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决战之辽瀋战役(1991年李俊、杨光远等执导历史战争电影)
大决战(1991年李俊、杨光远等执导历史战争电影)一般指本词条
《大决战之辽瀋战役》是由八一电影製片厂出品,李俊、杨光远等联合执导,古月、赵恆多、苏林、刘怀正、马绍信、鲁继先、张卫国等主演的剧情片,于1991年在中国上映。
该片讲述解放战争时期,以毛泽东主席为首的统帅部领导、林彪指挥的解放军为打败以蒋介石为首统帅的国民党军队而进行辽瀋战役,攻克锦州,全歼廖耀湘兵团,最后攻克瀋阳,解放了全东北的故事。
基本介绍
- 中文名:大决战之辽瀋战役
- 外文名:Decisive Engagement: The Liaoxi Shenyang Campaign
- 出品时间:1991年
- 出品公司:八一电影製片厂
- 发行公司:八一电影製片厂
- 製片地区:中国
- 拍摄地点:中国
- 导演:李俊、杨光远
- 编剧:王军、史超、李平分
- 製片人:萧穆
- 类型:剧情
- 主演:古月,赵恆多,苏林,刘怀正,马绍信,鲁继先,张卫国
- 片长:222分钟
- 上映时间:1991年
- 对白语言:国语
- 色彩:彩色
- imdb编码:tt0099338
- 主要奖项:第12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故事片
第15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
剧情简介
1948年3月,在东北站稳脚跟的解放军,在林彪(马绍信饰)的领导下,发展为近百万大军。毛泽东(古月饰)、周恩来(苏林饰)、任弼时(路希饰)等离开西北来到河北与刘少奇(郭法曾饰)、朱德(刘怀正饰)等会合,并讨论了当时的形势。毛泽东、朱德等及时把握战略决战时机,命令东北野战军南下北宁,强攻锦州,切断东北蒋军退华北的路。以彻底残灭东北国民党军卫立煌(卢学公饰)集团。林彪为了有把握,提出先打长春,以围点歼灭瀋阳援敌。经过毛主席多次做工作,1948年7月,林彪决定按毛泽东意见办,南下攻击锦州。此期间,蒋介石(赵恆多饰)对东北蒋军的撤、守,也犹豫不绝,出于政治利害考虑,终于没有下从东北全部撤至华北的决心。1948年9月12日,辽瀋战役终于在毛泽东的坚持下打响了。10月14日,东野主力向锦州发起总攻,31个小时便克锦州。接着,长春宣告解放。未几,瀋阳、营口亦相继解放。在东北野战军南下北宁线同时,华东野战军胜利举行了济南战役,中央军委决定发起淮海战役。
演职员表
演员表
角色 | 演员 | 配音 | 备注 |
---|---|---|---|
毛泽东 | 古月 | ---- | 中共中央主席 |
蒋中正 | 赵恆多 | ---- | 中华民国总统 |
周恩来 | 苏林 | ---- | 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兼代总参谋长 |
朱德 | 刘怀正 | ---- |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 |
林彪 | 马绍信 | ---- | 东北野战军司令员 |
罗荣桓 | 鲁继先 | ---- | 东北野战军政治委员 |
刘亚楼 | 张卫国 | ---- | 东北野战军参谋长 |
刘少奇 | 郭法曾 | ---- | 中央书记处书记 |
任弼时 | 路希 | ---- | 中央书记处书记 |
卫立煌 | 卢学公 | ---- | 东北行辕代主任兼东北剿匪总司令部总司令 |
廖耀湘 | 周志宇 | ---- | ---- |
宋美龄 | 吴志远 | ---- | 蒋介石夫人 |
杜聿明 | 徐正运 | ---- | 徐州“剿总”副总司令 |
段苏权 | 冯恩鹤 | ---- | ---- |
国军军官 | 孙海英 | ---- | ---- |
苏静 | 姚居德 | ---- | 东北野战军参谋长 |
彭德怀 | 宗利群 | ---- | ---- |
邓小平 | 卢奇 | ---- | ---- |
刘伯承 | 傅学诚 | ---- | ---- |
陈毅 | 刘锡田 | ---- | ---- |
粟裕 | 谢伟才 | ---- | ---- |
职员表
导演 | 副导演(助理) | 编剧 |
---|---|---|
李俊(总导演) 杨光远(首席导演) 韦廉 景慕逵 翟俊杰 蔡继渭 赵继烈 | 杨军 宋业明 郭晓东 陈健 | 王军 史超 李平分 |
