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好逸恶劳
好逸恶劳是一个成语,拼音为hào yì wù láo,意思是贪图安逸,厌恶劳动,专指好吃懒做的人,出自南朝·宋·范晔《后汉书·郭玉传》。
基本介绍
- 中文名:好逸恶劳
- 外文名:love ease and hate work
- 拼音:hào yì wù láo
- 出处:南朝·宋·范晔《后汉书·郭玉传》
- 解释:贪图安逸,厌恶劳动
- 近义词:游手好闲、好吃懒做 刻舟求剑
- 反义词:不辞辛劳、旰食宵衣 随机应变
解释
专指好吃懒做的人。用作贬义。用来形容人习性非常懒惰。它与“好吃懒做”有相同的意思;但它强调贪图安闲。一般作谓语。
出处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郭玉传》:“其为疗也,有四难焉:自用意而不任臣,一难也;将身不谨,二难也;骨节不强,不能使药,三难也;好逸恶劳,四难也。”
《周书·苏绰传》:“若有游手怠惰,早归晚出,好逸恶劳,不勤事业者……罪一劝百。”
宋·陈敷《农书·稽功之谊篇第十》:“好逸恶劳者,常人之情,偷情苟简者,小人之病。”
清 黄宗羲 《原君》:“岂古之人有所异哉?好逸恶劳亦犹夫人之情也。”
刘师培 《论说部与文学之关係》:“要而论之,此三类者,均由学士大夫,好佚恶劳,惮着书之苦,复欲博着书之名,故单辞只义,轶事遗闻,鹹笔之于书,以冀流传久远。”
成语典故
故 事 东汉时期,太医郭玉医术很高明,经常手到病除,他为人仁义厚道,为穷苦百姓治病尽心尽力,药到病除,为达官贵人治病经常不见效。汉和帝问他为什幺会这样?郭玉回答达官贵人自做主张,态度不谦和,好逸恶劳,不愿配合治疗。
小贴士:习惯的不同,会导致身体的健康差异,看来,不管是古代还是现代,常常锻鍊身体,不好逸恶劳,总是好习惯。
东汉和帝时,有一位太医,名叫郭玉。郭玉从小就跟着老师学习把脉和针灸,他医德高尚,治好了很多病人。当他给那些贫贱的人治病时,治癒率很高。但是当他给那些王孙贵族们治病的时候,却常常发生治不好的情况。
有一次,汉和帝的一位贵人(嫔妃的称号)得了病,为了让郭玉给诊治,汉和帝就让这位贵人换上一般人的衣服,并且改换了地方,让郭玉去看病。
郭玉不知道这个病人就是皇帝的贵人,他详细地询问了病情之后,便按部就班地套用针灸疗法,一针就治好了她的病。
汉和帝非常奇怪,就问郭玉这是什幺原因。
郭玉回答说:用针灸治病,位置差一点儿也不行。当我给王公贵族们治病的时候,他们高高在上,我心里很害怕。因此,使我在四个方面很为难:一是我不能随意进行诊治;二是怕他们自己不注意,耽误治疗;三是怕他们体质不好,不能用足够剂量的药;四是怕他们好逸恶劳。因此,他们虽然也是我治疗过的,但是有时候就不容易痊癒。
汉和帝听了,认为郭玉说得很有道理。
用法
联合式;作谓语;含贬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