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楚庄王欲伐越
“楚庄王欲伐越”出自《韩非子·喻老》,作者为韩非子。说明每个人要了解自己的情况,对自己有正确的估计,要做到有自知之明。
基本介绍
- 作品名称:楚庄王欲伐越
- 创作年代:战国
- 作品出处:《韩非子·喻老》
- 文学体裁:文言文
- 作者:韩非
原文
楚庄王欲(1)伐越,庄子谏曰:“王之(2)伐(3)越何也?”曰:“政乱兵(4)弱。”庄子曰:“臣患(5)智之如目(6)也,能见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见其睫(7)。王之兵自(8)败于秦、晋,丧地数百里,此兵之弱也。庄蹻(9)为(10)盗(10)于境内,而吏不能禁,此政之乱也。王之弱乱非(11)越之下也,欲伐越,此智之如目也。”王乃止(12)。故知之难,不在见人,在自见。故曰:“自见之谓明(13)。”

注释
- 欲:想要。
- 之:助词,无义。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 伐:攻打。
- 兵:军队。
- 患:担忧。
- 智如目也:智力和见识就像眼睛一样。
- 睫:眼睫毛。
- 自:自从。
- 庄蹻:楚国的大盗,实为人民起义领袖,与楚王不同时,系寓言假託,当时民间反对派首领。
- 为:进行。
- 盗:强盗。
- 非:不是。
- 止:停止。
- 明:眼睛明亮,引申为明智。
译文
楚庄王想攻打越国,庄子劝谏道:“大王为什幺要攻打越国呢?”楚庄王说:“因为越国政事混乱,军队软弱。”庄子说:“我担忧智力和见识就像眼睛一样,能看到百步之外,却看不到自己的睫毛。大王的军队被秦、晋打败后,丧失土地数百里,这说明楚国军队软弱;楚国的大盗在境内偷盗,官吏无能为力,这说明楚国政事混乱。可见楚国在兵弱政乱方面,并不在越国之下。您却要攻打越国。这样的智慧就如同眼睛看不见眼睫毛一样。”楚庄王便打消了攻打越国的念头。
因此要想认识事物的困难,不在于能否看清别人,而在于能否看清自己。所以说:“自己认识到自己才叫做明智。”
引申成语
自知之明:指了解自己的情况,对自己有正确的估计。
目不见睫:自己的眼睛看不到自己的睫毛。比喻没有自知之明。也比喻只见远处,不见近处。
楚庄王
楚庄王(前631—前591),名叫熊侣,是春秋时期楚国国君(前631—前591年),春秋五霸之一,着名的政治家、军事家。
楚庄王即位三年中,不出号令,日夜为乐,下令国中:“有敢谏者死无赦!”(《史记·楚世家》)此时伍举入谏。楚庄王左抱郑姬,右抱越女,正在作乐。鄙人午餐说:“有鸟在于阜,三年不蜚不鸣,是何鸟也?”楚庄王说:“三年不蜚,蜚将沖天;三年不鸣,鸣将惊人。举退矣,吾知之矣。”(《史记·楚世家》)又过数月,楚庄王淫乱更甚。大夫苏从又入谏。庄王说:“若不闻令乎?”苏从说:“杀身以明君,臣之愿也。
”(《史记·楚世家》)于是楚庄王停止音乐,上朝听政,对楚国上下进行了整顿,任鄙人午餐﹑苏从以政,楚国国百姓非常高兴。
同年,楚庄王灭庸(今湖北竹山西南)(参见楚灭庸之战)。巩固了其在江汉流域地区的统治地位,为其争霸中原创造了必要条件。六年,楚庄王乘宋国内乱之机伐宋,获五百乘,使楚国声威大震。
八年,楚庄王伐陆浑戎,屯兵周都洛邑附近时,周定王让王孙满犒劳楚王,楚庄王向周室问象徵天子权威的九鼎之轻重,显示出他取而代之的雄心。
九年,楚庄王击灭若敖氏之族。十三年,灭舒。十六年,楚庄王伐陈,杀夏征舒。十七年春,楚庄王围郑,三月而克。
十八年六月,晋国增援郑国,楚庄王与晋军在战邲(今河南荥阳北)进行决战,大败晋军(参见邲之战)。二十年,楚庄王再次攻宋,迫使宋国臣服,而晋国则慑于楚军威势而不敢来救。至此,楚庄王终于成为霸主。
二十三年,庄王去世,其子审立,为楚共王。
楚庄王在位23年,后世对其多给予较高评价,有关他的一些典故,如“一鸣惊人”等也成为固定的成语,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
王贵民在《应该充分评价楚庄王的历史地位》一文中指出:春秋五霸,世人盛称齐桓、晋文。固然,宋襄争霸,为时短促;秦穆霸业,只及“西戎”,都不足与桓、文相比。但是,楚庄王的霸业却大不一样。他20来年的争霸活动,有声有色,文治武功,荦然卓着。于楚史,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于春秋史,其武功可与桓、文并列,而谋略文采或有过之。所有事迹,春秋史乘备载,这是历史发展使然,人意之造作,非凭空的过誉。
寓意
人要有自知之明,才能避免失误,立于不败之地。
说明的道理:人贵有自知之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