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辛姓

辛姓

辛姓

辛姓,为传统汉族姓氏。以地为氏,尊启为辛姓得姓始祖。据《元和姓篡》记载:“姒姓,夏后启别封于莘,子孙去草为辛,遂为辛氏。”

辛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名第379位。在2013年中国姓氏人口排名第145位。

中国辛姓的人口约一百一十万七千余,占人口总数的0.069%左右,主要集中于吉林、山东、辽宁、黑龙江四省,占中国辛姓总人口的71%。

基本介绍

  • 中文名:辛姓
  • 得姓始祖:启
  • 主要郡望:陇西郡、雁门郡
  • 主要堂号:双贞堂、五龙堂、陇西堂、雁门堂
  • 着名人物:辛庆忌、辛彦之、辛弃疾
  • 得姓方式:以地为氏

历史发展

主要来源

辛姓源出有五:
辛姓
源流一:源于姬姓,出自黄帝之后裔高辛氏部族,属于以部族名称为氏。据《路史》所载,相传黄帝之后有高辛氏,其后有去高字改为辛姓。
源流二:出自莘姓。由莘(Shēn 音伸)氏所改。据《元和姓纂》、《广韵》等所载,夏王启封庶子于莘(故城在今陕西省合阳县东南),建立莘国,其后世子孙以地为氏,称莘姓。后由于莘与辛音近,遂去艹头为辛氏,便产生辛姓。
源流三:出自上古有辛氏部落的后裔。
源流四:出自赐姓而来。据《通志·氏族略》所载:“辛氏即莘氏也。”北周有赐项氏姓辛,其后皆显于唐代,此支为天水辛姓。
源流五:出自他族有辛姓或他族改辛姓汉化改辛姓。清时满洲人有辛姓,世居锦州; 甘肃碾伯(今青海省乐都)县土司其孙姓辛,名庄奴;高丽有辛姓。今满族、土族、藏族、土家族、仡佬族、苗族、蒙古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辛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縻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氏,世代相传至今。

迁徙分布

据《元和姓纂》、《广韵》等所载,夏王启封庶子于莘(即今陕西合阳地区),古人惯以地为氏,后由于莘与辛音近,遂去“艹”为辛姓,称辛氏。夏传至桀时灭亡。
商朝时期,辛氏族人于史书鲜见,商末有史官辛甲,西周时受封于长子(今山西长子),其子孙遂开始在山西落籍。
春秋战国时期,晋国有辛俞、辛寥,周王朝国都(今河南洛阳)有辛有,鲁国有辛栎,表明辛氏族人在此际已播迁于今河南、山东境内。
两汉之际,辛氏族人在陇西(今甘肃临洮)已形成大的聚落,特别是辛庆忌家族世代显贵,更为后世辛氏陇西郡望的形成打下了坚实基础。此际还有赵人(今河北)辛垣平。由此可知,辛氏族人已经遍布北方。
魏晋南北朝时期,在陇西繁衍的辛氏已经族大人众,枝繁叶茂,而且高官不断,数量众多,辛氏陇西郡望已经形成。另外,在雁门一带的辛氏族人形成了辛氏历史上的第二大郡望——雁门郡。此际,由于陇西郡望的带动,辛氏族人在今甘肃兰州也形成大的聚落。另外,辛普明由河南徙居会稽(今浙江绍兴),当为辛氏族人入迁江南第一人。
隋唐时期,陇西仍是辛氏族人主要繁衍之地,并出现了辛氏历史上的唯一一位宰相:辛茂将。
五代十国至两宋时期,在今陕、晋、豫、冀、鲁等地辛氏族人发展迅速,尤其在今山东境内,辛氏族人繁衍的尤为兴盛。随着南宋偏安江南,南方出现了更多的辛氏人家,并且已有辛氏族人入闽。
元朝时期,有辛氏族人迁居新疆。
明朝初期,山西辛氏族人作为明朝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陕西、甘肃、宁夏、河南、山东等地。明朝以后,辛氏在中国分布广泛,尤以山东辛氏繁衍最胜。
清朝康乾年间以后,河南、河北、山东之辛氏族人闯关东者甚众,其中山东辛氏为中坚力量。