演职员表参考资料来源
角色演员介绍
- 毛泽东演员:古月中共中央军委主席,拥有高超的指挥艺术和审时度势的战略眼光,善于集中集体智慧提出指示。与朱德等讨论了当时形势后,命令东北野战军南下北宁,强攻锦州,切断东北蒋军退华北的路,以彻底残灭东北国民党军卫立煌集团。当林彪不愿南下锦州作战,企图回师长春时,毛泽东提出了批评,要求主动出击,终解放东北全境。
- 林彪演员:马绍信东北野战军司令员,性格比较内向,不苟言笑,爱独自思考。中央军委提出攻占锦州时,林彪在一段时间内未予接受,中央军委同意了东野先打长春。但长春久攻不下,林彪决定率军南下北宁线。接到葫芦岛增兵的敌情报告,林彪又向中央建议再回头打长春。林彪速战速决拿下锦州,并断然放弃原锦葫作战方案,回师东进,全歼廖兵团。
- 蒋介石演员:赵恆多中华民国总统、国民党总裁,对东北蒋军的“撤”与“守”,进行反覆研究,出于政治利害的考虑,决定将主力撤至锦州,“等待国际局势变化”。林彪进攻锦州,蒋介石急忙调兵由北广线与葫芦岛驰援,企图内外夹攻,挽回颓局。解放军夺取锦州后,蒋介石亲调杜聿明,以重占锦州,未能实现,失去东北全境。
- 廖耀湘演员:周志宇国民党军第9兵团司令,手中拥有精锐而十分骄狂,具有较高的军事素养。对第九兵团三条出路的分析,表现出指挥才干。黑山阻山战中,廖耀湘丧失了撤退的时机,被东北野部队分割包围在120平方公里的範围内,经过两昼夜激战,其指挥的第九兵团全部被歼,廖耀湘被俘。
角色演员介绍参考资料来源
幕后製作
创作背景
1989年5月,该片导演杨光远写出剧本的第一稿后,三次去东北实地考察、选景,访问了辽瀋战役的倖存者七十余人,查看了大量历史资料,向军科院、史学界的有关专家请教,仅採访、座谈的录音磁带就有上百盘。
拍摄过程
为了拍摄塔山阻击战的戏份,摄製组建造了一个网状阵地,这是一个高一米八、宽一米五、长约一公里的庞大战壕。拍摄锦州攻坚战时,为了突出攻城,摄製组把一道河堤改造为解放战争时期的锦州土城,在这里拍摄解放军指战员蹬着冰河、抬着云梯冲向土城以及大沟受阻等五千多人的攻城场面。
为了表现辽西会战的分割包围的宏大场面,摄製组组织了一万六千余人的部队投入拍摄。摄製组找到了一块近三平方公里有起伏的开阔地,并安排一个营的战士在摄製组拍摄时到四周警戒。因为摄製组在这块场地上要布置六千个炸点、五百辆汽车,其中除了五十辆道具车,有一百辆是买的报废车,车体很象美国的道吉车,正好用来置于贴近镜头的画面第一层,可以任意烧、任意炸。有三百多辆部队的装备车置于后景。另有二十多辆坦克、三十多门火炮、一百多匹战马。从设计到拍摄前,各个创作部门包括製片、烟火、美工、化服道的準备工作量极大,仅在现场布置、排练到实拍,就用了半个多月的时间。
获奖记录
时间 | 奖项 | 届次 | 类型 | 获奖对象 | 结果 |
---|---|---|---|---|---|
1992年 | 大众电影百花奖 | 第15届 | 最佳故事片 | 《大决战之辽瀋战役》 | 获奖 |
1992年 | 中国电影金鸡奖 | 第12届 | 最佳故事片奖 | 《大决战之辽瀋战役》 | 获奖 |
最佳导演 | 李俊、杨光远、韦廉、蔡继渭、赵继烈、翟俊杰、 景慕逵 | 获奖 | |||
最佳美术 | - | 获奖 | |||
最佳道具 | - | 获奖 | |||
最佳编剧 | - | 提名 |
获奖记录参考资料来源
影片评价
该片给后人提供丰富而明确的史料,也给当代作家提供可资借鉴的创作经验。邓小平同志看了影片后表示,影片很好,好在实事求是,他们就是这样走过来的(《电影评介》评)。
该片规模宏伟,人物众多,气势磅礴,既有深刻的思想内容,又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该片的旋律高昂奔放,节奏紧凑明快,步步深入,有效地唤起了观众的心理节奏的共鸣。其次,该片注重将浩大的场面、磅礴的气势与感人的细节描绘相结合,对人物的塑造同样是张弛有度、节奏起伏。该片敢于突破禁区,準确公正地再现了林彪这一特殊历史人物形象。该片有诗意美,首先表现在编导以浪漫主义手法去精心刻划历史的真实,使该片从现实出发但又不拘泥于现实;这种诗意美还表现在编导将大写意的艺术手法与细节的精雕细琢予以美妙的结合。(《当代电影》评)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大决战之辽瀋战役(1991年李俊、杨光远等执导历史战争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