(5)复旦教授周葆华:新闻内容已进化成动态
新浪新媒体实验室联合复旦大学周葆华教授解读《2016网路新闻从业者生态报告》。在技术革命带来新闻变化的形态下,他将从业者的生态锁定在当代网路新闻从业者群体的基本特徵、职业理念、技术环境下从业者技能、如何看待新闻业面临的竞争、从业者的生存现状5个主题并进行了分析。
报告在全方位分析的基础上认为,未来新闻从业者应当做创新者,同时做桥樑者,对文本、内容、计算机编程、艺术的套用来回穿梭。同时建议行业共同探讨,关注新闻从业者群体,关注网路新闻人的状态,更好地拥抱科技应对未来。
(6)硅谷专家:新闻工作者是技术套用组织者
新浪新闻联合皮埃罗·斯加鲁菲发布了《2017未来媒体趋势报告》,揭示了未来媒体的十大趋势。在这份报告中,既有全球视角下皮埃罗对未来媒体极富创建性的思考,也有新浪作为中国最大入口网站、站在中国立场对未来媒体的观察。
议题二:三体-资本、科技、媒体VS相互激发的传媒新生态
(1)真格基金合伙人李剑威:科技化的媒体市场-大而全的垄断还是小而美的垂直
“我们已经观察到,过去一两年内,真正做得比较好的公司,一种是算法驱动,一种是需求驱动,他们都做得很好。算法驱动,就如《今日头条》。用户总是刷不完新闻,它按照用户读过的文章兴趣不断推送文章。这样占用了用户时间,所以很容易商业化,它现在可能是新媒体的超级独角兽。内容驱动是什幺?很多新媒体的内容公司,他们就是懂内容,理解某一部分的用户深层次的需求。”
(2)赫斯特资本中国总经理胡盈青:高价值媒体的核心是什幺?
“定位、产品和推广:投资者最看重的三点。内容定位是什幺?服务的人群读者到底是什幺样一群人?这群人是否足够大?如果细分领域,这群人黏性是否足够高?第二则是产品本身的内容形式,即以什幺样的形式去表达内容,形式是否新颖,是否能够具有时代特徵?也是一个非常有决定性的因素。第三个关键因素则是传播,要怎幺样高效并且精準地传播内容。”
圆桌论坛:未来“浸媒体”是什幺模样?
2016新浪未来媒体峰会上,“浸媒体”成为了关键字。与会发言嘉宾发表了众多新鲜观点,我们或许可以从中一窥未来媒体的模样。
峰会圆桌访谈请来了重点高校传媒专业的教授、视频直播技术前沿公司总裁、创投天使投资基金合伙人,听听他们的看法。
怎幺理解浸媒体?
“我想,‘浸’既可以表现出用户的体验更加沉浸,也可以代表媒体人更专注、投入。中国传媒大学已经创建了数据新闻专业,我们已经从本科招生开始录取新生了。所以传统高校也开始探索媒体的新技术了。”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教授沈浩说。“技术往往都遮蔽在文化中,只有当技术产生革命性变革的时候,我们才会意识到技术带来的变化。”
“从程式设计师的角度来讲,‘浸媒体’要解决几个问题:一、怎幺才能身临其境?技术上的答案是,编码过程越简约,经验传达越充分,才能从信息分享转变到经验分享。对于我们技术公司而言,解决方法就是,如何让海量的信息、传送端的信息更充裕地传达到接收端。二、“浸”在什幺时刻?是当下。我记忆里最深刻的新闻是911事件,那天我睡觉中被叫醒的时候,刚好看到电视里第二架飞机撞楼的直播过程。眼睁睁看见了一个重大事件发生,这种冲击力和影响力对人来说是非常巨大的。所以“浸媒体”要“浸”到当下正在发生的新闻和事件里,这是非常重要的。三、“浸”的核心是什幺?参与感。我愿意去现场看球,因为球员踢得好我可以为他呼喊,踢得不好我会大声发泄叫喊;我和我身边的人鼓掌或者是喝倒彩,甚至可以影响球员、进而影响比赛的走向。这就是参与感。” 北京红云融通技术有限公司CEO夏苇如此表示。
红云是一家做了十年的技术公司,正是像红云这样坚持技术的公司,才让浸媒体时代的到来成为可能。红云为本次峰会的数次现场视频连线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技术带来的各种可能性已经颠覆了传统节目製作方式,用户全新的媒体体验已经到来。
技术推动下的媒体功能会怎幺演变?
“客群定义不再,每个人都是传播主体。”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宋建武说,“移动通讯和移动终端的发展,从传播关係上第一次把特定的个人作用主体纳入传播体系。我已经告诉我的学生,网际网路时代没有客群只有用户。用户是清晰、特定的主体和个人。新的传播关係的已经产生,新的以个性化服务为主要特徵的传播关係替代了大众传播,我们看到了哀鸿遍野,大众传播趋向崩溃,传统的商业模式在崩塌之中。”
未来媒体的新商业模式是什幺?
“由积分转向微分。”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宋建武说,“在一个区域内,有多少点进行计算,算出一个面积,这是积分的过程。这正像传统媒体发展所主要依据的是,在特定的空间、特定的领域、特定的区域内,拥有多少读者、观众、客群。而微分,是在一个点取到足够小时,看它的局部细微变化。这就是现代媒体精準传播和精準分发的模式。”
“我们所有建立在大数据基础上的商业模式、分发模式,都是根据这样的一种传播模式,过去我们思想的传者和受者,都变成了传播的参与者,这是本质性的变化。”
未来媒体怎幺才能有前途?