传统文化

郡望堂号

郡望
灵山辛氏族谱灵山辛氏族谱
陇西郡:战国时期秦国秦昭襄王二十八年(甲子,公元前279年)置郡,因在陇山之西而得名,治所在狄道(今甘肃临洮),其时辖地在今甘肃省中东部的洮河流域、渭河中上游、西汉水流域,包括今甘肃省兰州市、定西市、天水市、临夏州一带。汉承秦制,三国时期曹魏移治至襄武(今甘肃陇西)。
雁门郡:战国时期赵国赵武灵王置郡,秦朝、汉朝沿用,治所在善无(今山西右玉),其时辖地在今山西省河曲、五寨、宁武、代县一带。东汉时期移治到阴馆(今山西代县),此后多以雁门为郡、道、县建制戍守。
堂号
陇西堂:以望立堂。
雁门堂:以望立堂。
双贞堂:晋朝辛勉,博学,有贞国之操。官侍中,跟着皇帝到了平阳。刘聪以毒酒逼其叛晋归刘。辛勉坚决拒绝。刘聪佩服他的贞节,给他筑了房子,按月给他送米送酒。晋人辛恭靖,从小有肚量,有才干,后为河南太守。羌姚兴攻陷河南,辛恭靖被俘,严辞拒绝羌姚兴封官后被囚禁三年,后越狱到晋国,晋帝表彰了他的节操,拜他为咨议参军。
环州堂:明朝的时候,辛野开始做儒学的训导,后来升任为枣阳县知县。他作官体贴百姓,为民做主,深得百姓的爱戴,被认为是好官。着有《环州集》。
枣强堂:同环州堂。
孝友堂:明朝时期无锡人辛铭,字敬斋,其后人所建堂号。
永思堂:福建潮州辛氏族人所建堂号。

宗祠楹联

●四言通用联
辛姓
宗开莘国;秀毓陇西。
全联典指辛氏源流和郡望。
诗名东汉;词冠宋朝
上联典指东汉朝时期的诗人辛延年,生平无可考,作品存《羽林郎》一首,为汉诗中优秀之作。下联典指南宋朝时期的词人辛弃疾,雅善长短句,纵横慷慨,与苏轼并称。
免冠悟主;息讼安民
上联典指西汉朝时期的狄道人辛庆忌。成帝时,历官光禄勛、执金吾、左将军。汉成帝要杀张禹时,辛庆忌免冠(去掉官帽)解印绶叩头求情,张禹得以免死。下联典指隋朝时期的狄道人辛公义。开皇初年,官岷州刺史,全境百姓称他为慈母。后历官牟州刺史、司隶大夫。此联另有一版本下联第三言的“安”字为“宁”字。
五龙美誉;二虎扬名
上联典指十六国时期前凉的辛攀,兄弟五人并有才识,时人谓“一门五龙”。下联典指汉朝时期的辛武贤为酒泉太守,其子辛庆忌拜左将军,父子皆以勇武闻,时人谓其父子俱为虎臣。
文成八字;才号五龙
上联典指南宋朝时期的辛弃疾。下联典指隋辛公义。
●六言通用联
共仰稼轩道学;鹹称起季直言
上联典指南宋朝时期的词人辛弃疾。下联典指南宋莱州人辛次膺。
兄弟得五龙誉;父子有二虎名
上联典指十六国时期前凉的辛攀兄弟。下联典指西汉朝时期的辛武贤、辛庆忌父子。
●七言通用联
兄弟得五龙之誉;父子有二虎之名
上联典指十六国时期前凉的狄道人辛鑒、辛旷、辛攀、辛宝、辛迅兄弟五人,并有才学,当时人说:“五龙一门,金枝玉昆。”下联典指西汉朝时期的狄道人辛武贤、辛庆忌父子。
●八言以上通用联
美备钱田,稼轩列宠;义全子弟,晋史流芳。
上联典指南宋朝时期的辛弃疾,有二美妾,一曰“钱钱”,一曰“田田”。下联典指三国时期曹魏的羊耽妻辛宪英有才智,其弟敞与子琇能保身全义,
功战奇方,不让关张独步;慷慨大节,宁输武穆居先
上联典指唐朝时期的大将军辛京果,由于辛京杲英勇善战,肃宗召问他是:“黥彭关张之流乎?”下联典指南宋朝时期的词人辛弃疾事典。
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
此联为郭沫若撰题山东省济南市大明湖公园内辛弃疾祠联。下联“美芹”,指辛弃疾有《美芹十论》;“悲黍”,化用辛弃疾词有“莫望中叹黍离”句。
宗祠楹联参考资料来源:

家谱文献

谱名编者及编纂方式藏地现存卷数
江西万载辛氏族谱二卷
(清)辛文彬等纂修,清乾隆四十四年(公元1779年)木刻活字印本
江西省图书馆
有两部
江西万载辛氏族谱十卷
(清)辛廷芝等纂修,清乾隆四十四年(公元1779年)木刻活字印本
江西省图书馆
今仅存卷首、第三卷、第五卷、第九卷,另有一部今仅存卷首、第九卷
江西万载辛氏族谱三十卷,首一卷
(清)辛炳晟等纂修,清嘉庆九年(公元1804年)木刻活字印本
江西省图书馆
今仅存第一~五卷、第八~十二卷、第十四卷、第十九~三十卷,另有一部今仅存卷首、第五卷
江西万载辛氏幼房谱十卷
(清)辛介福等纂修,清道光十六年(公元1836年)木刻活字印本
江西省图书馆
今仅存第一卷、第六~七卷、第十卷
江西万载辛氏幼房谱七卷,首一卷
(清)辛守质等纂修,清光绪元年(公元1875年)木刻活字印本
江西省图书馆
今仅存卷首、第一~九卷,另有一部今仅存第一卷、第九~十卷
江西万载辛氏六房谱
(清)辛锡庚等纂辑,清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木刻活字印本四册
江西省图书馆
江西万载辛氏幼房谱八卷,末一卷
(民国)辛际唐等纂修,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木刻活字印本
江西省图书馆
今仅存第一~七卷、卷末第二卷
山西享县辛氏族谱四卷
民国)辛在勤纂修,民国三十年(公元1941年)泰来堂石印本四册
吉林大学图书馆
江西万载万载辛氏幼房谱
着者待考,民国三十五年(公元1946年)木刻活字印本十四册
江西省图书馆
万载辛氏幼房四修谱
着者待考,民国丙戌年(公元1946年)木刻活字印本十三册
江西省图书馆
万载辛氏幼房四修谱
着者待考,民国丙戌年(公元1946年)木刻活字印本十七册
江西省图书馆
辛氏幼房艺文微一册
着者待考,木刻活字印本一册
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万载辛氏幼房谱十三卷
着者待考,民国年间木刻活字印本共十三册
江西省图书馆
家谱资料参考文献来源:

字辈排序

地域字辈
江苏连赣榆辛家沙
佩作公崇本全在义方余泽可衍传世明良敬脩吉庆统聚升堂
江西抚州
积厚渊源盛,纯和器宇高。诗书绵世泽,富贵产英豪
山东莱阳姜疃镇西路格庄村
连志其凤奎
山东临沭
开会玉从城钟洪
山东德州
洪光玉家泰秉兴建电同
山东平度店子镇棘子嶂
德为福明书吉华永良
山东潍坊
会淑光保
山东日照
作公崇本全仕有方于泽克延后世永昌
山东济阳
移守东天开科俸禄孝才云凤文光玉庆祝万年春
山东蓬莱
守氏天纯业世文本可长茂修国延运积善家余庆
山东茌平
树保梅玉长风云振之庆宏林世至昌
山东安丘
文贵建承
山东海阳
成华明世,鸿德传家,学士贵人,永立芳勛
山东即墨
光化吉世,道德传家,学士贵人,永立芳勛
山东海阳
立业树德敏世建公远燕时在永振家生
山东乳山
福树永安泰
山东诸城
广云令钧善庆
山东泰安
云衍培显成兆玉传士方
山东泰安肥城
第十九代开始:允衍丕(pei)显承,兆毓传式方,志恆茂胜立,瑞广德润常
山东肥城
邦正德永绪,光明福善增
山东阳穀
龙保庆贺同休
山东青岛
成兆克若华
山东高密
长德永有爱
山东蓬莱
守士天纯业世文本可长懋修国延运积善家余庆,文明德维本
河南原阳
运文永玉昌 立竖广成祥 世中国太久 培德传佳长
江苏滨海
文成法立道达才全
江苏丰县
大怀廷敬福树
江苏徐州
昭献庆凡祥,孝敬福树友
湖北武汉
佳厚贤良昌正友芳
湖北襄樊
运文永玉昌立竖广成祥世中国太久培德传佳长
湖北安陆
万世光明显达德厚功高
广东潮汕
邦欲起元良,廷用大经纶,朝升宰辅才,运会际平康;仕俊承天德,文明盛万国,位列公卿职,英豪绳燕翼
江西万载
金女树炳基锦源植焕增均洪集熙起锡泽本辉培镇滋东耀载铭济材照至钟汉果烨垂铨清松炜在
江西南昌
庭世民万元文子思希仕政庆德原伯道昌荣永廷国应一以正大端方齐家经邦至诚为本安定贤良圣旨颂传雄哉彦浩兆周杰强惊顶波涛遥广武姿唐宝微豪神宣华梦石橹峰貌悟纶赤乐碧云示高叶茂丰隆宏盛殿考弃邑从鹜樽昆呜啸
四川蓬安
文庠怀今都太然廷学长天开运通景正永茂光树大世德隆承佳肇荣宗
四川广安
思德道学加 朝士自日培;开为有宗本 克大尚守成 安国怀仁泽 致述必良明 建忠传康景 昭立崇绍廷 敦勤来元秀 其承以锡纯
江西
锦源植焕增
陕西蓝田
世景全中恆清自有佐德善
陕西宝鸡
福世强龙民俭鹏超辉云
甘肃康乐
玉兆万文仲永进
湖南常德
家本从先业继绪宝再书
辽宁大连
广兆山宝成有德春长在
辽宁本溪
世存明德志恆思本立生鸿思启善庆智广永振兴
吉林九台
子云中永振国正德学文作士友明玉立志守家廷
天津
福惠维万凤树永长克明俊德敏
黑龙江
文明德维
山东济宁中区喻屯镇红庙屯村
自始迁祖十一世孙辈:军加有广俊 景凤永继怀 善守保国(gui)殿 宗兆连昌玉 学效作存天
安徽五河申集镇朱圩村
道文德华玉丙光
安徽砀山关帝庙镇石赵庙村
敬井忠厚传家远
山东省聊城市东昌府区侯营镇田庄村
廷孟显付明昌
其他地区
振世明玉建国宏业,希永立国元长,承兆克悦华(献),永明万世守忠绪百年昌,成兆克若化,来庭光大月向炳英雪志永华,敏世建公远燕时在永镇家声,建招西梦正桐永,晓连云衍培显承肇,天永帮常友文祅荣世听

历史遗存

少康城
少康城在禹州西北16公里康城村,是夏朝“中兴之君”少康王居住的地方,属禹州顺店镇。原本只是一个聚落,后来筑墙挖濠就成了邑。在后来少康王重振朝纲,在这里建立了国都,就成了少康城。如今康城村西,还有夏代少康城夯土城墙数十米,点将台一座,村东还有少康修建的“禹王功德台”遗址,台上树有禹王功德碑,凡七十七字,记述禹王治水的功德。
商丘帝喾陵
辛姓
商丘古城南50里,有一个以帝喾高辛氏的出生地名字命名的集镇──高辛镇。镇西北不远,有一座高大的坟茔,这就是帝喾高辛氏墓,也称帝喾陵。
帝喾高辛陵
帝喾高辛陵位于今陕西省合阳县洽川镇莘里村西。陵墓源远流长,本有地面建筑物,因历经沧桑,少人修缮,到上世纪九十年代末仅剩一个大冢,高2—3米,围长数十米。但“圣名灵气”不绝,当地百姓不忘祖宗,每年都在这里举办热闹的庙会。1999——2001年重修陵墓时筑起园墙,陵前立石碑一通,上书“帝喾陵”三字雄劲刚健,被列为洽川一景。帝喾是帝号,高辛是国号,合称帝喾高辛;帝喾陵也称“古高辛氏陵”,合称帝喾高辛陵。
莘冢集遗址
莘冢集遗址位于曹县县城西北约10公里,莘冢集公社莘冢集村东。1976年钻探得知遗址为一南北宽168、东西长192米的缓坡台地,高出地表约2米。遗址南距百花河约0.1公里,东距菏泽至商丘公路、西距曹县兰考公路、北距红卫河南支各约4.5公里。

