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韩非子·喻老第二十一

韩非子·喻老第二十一

韩非子·喻老第二十一

韩非,生于周赧王三十五年,卒于秦王政十四年(约前281年-前233年),韩非为韩国公子(即国君之子),汉族,战国末期韩国人(今河南省新郑)。是中国古代着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政论家和散文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后世称“韩非”或“韩非子”,中国古代着名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基本介绍

  • 作品名称:韩非子·喻老第二十一
  • 创作年代:战国末期
  • 作品出处:《韩非子》
  • 作者:韩非子

作品原文1

天下有道,无急患,则曰静,遽1传不用。故曰:“却2走马以粪3。”天下无道,攻击不休,相守数年不已,甲冑生虮虱,燕雀处帷幄,而兵不归。故曰:“戎马生于郊。”

注释

1.遽:(jù巨)《周礼·大仆》:“以待达穷者与遽令。”《周礼·行夫》:“掌邦国传遽之小事。”《左传·僖公三十三年》:“且使遽告于郑。”《礼记·玉藻》:“士曰传遽之臣。”《韩非子·爱臣》:“非传非遽,载奇兵革,罪死不赦。”《说文》:“遽,传也。”这里用为送信的快车或快马之意。
2.却:《老子·四十六章》:“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楚辞·愍命》:“却骐骥以转运兮,腾驴羸以驰逐。”《韩非·外储说右上》:“海上有贤狂谲,太公望闻之,往请焉,三却马于门而狂谲不报见也。”这里用为“驱”之意。
3.粪:《周礼·草人》:“凡粪种。”注:“凡所以粪种者,皆谓煮取汁也。”《老子·四十六章》:“却是走马以粪。”《礼记·月令》:“可以粪田畴。”《孟子·万章下》:“耕者之所获:一夫百亩,百亩之粪,上农夫食九人,上次食八人,中食七人,中次食六人,下食五人;庶人在官者,其禄以是为差。”这里用为施肥治田之意。

译文

天下有道,没有紧急的祸患战乱,那幺就叫做安静,送信的快车也就不用了。所以说:“驱使马匹以施肥治田。”天下无道,互相攻打没有休止,互相防守好几年也停不下来,以至于铠甲战盔里长出虱子,燕子和麻雀也在军营帐篷上做巢居住,但士兵还是不能回家。所以说:“连军马都在郊野生育。”

浅析

喻老,就是譬说《老子》,它与《解老》不同,主要在于解说的方式。《解老》主要通过道理的阐述来解释《老子》,而《喻老》则主要通过具体的事例来说明《老子》。本节是韩非解释《老子》的第四十六章中的两句话,他在《解老》中对这两句话从不同的角度也解释过,可参看《解老》第二十二、二十六节。本节想要说明的是,人们对战争已经很疲惫了,已经厌倦了无休无止的争夺、防守,连战马都在战场上怀孕生育,难道诸侯们还要这样争下去吗?

作品原文2

【原文】
翟1人有献丰2狐、玄豹之皮于晋文公。文公受客皮而叹曰:“此以皮之美自为罪。”夫治国者以名号为罪,徐偃王3是也;以城与地为罪,虞、虢是也。故曰:“罪莫大于可欲。”
【注释】
1.翟:(dí敌)古同“狄”。本义是指中国古代民族名。分赤狄、白狄、长狄,诸部各有支系。因其主要居住在北方,通称为北狄。狄或北狄曾是古代中国中原人对北方各民族的泛称。
2.丰:《易·丰·辞》:“丰,亨;王假之,勿忧。宜,日中。”《周礼·考工记·弓人》:“角欲青白而丰木。”《庄子·山水》:“丰狐文豹。”成玄英注:“丰,大也。”《玉篇·丰部》:“丰,大也。”这里用为大之意。
3.徐偃王:西周时徐国国君,传说其目能仰视,看得到自己的额头,所以称为偃王。偃,仰卧,引申为“仰”。《荀子·非相》:“且徐偃王之状,目可瞻焉。”
【译文】
狄族有人将大狐狸、黑豹的毛皮献给晋文公。晋文公收下客人送的兽皮后叹息说:“这是因为毛皮美丽而导致了自己遭罪。”那治理国家的人为了名声称号成为罪过的,徐偃王就是这样的;因为城邑和土地而成为罪过的,虞、虢两国就是这样。所以说:“罪恶发生的最大原因就在于欲望太多。”
【简析】
毛皮美丽的狐狸和黑豹之所以死亡,就是因为毛皮美丽,徐偃王因为喜好“仁义”,而获得“仁义”的美名,招致周穆王的忌恨,以至于被楚国消灭。虞、虢两国也是因为拥有美好的城邑和土地而被消灭。韩非这样来解释《老子》,也无不对,这个问题孔子、子思、庄子、孟子、荀子都谈到过,这个世界上为什幺每天都要发生那幺多罪恶?就是因为人们的欲望太多,所以孔子、子思提倡《中庸》,就是希望人们的生活方式维持在中等的需要和需求上,不要太过于炫耀、显眼。如果你鹤立鸡群,那幺你就是第一个被打倒的人。