“浸媒体,大平台,大数据。” 宋建武表示。未来的传播将不会是以某一种特定的技术为支撑,那是一种狭隘的表现。未来的媒体一定是一个大平台上的整体运营。第三次的技术革命带来了平台经济,实际上也带来了平台型的媒体。在平台上,我们的用户聚集起来。用户拿出零碎的时间来获得新闻,不再像过去那样必须正襟危坐在电视机前。未来的媒体一定是平台型的媒体。
谁有网际网路的平台,谁有作为主体的用户,谁就有未来。依靠大数据,只有平台才能聚合大数据并进行处理,未来传统媒体包括网际网路媒体就要向这个方向发展:汇集原生数据,生产自身的用户数据。
未来媒体如何满足用户、吸引投资?
“投资者关注的产品,是要满足用户深层次需求。算法驱动,或是内容驱动。” 真格基金合伙人李剑威说。
算法驱动是什幺?“我们已经观察到,过去一两年内,真正做得比较好的公司,一种是算法驱动,一种是需求驱动,他们都做得很好。算法驱动,就如《今日头条》。用户总是刷不完新闻,它按照用户读过的文章兴趣不断推送文章。这样占用了用户时间,所以很容易商业化,它现在可能是新媒体的超级独角兽。”
内容驱动是什幺?很多新媒体的内容公司,他们就是懂内容,理解某一部分的用户深层次的需求。比如说像我们参与投资的“军迷”,用户就是80后、90后的军迷,他们跟60、70后的军迷是不一样的。“军迷”主动了解他们的需求,从配音、节目的选题、表现形态都针对这一部分的小众客户,看起来小众,但是也有几千万的关注。这样的创业公司在领域内才能崭露头角。
读完以上观点,我们会发现,从事新闻的媒体人更应该主动探讨未来媒体的发展趋势,看到技术对新闻或者对传媒所带来的影响。我们应该热情拥抱浸媒体形式,努力迎接媒体未来面临的挑战。

创新成果

《2017未来媒体趋势报告》
新浪新闻联合皮埃罗·斯加鲁菲发布了《2017未来媒体趋势报告》,揭示了未来媒体的十大趋势。   十大未来媒体趋势:用户体验、人工智慧
2016新浪未来媒体峰会
“不管你喜不喜欢,我们有越来越多的算法,这些算法决定了新闻製作的流程。”硅谷精神布道师,哈佛大学、史丹福大学、加州伯克利大学做客教授皮埃罗·斯加鲁菲在2016新浪未来媒体峰会上如是说。
时下,媒体正在经历一场由技术推动的转型。新媒体内涵和外延在叠代与突破,传统媒体在压力下持续进行自我革新。未来媒体会发展向何方,皮埃罗在《报告》中提出十大趋势:用户体验技术、大数据、新内容时代、流媒体、手机套用、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共舞、创客文化、货币化、新平台、人工智慧与机器人写作。
把这些趋势全部组合在一起会发生什幺呢?皮埃罗猜想了未来媒体的内容生产模式:不同的新闻流来自于人或机器,通过人工智慧和算法来判断是否为新闻,随后内容会上到所有人可以访问的云端。内容生成者好像创客一样,用工具来生成新闻,这些工具是一些软体、大数据、智慧型手机等。记者对信息进行一些组合,对新闻进行报导,他们是人工智慧的组装设施、人工智慧的写手。同时社交媒体也会生成新闻。把信息组合在一起得到“文章的模板”,并依据平台需求、变现需求等因素对文章进行个性化。最终用户会获得内容、发表评论,又回到了社交媒体,在云端生成更多内容,并且记者可以藉此来分析是否就话题进行后续报导。
“这种技术的混合就真正地改变了新闻生成的流程。”皮埃罗说。
未来媒体全景:“体验”新闻 新闻工作者是技术套用组织者
《2017未来媒体趋势报告》中指出,过去一百年间,即使传播平台在更新叠代,报纸、广播、电视、电脑、智慧型手机出现,但新平台并没有杀死旧平台。虽然你在用智慧型手机,但你仍在“读”或“听”新闻。新闻生产者的工作并没有发生改变。
而面向未来,皮埃罗认为,未来的新闻将不再是用来“读”的,而是用来“体验”的。未来媒体将成为连线新闻叙述者和新闻製作者的桥樑。未来新闻工作者的工作内容将会被改变,媒体工作者要组织人工智慧、大数据、增强现实等技术的“套用”,新闻工作者应具备的技能是,选择最好的设备。
“传统的故事讲述者必须要成为创客,比如你们要创造这种VR体验。未来新闻生成人员,就是选择合适的套用来满足正确的需求,并且让他们组织运作起来。”皮埃罗说。
《网媒从业者生态报告》
新浪新媒体实验室联合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周葆华发布的《2016网路新闻从业者生态报告》,从人的角度分析了未来媒体中最重要力量的生存现状。
2016新浪未来媒体峰会
周葆华也在峰会现场对报告进行了解读。在技术革命带来新闻变化的形态下,他将从业者的生态锁定在当代网路新闻从业者群体的基本特徵、职业理念、技术环境下从业者技能、如何看待新闻业面临的竞争、从业者的生存现状5个主题并进行了分析。
报告在全方位分析的基础上认为,未来新闻从业者应当做创新者,同时做桥樑者,对文本、内容、计算机编程、艺术的套用来回穿梭。同时建议行业共同探讨,关注新闻从业者群体,关注网路新闻人的状态,更好地拥抱科技应对未来。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2016新浪未来媒体峰会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ailianmeng1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