姓氏名望

《中国人名大辞典》收入了辛姓历代名人69名,占总名人数的0.15%,排在名人姓氏的并列第一百二十位;辛姓的着名文学家占中国历代文学家总数的0.06%,排在并列第一百八十八位;辛姓的着名医学家占中国历代医学家总数的0.03%,排在并列第二百八十位;辛姓的着名美术家占中国历代美术家总数的0.05%,排在并列第一百九十八位。
辛甲,西周开国大史。原事商王纣,曾献纣七十谏,纣不听,无奈投周。由召公奭推荐,任周大史,受封于长子。曾倡议百官群臣各献箴言,劝王行善补过。今存“虞人之箴”。
辛文子,即文子。春秋战国时人,生卒年不详,散文家,祖籍宋国(今河南省),代表作品为《文子》。
辛胜,秦国将军。秦王政二十年,燕国派荆轲刺杀秦王失败,秦派大将王翦、辛胜攻燕,于易水之西大破燕军。
辛追(前3世纪—前186年),辛胜之女,因与后称南越王赵陀之关係,为护家族之利,辛追嫁西汉长沙相利苍助其抗赵陀,育有一子利豨,是长沙市马王堆1号墓主人。
辛延年,公元前220年生,着名秦汉诗人。作品存《羽林郎》一首,为汉诗中优秀之作。《乐府诗集》将它归入《杂曲歌辞》。与《陌上桑》相提并论,誉为“诗家之正则,学者所当揣摩”。
辛武贤,陇西郡狄道(今甘肃临洮)人。着名汉朝大臣。曾任酒泉(今甘肃酒泉)太守、破羌将军。
辛庆忌(?—前12年),字子真,陇西狄道(今甘肃临洮)人,西汉将领。
辛毗(?—235),字佐治,本居陇西(今甘肃临洮县),东汉光武帝建武年间,其先人东迁颍川阳翟。三国时魏国谋士。
辛攀,字怀远,陇西狄道(今甘肃境)人。兄鑒旷,弟宝迅,皆以才识着名。秦、雍为之谚曰:“三龙一门,金友玉昆。”
辛公义,又名辛亚,隋代狄道(今甘肃临洮)人,凭功劳被授予宣纳中士的官职,征讨动乱,升迁为扫寇将军。
辛茂将,陇西狄道人,曾任唐高宗宰相。历任大理少卿、中书侍郎、侍中等职。
辛云京(713—768),唐代将领,陇右道金城(今甘肃兰州)人。
辛京杲(?—784),兰州金城(今甘肃兰州)人,辛云京从弟,唐朝将领。
辛秘(757—820),子藏之,陇西(今甘肃境)人。元和初,历任湖州刺史、河东行军司马、汝州刺史。九年,征拜谏议大夫,改常州刺史,选为河南尹。十二年,拜检校工部尚书,代郗士美为潞州大都督府长史、御史大夫,充昭义军节度、泽潞磁洺邢等州观察使。久历重任,无丰财厚产,为时所称。
辛君昌,陇西狄道人,唐代官吏。初为邛州刺史,后历任任润州刺史、魏州刺史。
辛仲甫(927—1000),字之翰,汾州孝义(今山西孝义)人,宋初大臣。
辛弃疾(1140—1207),南宋爱国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辛彦博。山西平遥人,明代官吏。洪武中由岁贡入太学,擢监察御史、佥都御史,调山东浙江按察使。永乐中官至浙江左布政使。
辛应乾(1521—1593)原名子厚,字伯符,号顺庵,山东省安丘人,明中期大臣。
辛自修,开封府襄城(今属河南省)人,明代官吏。
辛可选,号乡屏,坊子区眉村乡北眉村人。曾任本村庄田董事,得百姓信赖。辛可选晚年从商,曾在济南设“福德栈”商号,在潍城设“福德昌”商号。
辛树帜(1894—977),字先济,农业教育家、生物学家和农史学家。
辛国治,1921年生,河北省黄骅市人。抗日战争时期,任黄骅县抗日救国会第11分会秘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华东军区公安部队师政治委员。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
辛明(1924—2006),原名罗大新,江苏省(今属安徽省)萧县人。抗日战争时期,任萧县抗日游击队文化教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广西军分区政治部宣传科科长,1955年被授予校官军衔,荣获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三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荣获中国人民解放军独立功勋荣誉章,同年9月被授予空军中将军衔。2006年1月22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2岁。
辛世文,1942年生,农业生物技术专家,生物基础理论和套用科学领域的世界级杰出科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原籍雷州市附城镇芙蓉村,出生于广东省湛江市。
辛国荣,1963年生。男,汉族,重庆市北碚区人,经济师,重庆市潼南县委书记。
辛国斌,1965年生,男,汉族,黑龙江方正人,现任中共海西州委书记、青海省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党工委书记。
辛桂梓,1956年生,男,汉族,山东莱阳人,现任中共辽宁省委常委、组织部部长。
辛振宇,现为厦门卫视《两岸新新闻》主播。
辛维光,1954年生,男,汉族,山东栖霞人,现任中共云南省委常委、省纪委书记。
辛俊峰,1975年生,河南孟津人,2012年12月至今,任孟津县政府副县长。
辛旭光,男,现任山西省纪委副书记。
辛琰,1963年生,女,汉族,山西侯马市人,高级工程师,民革成员。晋中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辛华,1961年生,男,汉族,河北盐山人,现任重庆市江津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人口统计

