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宗羲论——国际黄宗羲学术讨论会论文集
《黄宗羲论——国际黄宗羲学术讨论会论文集》是现代吴光编着的一部哲学着作。
基本介绍
- 作品名称:黄宗羲论——国际黄宗羲学术讨论会论文集
- 创作年代:现代
- 作者:吴光
- 类别:哲学
内容简介
本书是由首次国际黄宗羲学术讨论会收集的论文编辑而成。这次会议是由淅江省社会科学院主办、于1986年10月20至25日在浙江省宁波市举行的。在编目方面,本书大体分为八类:一,总论六篇;二,哲学思想研究八篇‘三,政治思想研究十三篇;四,史学思想及其他八篇;五,史迹与着作考辩六篇,六,研究述评二篇,七,论文摘编十六篇;八,附录一篇。
该书总论部分具体论及的问题有黄宗羲对中国古代民主思想的承继与发展、黄宗羲思想与理学、心学的关係、黄宗羲思想的历史性格、黄宗羲在清代渐东学派中的重要地位及其对清代学术的影响等。其中成中英《理学与心学的批评的省思一一综论黄宗羲哲学中的理性思考与真理标準》阐述了黄宗羲哲学对理学、心学的反省、批评和融合,充分肯定了黄宗羲在解决中国哲学史上“本体与功夫”,亦即西哲伽达玛之“真理与方法”(truth and method)这一重大问题上的重要贡献(“知行合一。等十种。合一”之论)及其现代哲学意义。
沈善洪、钱明嫂阴明学的演变和黄宗羲思想的来源为考察了阳明学的产生与分化、流变与修正及黄宗羲思想的来源和创新等方面的情况,认为王阳明与黄宗羲两人的思想虽然有质的不同,但从思想史的发展过程来看又有必然的内在逻辑关联。从一定意义说,黄宗羲是;阳明学在理论上和实践上的当然继承者。在哲学上,他较多继承了工夫派的思想,强调好古敏求和经世济务,在政治上,他则较多继承了现成派的思想,主张思想自由与人格独立。
第二部分主要论及黄宗羲之心学的定位、真理观、心性说、理气说、《明儒学案}以及黄宗羲与王学、与近代历史主义方法论及中国近代思维方式之关係等。其中,刘述先《论黄宗羲心学的定位》阐述了黄宗羲思想对于刘宗周学说及阳明心学之渊源关係,黄宗羲“盈天地皆心也”等重要哲学思想及其非创发性的心学性质。
冯契《黄宗羲与近代历史主义方法论》论述了黄宗羲之“分源别派,使其宗旨历然。等历史主义思想及其对近代进化论乃至辩证史观的直接或间接的重要影响。萧蓬父《黄宗羲的真理观片论》阐述了黄宗羲“言性命者,必究于史”、“圣贤之血路,散殊于百家”、“此意无穷,海怒鹏骞”等命题或语词中所表达或蕴含的真理过程论、真理髮展观等真理观。夏乃儒《黄宗羲与中国近代思维方式的萌芽}阐述了黄宗羲之独立思考。藐视传统、注重现实、重视科学知识以及尊重“个人”、“私利”和“私慾”等中国近代思维方式的萌芽,同时指出了其历史的局限性。杨国荣《黄宗羲与王学净阐明了黄宗羲与王学的渊源关係,指出正如顾炎武入于朱学而又出于朱学,黄宗羲也从王学出发而又对它作了原则的修正与改造,并最终在理论上突破了王学。楼宇烈《黄宗羲心性说述评》阐述了黄宗羲“离心无所为性”、“体则情性皆体,用则情性皆用”、“人之气本善”等心性说观点,并指出了其将人慾混同于恶等缺限。葛荣晋《黄宗羲理气说的逻辑结构》认为,黄宗羲的理气说是一个具有内在逻辑层次的立体结构。它分为三个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繫的层次,即天道观上的“理气合一”,人性论上的“心性合一”,道德论上的。性情合一”。作者对上述内容作了具体剖析。余金华《<明儒学案>的结构与功能分析》用结构功能分析方法阐述了黄宗羲重要的哲学学术着作《明儒学案》之通过师承关係及心学历史演变贯串为一体的巨观、中观及微观三个结构层次。
本书其它部分大多不直接讨论黄宗羲哲学思想(论文摘编部分有两篇论及黄宗羲哲学与王学及刘宗周思想之关係),但关于黄宗羲之政治和科学思想、生平事迹、着述考辨及黄宗羲研究状况等等的讨论,对于全面把握黄宗羲哲学思想无疑是有所裨益的。
出版信息
浙江古籍出版社1987年12月出版,49万字。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黄宗羲论——国际黄宗羲学术讨论会论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