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慈琪

慈琪

慈琪

慈琪,1992出生,籍贯安徽,2009年毕业于温州中学,2013年毕业于中山大学。2015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基本介绍

  • 中文名:慈琪
  • 国籍:中国
  • 民族:汉
  • 出生日期:1992年
  • 职业:儿童文学作家
  • 毕业院校:中山大学
  • 代表作品:《梦游的孩子》 《总也倒不了的老屋》

所获荣誉

2008年第2届浙江省少年文学之星
2008年首届浙江省青春文学新势力金奖
2010年冰心儿童文学新作奖
2011年第24届陈伯吹儿童文学奖
2009-2011年度浙江省优秀文学作品奖
2014年第四届“周庄杯”全国儿童文学短篇小说奖
2014年第二届《儿童文学》金近奖
2015年第十四届国语日报儿童文学牧笛奖

主要作品

2009年·童话诗集《梦游的孩子》(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
慈琪
2014年·童话集《收割一群狼》(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儿童文学童书馆中国童话新势力(第二辑)。
2015年·长篇幻想小说《三界史诗·黄昏之境》(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
2015年·中篇童话《决战泥潭怪》(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
2016年·童话诗集《三千个月亮》(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入选2017“新青藤”童书榜。
2017年·散文集《我们的各自远去》(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中国新生代儿童文学作家精品书系。

人物评价

1、慈琪的第一组18首的《梦游的孩子》发在江苏《少年文艺》第10期上;第二组32首的《蒲玛》上海《少年文艺》第12期发了24首;现寄来的第三组21首的《拖着小窝走》我已读过。如果说《梦游的孩子》、《蒲玛》更多的是童心童趣的展现,而《拖着小窝走》这组写“乞儿”的儿童诗,更多地是描绘“乞儿”生活的艰辛、困窘与无助,因而需倾注更多的感情与关爱、呼唤与期盼。这也许就是写“梦游”与“蒲玛”写得顺手而写《拖着小窝走》难度很大,几经增删才算定稿的原因所在。
这三组诗有一个共同特点,也是慈琪写诗的一个基本写诗方式。即由一点辐射出无数条线,每一条线延伸出一个画面或一个侧面,使全诗撇得开又收得拢,颇有纲举目张之威。
其次,这三组诗都是写人物的,写人物处的环境,写人物生活的历程,写人物的喜怒哀乐,写人物和人物之间的关係,写人物的新鲜的、奇异的想像与联想。
第三,作者使用的语言是纯净的儿童语言,不是呆滞而是活泼的;不是用大人腔调而是充满童趣的,透着游戏精神。这种精神展现的是充满童心的儿童世界。
第四,在这三组诗里,作者把目光伸向弱势群体,把笔触伸向日夜操劳过度的过着困窘生活的妈妈,从而唤起孩子对妈妈的爱心并延伸出一个个生活的天地。《梦游的孩子》是这样,《蒲玛》是这样,《拖着小窝走》中的乞儿也是这样。
以上所述,也许是对一般写作有成的儿童诗人和儿童诗的评改,也是对慈琪三组儿童诗的总的看法。
——关登瀛(诗人)
2、“好读,有诗意。”这是我对组诗《梦游的孩子》的评价。听起来简单,做到很不易。很多人(尤其是很多写诗的人)以为写诗就是写出不太好懂的文字,这样才见水平。唉,怪不得读诗的人这幺少,比读小说、读童话的人少多了。你来读读慈琪的诗,很好懂,却又不是大白话。每首都这幺精緻,这幺情浓,这幺有想像力,这幺音韵流转。
——周锐(童话作家)
3、我曾担心慈琪小小年纪把握不了长诗这种鸿篇巨着般的体裁,可是我发现慈琪很是聪明,她像一个裁缝那样精心地剪裁自己的布料,用一个个小片段来组织诗歌,从而使近一万字的篇幅显得舒缓又紧凑,而且读下来有一种“轻舟已过万重山”的快感,一点都不觉得累。我又担心她不能把每一个故事的火候都掌握得恰到好处,就像吹气球,必须一鼓作气,不能吹到最后结果把气一点一点漏掉了。但是慈琪做得非常漂亮,她很有耐心地捕捉灵感和意象,几乎每一首小诗都可以从组诗中独立出来,成为一个精緻的单篇。
——四十四次日落(孙玉虎)(编辑)
4、文学的样式,不是文学的模样!那是对文字心领神会,对生活洞察秋毫之后的“功架”。
——雪野(诗人)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慈琪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ailianmeng11@163.com