中国辛姓的人口约一百一十万七千余,为中国第一百四十五位姓氏,大约占中国人口的0.069%。自宋朝至今1000年中,辛姓人口的增长率呈∨形的态势。中国辛姓主要集中于吉林、山东、辽宁、黑龙江,这四省中的辛姓占辛姓总人口的71%。其次分布于河北、陕西、河南、山西,这四省中的辛姓又集中了23%。中国形成了以东北为重心,南牵华北,环绕渤海湾的辛姓分布区。
辛姓在人群中分布在黑吉辽、内蒙古东部、山东大部、河北东南、陕西大部、山西西段、甘肃东端,辛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0.16%以上,中心地区可达0.7%以上,以上覆盖面积约占了国土总面积的16.3%,居住了大约49%的辛姓人群。在冀晋大部、京津、内蒙古大部、山东西部、河南、皖苏北部、湖北大部、川渝北段、云南中部、广西西部、陕西西南和东南、宁夏、甘肃大部、青海东部、新疆西北,辛姓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0.08%—0.16%之间,以上覆盖面积约占了国土总面积的26%,居住了大约32%的辛姓人群。
辛姓

研究考证

《潜夫论》记载:“莘,祸融氏之后,分为八姓,已、秃、彭、嬗、曹、斯、莘”。
《通志·氏族略》记载:“辛氏即莘氏也。”
《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①满族扎拉哩氏,亦称查拉里氏、贾拉喇氏,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后多冠汉姓为张氏、詹氏、年氏、白氏、辛氏等。该支辛氏始祖为扎拉哩·辛泰,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首音谐音汉字为姓氏者,称辛氏,世代相传至今。②满族觉尔察氏,以地为氏,族人众多。另有清太祖祖父的兄长德世库后裔,沿用祖名觉尔察为氏的。所冠汉姓为赵氏、肇氏、孙氏、常氏、陈氏、艾氏、辛氏等。该支辛氏始祖为觉尔察·阿巴泰,累官至纛章京,加授游击世职。其子觉尔察·辛泰承袭游击之职。在觉尔察·辛泰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首音谐音汉字为姓氏者,称辛氏,世代相传至今。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辛姓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ailianmeng1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