作者简介

韩非(约公元前280年—公元前233年),战国末期韩国(河南新郑)人,出身于贵族世家。他和秦始皇的宰相李斯都是荀况的学生,是秦王朝统一全国前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曾建议韩王採用法家主张,实行变法以图自强,但未被採纳。后来韩非的着作如《孤愤》、《五蠹》等传到秦国,秦始皇读后十分欣赏韩非的才识,说:“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为此秦始皇使用兵力威逼韩国,韩王命韩非出使秦国。韩非到秦后,不久遭到李斯的陷害,在狱中服毒而死。但韩非的政治主张却为秦始皇所实践。韩非思想主要保留在《韩非子》一书中。
韩非生活于战国末期,这时期经历了春秋以来约300年的战争动乱局面,结束了奴隶制的统治,封建主义的经济基础已经巩固,封建主义的上层建筑也初步确立。要求出现一个统一的安定发展的政治局势,成为全国人民一致的愿望。韩非的哲学就是这一伟大历史转折时期的产物。他总结了法家在长期变法实践中的经验和教训,继承了苟况的唯物主义哲学路线,改造了《老子》的哲学,为建立统一中央集权封建国家提供了系统的世界观、认识论和社会历史观。
韩非的着作,是他逝世后,后人辑集而成的。据《汉书·艺文志》着录《韩子》五十五篇,《隋书·经籍志》着录二十卷,张守节《史记正义》引阮孝绪《七录》(或以为刘向《七录》)也说“《韩子》二十卷。”篇数、卷数皆与今本相符,可见今本并无残缺。自汉而后,《韩非子》版本渐多,其中陈奇猷《韩非子集释》尤为校注详赡,考订精确,取捨严谨;梁启雄的《韩子浅解》尤为简明扼要,深入浅出,功力深厚。

作者思想

《韩非子·喻老·第二十一》选自《韩非子》
韩非虽死,但他的思想却在秦始皇、李斯手上得到了实施。韩非着作吸收了儒、墨、道诸家的一些观点,以法治思想为中心。他总结了前期法家的经验,形成了以法为中心的法、术、势相结合的政治思想体系,被称为法家之集大成者。
韩非着重总结了商鞅、申不害和慎到的思想,把商鞅的法、申不害的术和慎到的势融为一本。他推崇商鞅和申不害,同时指出,申商学说的最大缺点是没有把法与术结合起来,其次,申、商学说的第二大缺点在于“未尽”,“申子未尽于术,商君未尽于法”。(《韩非子 定法》)韩非按照自己的观点,论述了术 法的内容以及二者的关係,他认为,国家图治,就要求君主要善用权术,同时臣下必须遵法。同申不害相比,韩非的“术”主要在“术以知奸”方面有了发展。他认为,国君对臣下,不能太信任,还要“审合刑名”。在法的方面,韩非特彆强调了“以刑止刑”思想,强调“严刑” “重罚”。
尤可称道的是,韩非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法不阿贵”的思想,主张“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这是对中国法制思想的重大贡献,对于清除贵族特权、维护法律尊严,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韩非子·喻老第二十一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ailianmeng1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