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累
刘累(生卒年不详),远古部落联盟陶唐氏首领尧的后裔,是被史学界所认同的刘姓历史上第一位名人,是国内外刘姓所信奉的御龙堂刘氏始祖。
刘累的事迹最早记载于战国时成书的《竹书纪年》《左传》。在其他文献中的记载内容较多。据文献记载,刘累生活在夏代孔甲年间,居鲁山,死后葬于河南鲁山县。刘累因出生时手上显现“刘累”纹样,家人以为吉祥,遂以刘累为名。刘累故城在洛州缑氏县(今河南偃师)南五十五里,乃刘累之故地,相传是他养龙时所居处。刘累为远古刘氏第十八世祖,御龙堂刘氏始祖。
基本介绍
- 本名:刘累
- 别称:御龙氏
- 字号:华美
- 所处时代:夏代
- 民族族群:华夏族
- 出生时间:公元前1898年
- 去世时间:公元前1788年
- 主要作品:《行豕韦国国君》
- 主要成就:养龙
人物历史
黄河中下游华夏民族夏代,夏帝孔甲帝得到雌雄二龙,听说刘累曾学养龙于“豢龙氏”,就命刘累养龙,因刘累养龙有功,孔甲赐他“御龙氏”,后来一龙死,刘累将其製成肉羹献给孔甲帝,孔甲因之味美,命令刘累再献,刘累因惧怕龙死之事暴露,,遂迁到中岳嵩山南侧的尧山(大龙山,又名石人山)东麓,河南鲁山县昭平湖地区(今河南鲁山),在此垦荒渔猎,最后卒葬于此,刘累子孙后来便以刘为姓,成为我国刘姓的最早起源。
御龙氏刘累

唐代史书《史记·正义》引《括地誌》云:“刘累故城在洛州缑氏县南五十五里,乃刘累之故地也。”古缑氏县今属河南洛阳偃师县,辖境西南有地名刘聚,相传是他养龙时所居处。但经过考证洛阳偃师缑氏县为春秋刘国的故址,非刘累养龙之所。
尧之裔孙
刘累,尧之裔孙。早年,刘累曾向豢龙氏董父学豢龙、御龙于豢龙氏。约公元前1879年,夏孔甲帝时,天降龙于今河南省临颖县豢龙城东南角龙荡沟处。孔甲派刘累到此养龙,长达7年之久。因刘累养龙御龙有功,孔甲封他为御龙氏,代行豕韦国君。后因一雌龙死,累把龙肉加工成美食,送给孔甲吃,孔甲享用后,感到味道鲜美,又向刘累求食,刘累怕死龙事发,孔甲追究问罪,便于约公元前1873年,刘累便迁徙到尧山(大龙山)东麓,今天的河南省鲁山县隐居,隐匿了原来的名字,改称“丘”,人称“丘公”,称隐居的地方为“邱公城”。孔甲知道后,不再追究,丘公改为刘累,刘累族人遂改姓刘氏,中华刘姓遂刘累繁衍生息。早在明代前,后人把邱公城附近的耿集镇(古称竹峪寨)雅称“豢龙故里”,又在西寨门迎门额上镶刻“豢龙故里”门额石记之。刘累终卒于今河南省鲁山县邱公城,葬于邱公城东北30米处。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修筑昭平湖,刘累墓便没于昭平湖中。
族谱记载
刘累公(聚义公长子),字华美,生于夏廑帝三年癸未(公元前1898年),刘氏族谱中为刘氏十八世祖,卒于夏桀三十一年癸酉(公元前1788年)享寿壹百一十一岁,(一说累公享寿一百零七岁,又一说累公寿八十四岁)。公诞生时,两手握拳凡三年。张开时两掌现龙纹,并有文在手曰:累,因以为名。事夏孔甲,公学扰龙于豢龙氏,十岁能扰龙。夏孔甲帝时天降二龙于朝.雌雄各一,帝令累公饲养,公能饮食之,帝嘉,于孔甲三年甲辰(公元前1877年)晋封累公为右丞相,并御赐累公为御龙氏。孔甲七年戊申(公元前1873年)一雌龙死,累公潜醢以食王,王使求之。公恐惧,带领家少奔鲁(河南平顶山市鲁山县)避祸,时年二十六岁,遂迁于河南平顶山市鲁山县安家置业。
先祖名人

史籍记载
《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